|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祖大寿与祖家街

2024-12-7 17:3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阎崇年|来自: 燕舍谭

摘要: 北京三中旧址(祖大寿老宅) 北京许多人知道西城有条祖家街,但不知道有个祖大寿,也不知道祖家街和祖大寿有什么关系。  祖大寿,字复宇,明辽东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人。他行伍出身,勇敢豪爽,初任游击,后 ...

北京三中旧址(祖大寿老宅)

      北京许多人知道西城有条祖家街,但不知道有个祖大寿,也不知道祖家街和祖大寿有什么关系。

  祖大寿,字复宇,明辽东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人。他行伍出身,勇敢豪爽,初任游击,后晋先锋,再升参将。明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汗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大军进攻宁远,袁崇焕偕祖大寿力御。参将祖大寿分守南城,命闽卒发西洋大炮,杀伤后金兵数百人。后来,努尔哈赤也受了伤,被迫撤兵。同年,努尔哈赤死去。祖大寿因功升为副总兵。第二年,新登汗位的皇太极发兵进攻宁远、锦州。祖大寿与满桂迎战锦州,后金兵大败。皇太极领兵转攻宁远,祖大寿奉袁崇焕命,率领精兵四千,绕到敌后攻击,又大败后金军。祖大寿在宁远与宁锦大捷中,立下了功勋。

  崇祯帝登极后,励精图治,惩治阉党,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镇守辽东。祖大寿也升为前锋总兵,挂征辽将军印,驻守锦州。当时明朝辽河两岸土地丧失,防御后金有三座重要关城,即锦州、宁远和山海关。祖大寿守御锦州,处于明辽东防御的最前线,所以,封他为前锋总兵。祖总兵驻镇的锦州,成为后金军南进的第一道障碍。但是,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兵避开祖大寿守卫的锦州和袁崇焕守御的宁远,绕道蒙古,攻破龙井关与大安口,陷遵化,略通州,直抵北京城外,驻帐安外土城。袁督师急调祖大寿回援京师,他们率九千骑兵,“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日行三百里,三天三夜,赶至北京城下,取得了广渠门大捷。但是,正当袁督师取得初步胜利时,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袁督师下狱谕旨宣布后,辽军将士惊惶,彻夜号哭。辽兵食无粮、马无草,露宿郊外,不许进城,城上兵士又用礌石向下乱打——祖大寿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祖大寿在袁崇焕下狱后,先以官阶、赠荫为督师求赎赦免,不许,又用全家性命为督师代赎放还,也不准。他恐怕受到株连,又对满桂升为武经略不服,便统领辽军将士,驰骑出关,径奔宁远,举朝震动。大学士孙承宗奉旨派人去招还祖大寿,不听。崇祯帝又命袁崇焕在狱中修书劝勉。过去祖大寿因罪当死,被袁崇焕解救,所以祖大寿对袁崇焕感恩戴德。这次明廷派官携带袁崇焕给祖大寿的手书,疾驰追往关外见祖大寿。祖大寿下马捧接袁督师的手书,放声大哭,全军皆哭。其时祖大寿之母在军中,年八十余,问将士为什么哭,祖大寿如实禀告。祖大寿之母说:快回师立功,救袁督师命。祖大寿即回兵入关,很快地收复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京东转危为安。后祖大寿仍驻镇锦州。崇祯四年(1631年),崇祯帝为表彰祖大寿援救京师和收复京东四城之功,命在宁远建立石坊,后又为其弟祖大乐也建了一座石坊。两坊都是四柱三门五楼样式,雄伟壮观,雕工精细,为兴城今存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袁督师蒙冤砾死后,朝中奸佞得势,贤臣受欺,崇祯帝刚愎自用,辽东战局愈发不可收拾。明朝辽东将领死的死,降的降,败的败,逃的逃,后来只有祖大寿驻守的锦州挺然而立。皇太极将明在山海关外的城堡逐一拔除,锦州成为一座孤城。从袁崇焕死后,祖大寿在关外坚守十二年,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锦州“城内粮尽,人相食”,才率众出城降清。清军占领锦州,并据有关外土地、人民。祖大寿是袁督师死后明代辽东最骁勇的一员将领,皇太极对他甚为器重。祖大寿降清后,皇太极授他为总兵,属汉军正黄旗。

  顺治元年(1644年),祖大寿随清军入关,到了北京。祖大寿在北京的住地,据清光绪年间参加编纂《顺天府志》的朱一新,在他的《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祖家街,正黄旗官学在西,相传为祖大寿故宅。”日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中,引《北京琐闻录》载述,清初功臣祖大寿居住在祖家街。祖家街在今西城区赵登禹路中段路西,是一条东西胡同,全长约近二百米。祖家街在明朝叫大桥胡同,胡同东口有一条南北的河漕,习称北沟沿,直到解放初,这里还是一条明沟,后来改为暗沟,上面铺成柏油马路。大桥胡同东口濒临明沟,沟上有座大桥,胡同由此得名。桥东隔路对着的胡同,明、清、民国和解放后的一段时期,都叫武定侯胡同,它因明代武定侯郭英邸宅在胡同内而得名,现在叫西四北八条。祖家街这个地名,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上已经出现。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吴长垣著《宸垣识略》,书载“正黄旗官学,在朝天宫北祖家街”。以上说明祖家街已同祖大寿发生了联系。

  相传祖大寿的故居,在祖家街东头路北,现为北京第三中学校址,老舍先生曾在此读书。这座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三间,门两侧有倒座房五间,其中东侧二间,西侧三间。门前原有两座石狮,威严雄壮,雕刻粗犷,在“文 革”中被毁。这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布局严整,建筑朴实。第一进前殿(前堂)七间,中间为门,两侧各三间。第二进正殿(正堂)五间,中间为门,两侧各二间,并各有耳房一间。院内有东西厢房各四间,两厢房南侧又各有耳房一间。

  正殿(正堂)中后有一座垂花门,施画彩绘,格外雅丽。垂花门下东西两侧,各有一对石鼓墩座,造型美观,花纹细腻。第三进后殿(后堂)五间,附有东西耳房各两间。院内有东西厢房各三间。院落不大,北院墙现在基本还有,东西院墙早已拆毁。

  据北京三中校史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京师第三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京师第三中学堂移至祖家街现址。

  北京第三中学校史载:其址曾为祖大寿家祠。今北京三中校址,原是祖大寿家宅,还是祖大寿家祠呢?从文献记载、建筑规制、历史文物和民间口碑来看,这里可能是最初为祖大寿家宅,后改为祖氏家祠。祖大寿作为汉军总兵,又先后两次降清,虽清初对他厚爱,但其地位与满洲八旗都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院中正殿(正堂)后的垂花门,是这里原为住宅的一个证据。那么祖氏家宅又怎样变成祖氏家祠的呢?我想,祖大寿在北京居住的时间并不算长,他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病死,仅在京住居十三年。他死以后,其弟祖大乐,其儿子、从子、养子中,有的官至总兵、将军、总督,他们多另有邸宅。他死后一百二十年,乾隆帝谕令国史馆立《贰臣传》。《祖大寿传》即被收入《清史列传》卷七十八的《贰臣传》之中。祖大寿的坟墓也在关外。这里后来改府为祠。

  祖氏家宅也就成为祖氏家祠。据口碑相传,这里的后殿,早年供奉祖大寿的牌位。可见它确已改为祖大寿在京后裔祭祀其先祖的祠堂。总之,由于祖氏家宅和祖氏家祠在这条街上,所以这条街就叫做祖家街。祖家街名称的出现,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但是“文 革”期间,祖家街改名为富国街。后恢复其原名,仍叫祖家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6 18:01 , Processed in 1.07712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