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海曾经通火车

2025-2-1 11:4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金石|来自: 金石笔记

摘要: 光绪皇帝即位时(1874年)4岁,按照清廷规矩,皇帝满16岁可以亲政。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慈禧不得不宣布将于第二年归政已满16岁的光绪皇帝。 为给归政后的自己营造一个颐养享乐休憩之所,此前一年的6月21日, ...
  光绪皇帝即位时(1874年)4岁,按照清廷规矩,皇帝满16岁可以亲政。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慈禧不得不宣布将于第二年归政已满16岁的光绪皇帝。

  为给归政后的自己营造一个颐养享乐休憩之所,此前一年的6月21日,慈禧亲下懿旨,启动修缮“三海”(南海、中海、北海)工程,除修葺原有建筑外,重点是兴建仪鸾殿建筑群作为其日常起居的寝宫。

“三海”(南海、中海、北海)向为禁苑,因位于故宫西侧,故称西苑。

  为方便慈禧在中海勤政殿“问政”和午间到北海静心斋用膳午休,李鸿章建议修建一条宫廷专用的铁路。这条宫廷铁路南自中海紫光阁始,北至北海静心斋,全长约2300米,因路线全部在西苑内,故名称叫作“西苑铁路”。

    西苑铁路设计路线图

   西苑铁路是当时京城第一条实际运作的铁路。

   慈禧的“通勤专线”

  慈禧由紫禁城移居西苑中海仪銮殿后,该铁路适时地派上了用场,她几乎每天都坐小火车往返于仪銮殿和北海静心斋之间。

  曾发动戊戌变法但终告失败的光绪皇帝,自幼就对西方技术与思想有着很多的关注。当他听说有关铁路的描述后,对这个从未见过的“稀奇玩意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示他也想拥有一条铁路。曾经作为光绪皇帝英文翻译的美国传教士伊萨克·何德兰,在他的《中国宫廷生活》一书中曾写到:“当光绪皇帝听说到铁路和以蒸汽为动力的机车时,他迫切地表示他也想在皇宫内的太液池畔(今中南海和北海)修建一条铁路。

  恰好,法国的德科维尔公司曾于1886年,在天津近郊搭设了一条全长为3公里的展示铁路,试图向当地政商推销该公司的铁路设备。德科维尔公司在得知光绪皇帝想要在皇宫的西苑搭设一条私人铁路(以下简称为西苑铁路)后,曾想以两万银元的价格,将天津展示铁路的全套设备,通过直隶总督李鸿章出售予清廷,但李鸿章回绝了这笔交易。因为有另一位法国先生特费内特,要价仅6000银元,就可提供用于搭建西苑铁路的全部器材。

紫光阁—静心斋铁路(西苑铁路)路线图

  西苑铁路第一段位于中海西岸,自瀛秀园至紫光阁北侧的福华门(现中南海北门),全长822米,于同年年底通车。第二段则沿北海西岸,自阳泽门至静心斋,全长约1.5公里,于次年修成通车。

  西苑铁路使用的是极为罕见的800mm轨距的轨道与车辆,这些铁路设备全部产自法国。德科维尔公司曾欲向大清政府出售的整套铁路设备为600mm轨距,而特费内特出售的800mm轨距的铁路设备,不但拥有更宽敞舒适的车厢,同时提供了更为便宜的价格,这使他最终赢得了西苑铁路的订单。

  特费内特能提供如此低廉价格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这台800mm轨距的机车是个“滞销品”。该车原本的买家因故未能付款收车,其十分罕见的轨距又很难在欧洲为其找到新的买家。于是这台机车在工厂内被闲置了六年,直到特费内特将其转售给了清廷。

   特费内特为西苑铁路向位于法国里昂的比尔工厂,订购了六台各约11米长的客车厢,包括三台装备有精美内饰及家具的豪华车厢,两台普通客车厢,以及一台行李车厢。

豪华车厢,登车楼梯装饰有华丽的抛光镍青铜栏杆。

  豪华车厢中最华丽的一台原本是为李鸿章准备的,但显然这台车厢被进献给了慈禧及光绪皇帝使用,另两台豪华车厢则是为其他皇室成员及清廷官员准备的。位于车厢末端,供乘客上下客车的登车楼梯装饰有华丽的抛光镍青铜栏杆。

西苑铁路豪华车厢内华丽的内饰与座具

  原本为李鸿章准备的豪华车厢的涂装为蓝色,并有金色的装饰线。在车体侧面最中央的镶板上装饰有象征皇室的金印及五爪金龙,金龙两侧的镶板装饰有中式吉祥纹样,最外侧的两个镶板则装饰有法国里昂的纹章。

西苑铁路三台客车厢的照片,发表于1899年的《铁路杂志》。

  在此之外,西苑列车还配备了至少四台长度很短的笼式货物车厢,这些车厢轮轴上并没有装备弹簧,这些笼式货物车厢的来源及产地尚不得而知。

停在北海西岸的800毫米轨距的客车厢和笼式货车厢

  西苑铁路的0号蒸汽机车由位于法国巴黎的卡伊尔工厂生产,虽该车具体的生产序列号难以查证,但这台机车可以确定是属于卡伊尔工厂在1882年生产的八台机车中的一台。

西苑铁路的0号蒸汽机车

  西苑铁路的建设

  铁路的铺设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工程修通了中海北部的紫光阁、时应宫一带,此段工程结束后,李鸿章从天津运来的6节客车厢和机车头,陈设于此,供慈禧御览。后来为了试验列车是否能实际运行,又将已建成的紫光阁路段,经中南海北门(福华门)和北海西南门(阳泽门)向北延伸至终点站静心斋。这段铁路长1510米,其中有157米是“活安”铁路。

  在得到慈禧的首肯后,驻扎在西山的键锐、火器两营的士兵,在西苑沿着北海西岸和北岸铺设西苑铁路的延伸段。这段铁路沿线路基工程复杂,除了铺垫增宽泊岸,开创有碍土山,揶修取直道路外,还要砍去大片树木,添修大小涵洞和石平桥等,铁路的终点静心斋还修建了黄瓦顶的小型火车站站廊。

修建西苑铁路北延伸段(北海西岸)的清军西山的键锐、火器两营的士兵。

  “活按”铁路分布于三段:一段在福华门内(即中海北门内),一段在福华门外(横穿今文津街)至北海阳泽门前,另一段在阐福寺前的神路上。

西苑铁路必须穿越福华门和阳泽门,两门之间是交通要道(现文津街)。

  西苑铁路穿越福华门(现中南海北门)、阳泽门(现北海公园西南门),是紫光阁小铁路必经之地。但福华门、阳泽门之间有一条贯穿东西的交通要道(现文津街),日常车水马龙,铁路难以按寻常办法铺设。于是设计者采用了“活安铁路”的办法,所谓活安铁路就是用时现安的铁轨。因为这三处都处在交通要道上,如果将铁轨固定安装,车马通行起来极为不便,因此采用此法。

北海阳泽门(现北海西南门)的“活铁路”接口

西苑铁路中海铺修铁路的图样

  《西苑修建铁路尺寸图样》是清末洋务运动时期西苑铁路中海铺修铁路的图样,图中详细标示了铁路的地理位置、周边建筑、岔路、车库位置及入车库道路、“活铁路”段等。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条短途窄轨的“小”铁路,仅供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使用。图中注有“活铁路用时现安”字样,设计者采用通行时组装铁轨、不用即拆的方式,以便利交通要道的日常通行。光绪十五年(1889年),西苑铁路完成铺设,李鸿章进献的小火车也运抵京城。

老照片:西苑铁路北岸西天梵净琉璃牌坊,可见800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

  西苑铁路由中海瀛秀园起,经福华门(今中南海北门),入阳泽门(今北海西南门),沿北海西岸向北,至极乐世界再转而向东,经过阐福寺、快雪堂和西天梵境,最后到静心斋码头前的车站。在西天梵境的“华藏界”牌楼前还修了一段岔道,用于火车掉头。

西苑铁路全路线路及车站示意图

  宫廷专列这列火车原是天津海关道周馥、候补道潘骏德向法国新盛公司德威尼订购的。档案记载,其中包括列车厢6节,丹特火车头1台。车辆运到北京后,经过海军衙门验实,主要有:乘客车厢6节,包括上等豪华车厢1节,上等普通车厢2节,里面的陈设华美,做工精良;中等车厢2节,行李车厢1节,里面也都装饰有光洁的材料。

   这些设备原订货价才6000两白银,但是在巴黎工厂加工后,分别装箱通过海关运来中国,结果这些钱连运费都不够。

   据清政府驻法国领事林椿说,这列火车虽然是由德威尼来承办,但是资金是由法国银行监督登飞筹措的,监督货运是由巴黎总办公司的勃郎一手经办的,生产厂家的监工雷逊亲自指挥生产及安装,他们都乐意为大清皇室服务,纯属义务,不计报酬,所以价格才如此低廉,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

  很显然,这条建于禁园的铁路并非为商旅服务,也并非如众多传言所说的仅仅为了满足慈禧享乐之需要,它是和慈禧归政、光绪初年中国的修铁路大论战等军国大事密切相关。

  法国商人之所以如此不惜工本,无非是为了在大清国的皇宫内苑安设一个大广告,希望在中国最高统治者慈禧面前推销他们的产品。不过慈禧最后也没有亏待这些洋人,分别给予了重赏,作为他们热情为清朝皇室服务的酬谢。

  宫廷铁路的作用

  慈禧对这条宫廷专线很感兴趣。光绪十四年(1888年)她移居西苑中海,以仪銮殿为寝宫,勤政殿为议政殿堂,北海静心斋为传膳、休息之所,差不多每天都要乘坐小火车,往返于仪銮殿和静心斋之间。

  慈禧的车厢是黄绸窗帷,宗室、外戚的车厢是红绸窗帷,王公大臣的车厢则是蓝绸窗帷。据说由于慈禧迷信风水,害怕机车鸣笛“吼叫”会破坏宫城气脉,所以小火车行驶多不用机车牵引,而是“每车以内监四人贯绳曳之”。每次行驶,都有许多太监手执黄缎幡旗在黄帷车前的铁轨两旁,列队导引。

  在宫廷禁苑行驶火车,当时是西苑三海的特大“奇闻”,也是京师特大“奇闻”。它本身不能直接给商旅带来什么福音,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然而,它的重要性则远远超过了直接的经济价值:它是清政府在京师修建运行的第一条铁路;清廷最高统治者每天乘坐火车,往返于宫廷禁苑这件事,对于北京乃至全国的铁路事业的开拓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同治二年(1863年)时,李鸿章曾首先发起修建中国铁路的建议。光绪六年(1880年),他在《遵旨复议刘铭传拟办清津铁路》的复奏折中,列举了兴办铁路事业的十大优越性,即“关于国计、军政、京畿、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行旅者、其利甚博”。光绪十一年(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正式成立,李鸿章为会办。第二年,他以“铁路开遍,可为军事上之极大补救”为由,奏请将“铁路事务划归总理海军衙门管理”。

老照片:可见西苑铁路大西天牌坊侧线的道岔及手动转辙机。

  李鸿章极其重视对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然而,由于清政府腐朽昏庸,大多数上层官僚却视先进的铁路事业为“奇技淫巧”,而极力加以阻止和破坏。

  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鸿章、左宗棠上书要求兴修铁路的建议石沉大海,无从实行。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的生父醇亲王,以总理海军衙门事务的亲王大臣身份与兵部侍郎曾纪泽共同上疏,力主修铁路,以富国强兵,但慈禧太后仍在犹豫之中。

 极力推动西方物质文明 积极推动引入铁路的李鸿章

  为获得慈禧的支持,李鸿章特意在紫光阁内修筑了一条铁路供慈禧乘坐游览。这条铁路是醇亲王奕譞征得慈禧同意后,抽调原驻扎在西山的健锐营、火器营,在西苑内沿着太液池修建的,从中南海紫光阁起,经时应宫、福华门、阳泽门、极乐世界、龙泽亭、阐福寺、浴兰轩、大西天到镜清斋,长达2300 多米,又称西苑铁路。后来因慈禧常住在仪鸾殿,又把铁路延长到瀛秀园。

   此前,慈禧从未见过铁路,也没有乘坐过火车。李鸿章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修建了这条连接中海北海的铁路,以便吸引清朝最高统治者对于铁路事业的兴趣。

  慈禧的专列每天都往返于中海、北海,沿路观赏风景感觉很是受用,平稳便捷的车厢远比颠簸的轿子和不舒服的马车要舒适的多。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清宫词》:“宫奴左右引黄幡,轨道平铺瀛秀园。日午御餐传北海,飚轮直过福华门。”

  西苑铁路,作为清政府在京师修筑的首条铁路,意义非凡,仿若破晓之鸡鸣,划破晚清铁路发展的黑暗夜空。它引领清廷最高统治者踏入火车时代,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坠落于平静湖面,于北京乃至全国铁路事业的开拓发展掀起层层巨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之推动之功。

  慈禧亲身体验之后,对修铁路的态度由犹豫转为支持,李鸿章“兴修津通铁路”“兴建卢汉铁路”等奏请得以批准,此后津通、津浦、京奉、京张等铁路相继动工,中国铁路事业由此迈入新纪元,仿若沉睡千年的巨龙,终于在时代呼唤下,缓缓睁开双眼,舒展身姿,准备翱翔于世界之林。这一段时期,可谓是故事之辉煌巅峰篇章,所有努力与谋划在此刻皆获丰厚回报,希望之光如烈日当空,光芒万丈,照耀着整个铁路事业的前行道路,那道路,似通往光明未来的金色大道,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

    西苑铁路实际成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代言人,其直接后果便是大清国从此不再为“是否”修建铁路而争论,转移到为“如何”修建铁路而吵闹了。

    李鸿章的良苦用心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和平门至宣武门修建了一段长约1公里的示范小铁路并试跑火车,大力宣传铁路和火车。随后,清政府以“见者诧骇,谣诼纷起”为由拆除了。

  中国大地上最先出现的正式铁路,是1876年英国在上海擅自修建的长15公里的吴淞铁路。线路通车后不久,火车轧死行人,引起当地百姓的激烈反对,清政府备款赎回后又予以拆除。

  1879年,为把煤从矿区运到最近的海口,然后装船送出,供应北洋海军、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支持的开平煤矿公司请求建筑一条从唐山到北塘的铁路。项目被清政府批准,但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被撤销了。开平煤矿公司不得已,只好把铁路线缩短,仅修唐山到胥各庄(今丰南县)一段。这个新的请求总算勉强被批准了。

停在北海西岸的窄轨豪华车厢,远处可见北海白塔及北海大桥。

  西苑铁路的开通运行,果然打动了慈禧太后的心,让慈禧见识了火车的便利。在享受西苑铁路专列的同时,慈禧太后批准了李鸿章关于“兴修津通铁路”的奏请。第二年(1889年)秋天,慈禧又批准了“兴建卢汉铁路”的奏请。随后,津通铁路、津浦铁路、京奉铁路、京张铁路相继兴工。从此,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此后,中国修建铁路的速度大大加快:通车当年的1899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兴办铁路;1905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1907年,京奉铁路通车;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1911年,津浦铁路南北分段通车。终有清之世,总共建成的铁路为9300公里左右。

1888年8月津唐铁路通车,直隶总督李鸿章率幕僚乘车视察。

  英国到1890年铁路总里程达到32000公里、法国到1870年铁路总里程为17400公里,中国相比之下仍有很大差距,但可以说进步不小。

  停在北海西岸附近的三台800毫米轨距的窄轨客车厢和四台窄轨货车厢,该照片由联军部队的法国士兵拍摄于1900年。

拍摄于1900年西苑中部位置的航拍(在热气球上拍摄)照片

  上图中的航拍照片由法军气球驾驶员Plaisant上尉于1900年拍摄,并出版在《气球航拍中国》中。照片由西向东拍摄,中央区域的石拱桥与团城“半岛”将左侧的北海与右侧中海分隔开。

  在照片远景处,左侧的山包为景山(又称煤山),右侧则为紫禁城的西北角。在石拱桥牌坊右侧的湖岸处,隐约可见三台被分离开的铁路客车厢,在最右侧客车厢的右边,还可看见五台小型铁路车辆,其中包括有四台货车厢及一台卡伊尔制机车。

将航拍照片放大后,可见三台客车厢,四台货车厢,与一台机车。

  八国联军士兵和北海西岸段的西苑铁路,照片右远景处可见大西天琉璃牌坊。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攻入北京的英国皇家工程兵部队在1900年8月15日至9月间,将西苑铁路的车辆与部分800毫米轨距的铁轨从皇宫运送至前门的瓮城内。

西苑铁路三台客车厢被英国皇家工程兵部队移运到前门瓮城内

  八国联军部队一开始是想使用西苑铁路的设备,改善使馆区至新建成的天坛火车站之间的交通,但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施。因为后来联军决定将津芦铁路干线延申进北京内城,并修建了前门火车站。

1900年被烧毁的前门箭楼,瓮城内停放的三台客车厢及蒸汽机车。

  上图是1901年拍摄的,照片中可看到,原属于西苑铁路后被联军部队征用的客车厢,被丢弃在前门城楼残迹附近。

  根据后来的报告可知,这台车厢被遗弃在瓮城内很长时间,并被老百姓当作遮阳歇脚的场所,车上一切有价值的物件都被拆去变卖,直至道路翻修时这台车厢才被移除。

1901年的照片,可清晰见车厢,城门残骸为被烧毁的前门城楼。

  根据清廷档案记载,西苑铁路的其他车厢后来被运回了宫内,但这些车厢的状况都十分的糟糕,亟需清洗大修。西苑铁路的铁轨在联军占领期间也被移除或破坏。

  1911年,此时慈禧已逝3年,继任的隆裕太后和末代皇帝溥仪也想重温当年慈禧和光绪的乘车之乐,谕令迅速将中海、北海铁路和火车车厢修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当年管理奉宸苑事务大臣、庆亲王奕劻,请旨饬令度支部筹拨修复西苑铁路银两的奏折:查得应修路段为7段,应修大小车辆13辆,应购置铁轨、道岔底座、铁道摆钩、搬闸、千斤等器件多达几十种,整个修复工程共需银11万两。

  想不到的是,修复工程尚未动工,武昌起义爆发,清朝土崩瓦解,修路遂成泡影。这条皇家铁路仅存在了12年,实乃大清帝国的悲哀。

西苑宫廷铁路路线示意图(图中红色线路)

  1925年,爱新觉罗皇室被驱离紫禁城。北洋当局将北海改立为公园,向社会开放,于是将西苑铁路在北海遗存的轨道全数拆除,中国铁路史上唯一的皇家铁路——西苑铁路,自此不见踪迹。今天,北海公园内只能看到西苑铁路唯一的遗迹---五龙亭西的小铁路桥。

北海五龙亭西侧当年的小铁路桥—-石桥墩上加固用的铁箍仍清晰可见。

  慈禧的小火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在修建十三陵水库时,将原西苑铁路小火车头调往水库工地支援建设,用于拖车和运送石料,这列原本服务于皇家的火车最终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尽管西苑铁路仅存在了十二年,但作为北京城内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在近代中国交通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


  如今,当我们站在北海公园的铁轨旁,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和美丽的园林,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慈禧的小火车,不仅仅是一段交通工具的历史,更是清朝皇家文化的一部分。每次看到这些,我都会感叹历史的奇妙和时代的变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3 06:15 , Processed in 1.08252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