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臣包拯的北京之行 提起“包公”包拯,可谓家喻户晓,他以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极擅断案而被誉为“包青天”。而说到他与北京的渊源,或许鲜为人知。980年前他曾到过北京,并涉足今天北京城区及房山、丰台、朝阳、顺义、密云等地。 包拯北京之行 源于辽宋百年好合 据《宋代史话》载:宋朝和辽国(契丹)从公元969年至1004年在燕云地区(河北、山西北部)屡生战事,直至澶州(今河南濮阳)之战后,宋真宗赵恒与契丹圣宗耶律隆绪在宋景德元年,即契丹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十二月,各派使臣在澶州订立合约:宋与契丹(1066年复改国号为辽)为兄弟之国,圣宗年幼,称真宗为兄;宋每年向契丹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与契丹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休战;宋、契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史称“澶渊之盟”。自此,宋与契丹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并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多有交往,双方互使累达380多次,所派使臣1600多名,而两朝使者大多由高官或文化名人担任。其宋朝使者中大名鼎鼎的人物就有多位。 包拯是庆历五年(1045年),任监察御使时,受仁宗的派遣赴契丹“贺正旦”,即元旦之时(农历正月初一日)向契丹皇帝祝贺新年。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庆历五年八月甲子,宋仁宗派出四位使臣出使契丹国:“右正言、知制诰杨察为契丹国母生辰使,东上合门使、新州刺史王克忠副之;户部判官、祠部郎中张尧臣为契丹主生辰使,西上合门副使张希一副之;度支判官、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李昭遘为契丹国母正旦使,供备库副使、合门通事舍人李璋副之;监察御史包拯为契丹主正旦使,合门通事舍人郭琮副之。”其中包拯为契丹主“正旦使”,向辽兴宗恭贺新年。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肥东县)人,生于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五年(1027年)登进士第,授任大理评事(法官),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遂改任监察御史,时年43岁。 这个赴契丹使臣团由数十人组成,将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出发,途经契丹南京(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天义镇以西),最后抵达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临行前,包拯拜访了熟悉契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情况的朝中大臣,并仔细研究了契丹的礼节和民族风俗习惯,可谓有备而行。 包拯自良乡 向东北古北口而行 包拯一行从开封府出发后,沿驿道北上,经滑州(今河南滑县)、再过相州(今河南安阳)、大名(今属河北邯郸市)、雄州(今河北雄县),然后过白沟河(宋辽界河),便踏上契丹(辽)国的土地。随后来到契丹设在白沟河北侧的驿馆。与契丹接伴使(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接洽后,作短暂休整。 契丹官员久闻包拯之名,知其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行事果敢。待包拯住进驿馆后,一位典礼官(主管接待、礼仪官员)便试探地问道:“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包拯回言道:“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这位典礼官“遂无以对”,而心中却对包拯的不卑不亢恭敬三分。 从白沟馆前行四十里到新城县,驿馆设于县内。新城县是契丹南京析津府涿州下辖的县,遗址在今高碑店市新城镇东南的旧新城,但驿馆规模较小。 从新城县前行七十里到涿州(今河北涿州市),这是千年古城,战国时期为燕之涿邑。辽时于此置永泰军,为辽南重镇。 次日,包拯一行从涿州馆前行,过琉璃河,由此进入今天的北京市界。该河曾称刘李河、六里河,宋代因河水澄清澈底,朗若琉璃而称琉璃河。当时的琉璃河桥为木质浮桥,直到明嘉靖年才改建为石桥,今称琉璃河大桥。 再向东北而行约五十里到良乡县,其为南京析津府下辖县(今为房山区政府所在地)。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初设良乡、广阳、西乡三县,其中良乡、西乡为侯国,广阳为县,属燕国。良乡治邑在今窦店一带,因“人物俱良”而得名,辽代迁至今址,为商贾云集之地,且设有多处驿馆、驿站等。包拯一行在此小住两日。 由良乡县向西北而行,“渡桑干河(今永定河),六十里至幽州”。当时南京城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都市,城垣沿唐藩镇幽州旧城营缮。据《辽史》卷四十云:南京城“左掖改万春,右掖改千秋。门有楼阁,球场在其南,东为永平馆”。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顺天府”称永平馆在“府南十里,一名碣石馆,辽时朝士宴集处”。《历史上的北京城》则载:“碣石馆即碣石宫,战国燕筑,在今北京城西南,约宣武区(今西城区)牛街一带。辽代建驿馆,谓之永平馆。” 在南京城驿馆内,包拯一行受到辽国官员的款待,且暂作休整,随后自南京城向东北行三十里至望京馆。该馆以南西可望燕京北门得名,亦称“孙侯馆”,即今朝阳区崔各庄乡孙河一带。 在此歇息后,继续前行“五十里至顺州”,入顺州馆。“顺州”即今天顺义及周边地区。“顺州古城周约七里”,因隋朝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突厥率领八部归附(顺从),朝廷将其安置之地命名为“顺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开始称“顺义郡”。顺州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初为土筑,明代重建,辽时为上都至南京城驿道上的重镇。 随后由顺州前行七十里到达檀州,“路险有丘陵,通行不畅”,遂入檀州馆。有使臣记曰:“檀州西南顺州七十里,古密云之区。”所谓“古密云之区”,系指自北魏起,在汉代白檀故地析置之密云郡。“檀州”一词源于黍谷山上的白檀树。北周之前,密云称安州,北周年间改为玄州,隋开皇年间改称“檀州”,治所在燕乐(今密云东北)。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割与契丹,隶属南京道析津府,管辖密云、行唐二县,治所在今密云城区一带。 由檀州向东北而行,进入山地,“五十里至金沟馆”。宋使王曾《行程录》称:“将至馆,川原平旷,谓之金沟淀。”金沟淀和金沟馆在今密云城区东北四十五里石匣镇,该镇因石匣城西有巨石形如木匣得名,今已淹没于密云水库中。 由金沟馆“自此入山,九十里至古北口(今密云东北部)”,即契丹驿路上的第十座驿馆。古北口,古称虎北口,是燕山中段的一处隘口,有路可通南北,自古为北方边防要地和重镇,也是辽宋使臣交往时的必经之地。 图片《番骑图》卷(局部) 过古北口往北,包拯一行便进入契丹中京大定府北安州(今河北承德辖域),也就出了契丹南京道,即今天的北京地界。 契丹驿道大致以金沟馆为界,以南有平坦的石铺路或沙土路,均能骑马乘车。而金沟馆再往东北方向走,就是山崖陡峭突兀、道路狭窄崎岖的险峻之隘古北口。车辆无法通过,只能走单骑,行路相对艰难。包拯一行人数较多,加之所带国礼也较多,所以一路上且行且停,并在每座驿馆作一至两三天的休整,由此在今天的北京市界内行走了近一个月。随后又经过多日奔波,才抵达契丹上京临潢府,并受到兴宗耶律宗真的召见。 在向契丹国母、契丹主“贺生辰”及“贺正旦”后,包拯一行暂作休整后,按原线路南归。经过南京城时,又在永平馆暂作休整,几日后继续南行。 抵达开封府后,包拯便将自己在契丹的所看所闻,以及契丹的布防情况、防御体系等,接连向朝廷递呈了两个奏疏,即《论边将》和《再论契丹》。并提醒仁宗,契丹仍有侵我之心,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 仁宗赵祯对包拯的奏疏颇为重视,遂破格提拔其为枢密院副使,掌握一定的军政大权。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1 05:57 , Processed in 1.09065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