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张永和先生的作品,您多少也得看几部

2025-1-12 09:2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来自: 北京号

摘要: 认识国家一级编剧、著名戏剧研究家张永和先生,是通过编撰一套丛书。丛书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是北京出版集团的资深编审杨良志先生。因为参与这套书的编写,让笔者有缘结识永和老。左起:历史地理学者朱祖希先生、北京 ...
认识国家一级编剧、著名戏剧研究家张永和先生,是通过编撰一套丛书。丛书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是北京出版集团的资深编审杨良志先生。因为参与这套书的编写,让笔者有缘结识永和老。

左起:历史地理学者朱祖希先生、北京文化学者杨澄先生、北京文化艺术学者张永和先生、历史地理学者王越先生、北京文化学者与资深编辑杨良志先生
“申申老弟,别来无恙?”永和老虽已过耄耋之年,然言谈话语带有几分童趣。但见老先生,周身上下穿戴得体,颇有归国老华侨的风范。结识永和老之后的某日,笔者在北京晚报“五色土”编辑部与家望主任闲聊。偶然提及永和老,家望先生言道:我认识怹三十多年了。那时候的永和老,头发锃亮,上身穿格子衫,裤子得体,鞋子也有排面,手里拿着一把折扇。进门便道:家望老弟,又来看你了。家望先生一边说着,我一边笑着。最后,我们的结论就是:永和老是个体面人,也是个外场人。

外场人能做洞察内心的活儿,永和老可算是行家里手。某日,永和老改编的曲剧《龙须沟》在长安大戏院上演。他邀笔者看戏,临了派下个任务:“申申老弟,有劳发个朋友圈啊。”待我看完,给这部戏写了一篇将近2000字的评论。随后,在《北京晚报》上全文发表。由于该剧本最初是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改编的,所以笔者拙作发表后也很快传遍北京人艺。笔者文章如下:

对于一个很少接触北京传统戏曲的八零后而言,你若问我“曲剧是什么?”,我会静默无语,不知该如何回答。真的,“北京曲剧”似乎距离我的文娱生活有点儿远。个别的名词,如“单弦”、“八角鼓”、“魏喜奎”等,我还是或多或少知道些的。然仅此而已。

前不久,我带着家人一同欣赏了曲剧《龙须沟》。这部戏的原始本子,是老舍先生创作的。而今我们观看的曲剧本子,与北京人艺复排的话剧本子,则是由北京传统戏曲的著名研究者、国家一级编剧张永和先生(执笔),与名导演顾威合作进行改编的。

在赴长安大戏院观剧以前,我又仔仔细细地读了一篇老舍先生的《龙须沟》剧本。作为一部新旧北京对比、讴歌新时代、讴歌新社会的作品,老舍先生与最初指导北京人艺排演该剧的焦菊隐先生,是把重点放在“龙须沟改造”这个时代话题之上的,剧中所有角色的语言和行为,都要围绕着“龙须沟改造”来展开。不能说老舍先生的《龙须沟》剧本不够深刻,但比起他的另一部经典作品《茶馆》,《龙须沟》似乎还欠缺点什么。《茶馆》也是在做新旧社会的对比,但它并没有以“大团圆”式的喜剧收尾,而是在“旧时代的人们走向生活与生命的绝望”这点上做足了文章。《茶馆》的尾声,是要让观剧者读出了“旧的时代必然结束,新的时代必然到来”这层意思。所以,我对《龙须沟》的喜爱程度,要远远低于《茶馆》。

观看张永和先生改编的曲剧《龙须沟》,我是带着老舍先生的剧本进场的。观剧以前,先将老舍先生的原著重温一遍。待观剧已毕,再次拿着老舍的本子咂摸滋味。这滋味,可的确是不太一样啊。总体来说,老舍先生的本子重在歌颂新时代,而张永和先生则重在批判旧时代。老舍先生的本子,是把“改造龙须沟”作为第一主角,北京下层民众的生活变迁,是配合着“改造龙须沟”前后的大环境而来;张永和先生则是通过北京市民情感生活的变迁,来引出“改造龙须沟”的必要。你看,叙事的主体发生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龙须沟”不再占据舞台的中心,而经历着新旧两重天之社会变迁的普罗大众,已然成为舞台上的聚光点。

看到舞台上的小妞子——这个活泼可爱的北京姑娘之时,我发现她是被当作这部戏的一号女主角的。程疯子与小妞子之间的互动,在戏中的分量很重。与此同时,程娘子、王大妈、二春等女性形象,都不自觉地被往后挪了挪。作为程疯子精神寄托的那个人,竟然不是结发之妻程娘子,而是小妞子,这一点是曲剧本子中的极大亮点。但我知道,随着剧情的发展,小妞子是被龙须沟所吞噬掉的,她的人生故事只限于整场剧目的前半段。然张永和先生的改编本,却以二维空间的方式,让小妞子“复活”了。毕竟,她是戏中的主角,即便死去,也绝不能轻易“离场”。就这样,“小妞子”又一次次地登上了舞台。她要与程疯子对话,她要与程疯子作心灵上的沟通。作为“龙须沟”的第一女主角,小妞子从未走远。小妞子曾是个鲜活的生命,她是整个舞台上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形象。在她的生命悄然远去之后,这一灵动鲜活的形象,依然要在全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看到这里,与我一同观剧的母亲,眼角噙着泪水。我知道,让我内心触动的地方,也触动着身边所有的人。

张永和先生是捉住人心的高手,他是大编剧。一部绝佳的作品,首先是让人回味,让人思索,让人沉默不语。曲剧本的《龙须沟》,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北京曲剧团携经典剧目《北京人》《龙须沟》走进北京大学|龙须沟|曲剧|曲剧团_新浪新闻
除此以外,曲剧本《龙须沟》的另一个亮点,便是对“龙须沟”地域环境的独特描绘,以及大量的北京方言土语、市井风物的借用。咱们就来说说“环境描绘”吧。在全剧进行到多一半的时候,通过王大妈之口,引出了这样一段歌词:老年间刘伯温把北京城来造,咱这块儿地底下镇着龙一条。前门的桥,本是那龙尾巴翘。前门的街是龙的腰,咱这块儿是龙的头脑,天桥是龙鼻子地位最高。两池塘本是龙的双眼,桥东西两座碑是龙的犄角。龙鳃就是那南边的空地,池边柳是眼睫毛。龙须沟是龙的须子,突突突突突地跳。你看看,多么形象,多么生动,北京南中轴线的风貌,就通过这寥寥数笔,便被全景般地展现出来。这得是对北京多么熟悉且热爱的创作者,才能写下这样的辞章来啊。

此后,永和老又邀笔者来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地理学会秘书长王越先生一道),观看怹的新作《济世良医》。而笔者所写的评论文章,也在《中国文化报》上全文刊登。若您有兴趣,可查阅2022年11月4日的电子版,望多指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1 05:51 , Processed in 1.07651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