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分析厘清了考古发现的天桥桥址为何偏离北京中轴线两米的问题。这次我们探讨天桥遗址中遗存的文物断代的问题。准确的断代,对我们复原天桥在不同年代的桥址、桥形、规制和尺度,有着决定性的帮助。 首先,我将《北京中轴线考古发掘报告》(2021~2023)关于天桥遗址的部分照片和“初步认识”节选分享给读者们,请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是如何分析天桥遗址考古发现遗存的。 《北京中轴线考古发掘报告》节选: 第三节,天桥遗址 五,初步认识 (一)遗迹年代及性质 1.道路 L1内未发现清晚期瓷片,基本上全部为康熙时期瓷片。L1年代不早于康熙时期。L2内黄沙堆积应为康熙时期"挑沙铺路"行为的反映,且在黄沙堆积里出土了康熙时期瓷片。L2年代亦不早于康熙时期。L3为直接在生土上形成的道路,根据历史背景判断,其最早形成年代当在明代。 2.排水沟及相关遗迹 排水沟基槽打破L1、L2、L3,可知其修建年代晚于L1。排水沟基槽内瓷片最晚为康熙时期。排水沟使用的建筑材料、灰料及使用地钉的工艺做法,均为清代常见。排水沟宽度1.6米,合清尺五尺;桥面宽度9.98米,约合清尺三丈一尺。这两个尺寸均能体现都城级别的建筑在设计时所运用的象数思想。在南北贯通的探沟内仅发现此沟。沟南北两侧均为明清时期道路。综合种种证据判断,该排水沟为清代所修,且更早的沟渠也在此范围内。排水沟条石东西均有尽端,提示这段沟很可能就是桥下部分的过水沟。 在排水沟南北两侧均发现夯土、砖基础、雁翅。夯土叠压于基槽、L1之上,与基槽内回填夯土为一次性行为。南北夯土堆积相同。夯土东西两侧均有墙基础和与其相连的雁翅,且这些遗迹均以排水沟为东西轴线呈南北对称分布,俨然一个桥体的形状。如此看来夯土即桥面下灰土基础,排水沟即桥洞。夯土内出土的瓷片年代全部集中在康熙时期。由此判断,此桥主体部分修筑年代不早于康熙时期。 值得说明的是沟盖应为民国时期覆盖,沟盖所用条石为清代天桥构件。 (二)细节及在复原研究上的问题 在石砌排水沟西段有一块原位石盖板,用银锭锁与沟壁条石相连接。这个细节可能会涉及桥体复原。如果将天桥分为两个时期来观察,一种情况可能是这块原位石板是平桥时期的桥体遗存。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在天桥改造为拱桥后位于其两侧的平桥。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由于受到晚期扰乱及现代市政管道的制约,无法知晓东部是否也有同样的石盖板。不过目前基本可以肯定这段石砌排水沟为清代建造,但排水沟的两端是否为原始边界则无法确定。此外,也基本可以确定天桥桥体应该就横跨在这段条石沟上,因为要承接桥身重量,所以这段沟才修成坚固的石壁。如果复原无误的话,推测此次揭露的砖基础外还应该包砌有条石或磨光城砖,这些条石或磨光城砖构成桥体的外立面,即东西立面。 (三)意义 通过发掘,基本厘清了该区域内道路与沟渠的关系,确认了明清以来"龙须沟"的位置,明确了清代"龙须沟"的形制结构、工程做法等,发现了清代天桥的主体部分,勾勒出了沟、路、桥三者的关系。康熙时期和以前土路上的车辙及黄沙堆积印证了文献记载,生动再现了历史细节。 在排水沟南北两侧均发现夯土、砖基础、雁翅。夯土叠压于基槽、 LI 之上,与基槽内回填夯土为一次性行为。南北夯土堆积相同。夯土东西两侧均有墙基础和与其相连的雁翅,且这些遗迹均以排水沟为东西轴线呈南北对称分布,俨然一个桥体的形状。如此看来夯土即桥面下灰土基础,排水沟即桥洞。夯土内出土的瓷片年代全部集中在康熙时期。由此判断,此桥主体部分修筑年代不早于康熙时期。值得说明的是沟盖应为民国时期覆盖,沟盖所用条石为清代天桥构件。 根据天桥图像资料,其在康熙时期为平桥,乾隆时期改造为拱桥。改造时间不详,推测很有可能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或稍早。因为这一年乾隆皇帝在天桥南侧一左一右分别立了两方石碑,一方为疏渠记碑,另一方为皇都、帝都篇碑。碑制既隆,想必也有可能同时对天桥进行改造,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乾隆皇帝的这一举动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正阳门至永定门之间中轴线的空间对称感及礼仪效果。 天桥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北京中轴线南段遗产点的序列。 在《北京中轴线考古发掘报告》上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信息! 1,考古报告认为发现的天桥桥址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康熙年间重建天桥时,继续沿用了明代天桥桥址未变动。 2,考古报告认为天桥桥洞排水沟的沟盖板是民国年间盖上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乾隆年间改扩建的天桥上部结构,已经在民国年间改平桥时拆除殆尽。符合孔庆普先生查阅北京市京都市政工程局档案列举的结果。 3,考古报告认为天桥在康熙年间重建为石平桥,乾隆年间改扩建为石拱桥,民国年间改建为石平桥。这些论断全部符合孔庆普先生查阅北京市京都市政工程局档案列举的结果。 4,通过考古报告公布的天桥遗存的文物断代结果,验证了民国年间的北京市京都市政工程局档案记录的施工和测量的情况是真实可信的,绝大多数的测量数据是正确的。 5,综上所述:考古报告的天桥遗存内容以及断代结论,与所有天桥历史照片和历史档案记录中一致的部分,可以作为复原天桥建筑图的依据。 我们现在拥有了三类来源不同的证据,相互支撑,形成了稳固的证据链。把北京天桥曾经雄伟辉煌的模样揭示出来啦! 我们要感谢北京市政府指导下的文物局和考古研究院,他们在天桥遗址考古现场辛勤努力的工作,发现了埋藏在地下九十年的秘密,为复建天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感谢所有拍摄下天桥局部照片的人,他们让我们可以根据天桥局部的形状和测量尺寸数据,绘制复原天桥建筑图,重现天桥的完整模样。 我们要感谢古建筑专业工程师、古桥梁建筑工程专家孔庆普先生,他查阅到了天桥的工程档案,得到了天桥桥形的测量尺寸数据,以及天桥改建的过程和历次拆除的具体部分。没有他的贡献,我们至今或者永远都无法想象出天桥在历史上真正的模样! 我们要感谢北京历史学家,天桥民俗文化专家张次溪先生,他在其著作《燕市旧闻》中写到:“天桥在永定门正阳门之间,桥基作八字形,高出地面6尺,宽约7丈。”这个著述也验证了孔庆普先生记录的天桥测量尺寸中最主要的数据是正确的。 最后我们要分享孔庆普先生记录的《天桥遗址考察记实》文献照片给读者们欣赏!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4 , Processed in 1.12444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