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节的讨论中,读者们对考古发现的“天桥明代桥址”整体偏离北京中轴线两米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提出了一些问题,讨论了各种可能,集思广议,百家争鸣。 真理越辩越明!我列举了大量的天桥和永定门外大街的地图、航拍照片和三维模型照片,参与了讨论,最终取得了共识。 1914年 《北京地图》。 北京内城是在元代规划设计出来的,城门内外的大街都是笔直对正着的规划道路。 北京外城是在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才建筑的,那是外城范围内外的道路早已经形成,所以城门的设置是迁就原有的道路,形成了左安门、右安门等斜门歪道。 永定门是外城的正南门,必须在北京内城中轴线的延长线上。但是原来此处在元代开始就有的丽正门到南海子的道路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正对向南,而是有些偏东不能继续使用。所以在当时的设计者只好重新建造沿着中轴线全新的永定门内大街,废弃了天桥以南到永定门的这一段元代旧路。 1914年 《北京地图》上蓝色箭头所指的是永定门内大街和永定门外大街。此图可以看出永定门内大街与永定门外大街错开一百多米。这是因为建筑北京外城时,只是调正了城门以内的大街,城外的大街没有新建,只是从城门外修建了一条东西连接线,接通元代通往南海子(南苑)的旧路。 永定门外大街(直通去南海子的南苑路)不对着永定门(请看上篇文章中的照片),规划设计者无奈之下的办法 ,转两个弯才连接上去南苑的路线。 为了找到更多永定门内大街改动的证据,我又专程去到北京档案馆查阅老地图,有了更多的收获,请看下面不同年代的地图已经航拍图,都清楚的显示出永定门内外大街的变迁过程。 1928 年的北平特别市城郊地图 1949 年时的北京城三维模型。 1959 年航拍图。 1972 年航拍图。 1999 年航拍图。 2024 年航拍图。 这些地图,我都及时的分享给了读者们。最后,读者们基本上都认同了上图的分析:北京外城永定门外大街拐弯抹角的走向,证明了天桥南北大街的位移过程。 我们在上篇文章中使用老照片证明了永定门内外大街不在一条直线上。今天,我们又通过地图、航拍图和北京城三维模型,厘清了造成明代天桥桥址偏东两米的原因。 天桥考古发现的天桥桥址偏离北京中轴线两米,这一事实证明了这个桥址早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此桥址上的天桥下部结构的海墁、桥洞、桥台、砖基础和燕翅等,应该是明代天桥桥址的遗存。 我们也同时确认了一个遗憾的事实:清代乾隆年间改扩建的三梁四栏高拱桥的天桥上部结构,经过 1919 年、1929 年、1934 年、1953 年和 1958 年共五次的施工,因为改建或因为修路清理地基被拆除,清代天桥已经全部拆光啦。 在《天桥遗址考察记实》一文中,北京市政工程局副总工程师孔庆普记录了这五次拆除的过程,并且明确的记录了1958年拆除了天桥的桥台、桥基及海墁。果然这次天桥遗址考古发掘,没有发现清代天桥上部结构的栏杆、桥面、拱券,以及桥台、桥基及桥堍海墁。 虽然清代天桥的栏杆、桥面、拱券、桥台、桥基及桥堍海墁都没有啦,但是我们可以分析推断清代乾隆年间改扩建天桥工程,是将天桥建筑中心线位置与北京中轴线位置对正的。这也应该是制定这个改扩建工程计划的初衷之一:旧有的明代天桥偏离北京中轴线两米,御道不直,不合规制,有损观瞻,必须改正。 复建天桥的工程千头万绪,关键的问题就是天桥建筑图的复原。天桥经过元明清三代的改扩建,至少有三种以上的桥址和桥型,我们应该复原最大最正的清代桥址和桥型,展现天桥最辉煌时候的模样。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5 , Processed in 1.09892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