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这座巍峨矗立的皇家祭坛,见证了华夏文明对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与尊崇,是建筑艺术领域内无与伦比的杰作,是文人心中对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理念的完美诠释。 上篇写的是天坛的上半部分,去了几次天坛,都没看明白。这次确实看懂了。你也能看懂(上)。这次我们将下半部分看完,就完整了。主要内容写圜丘坛、斋宫及双环万寿亭。 一、圜丘坛 1、圜丘坛简介 圜丘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圜丘坛为三层露天圆台,台高1丈6尺。每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每一层都由汉白玉栏杆环绕,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云龙图案,台面铺艾叶青石。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为天坛。祭祀的时候,天子站在祭坛上,与天直接对话。 2、圜丘坛作用 圜丘坛原为天地合祀的场所,后改为专祀天。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具体建圜丘坛原因如下: (1)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以天地合祀不符合周礼为理由,意欲恢复天地分祀的旧制。他认为,周礼中天地是分开祭祀的,合祀不合礼法,因此决定兴建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 (2)古代帝王自诩受命于天,号称“天子”。在祭天时,要配上祖宗的牌位,以体现天帝与人君的特殊关系。随着明朝历代皇帝的累积,需要祭祀的祖宗越来越多,嘉靖皇帝认为需要足够大的坛面来容纳这些牌位,因此决定扩建并专门设立圜丘坛用于祭天。 3、圜丘坛的“天人合一” (1)祭坛上层直径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合计为45丈,即是九的倍数,又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 (2)圜丘坛每层地砖由9圈石块铺墁而成,每圈石块的数量是9的倍数。顶层天心石周边有9块石块,构成第1圈;向外扩展,每圈石块 数量比前一圈多9块......到第九圈为81块。中层坛面第一圈90块,第二圈99块......第九圈为162块。下层坛面也有九圈石板,第一圈为171块……第九圈为243块。三层共有3402块扇形石板,为378个“九”。都和“九”相关,九极阳,代表天。 (3)圜丘坛顶层栏板有36块,中层栏板有72块,底层栏板有108块,每层栏板均为9的倍数。栏板总数为216块,与《周易》所载“乾之 策二百一十有六”相符合,反映了古代帝王的崇天思想。这里特别强调:还有种说法是顶层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是不对的。 4、圜丘坛建筑群 A.天心石 圜丘的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建成时间可以追溯至明嘉靖九年(1530年),当时圜丘坛工程浩大地建成,而天心石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也随之诞生。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还会从四面八方传来悦耳的回音。它被视为连接天地、沟通神明的桥梁,皇帝在此地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上天保佑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B.棂星门 棂星,又称“灵星”或“天田星”,在汉代被尊为农神,有“主得土庆”之义,象征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后来,棂星又被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与天上的文教之星相联系。棂星门以“棂星”命名,寓意尊天。 圜丘坛内外墙各设有四组棂星门。每组门又由三门并列而成。共设有棂星门八组,总计24座,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祭坛的四周,宛如一群守护神般屹立不倒,被形象地称为“云门玉立”。 每当祭天大典举行时,皇帝与群臣便会通过这些棂星门步入祭坛,进行庄严的祭祀仪式。这些门仿佛是一道道神圣的屏障,将世俗的喧嚣与纷扰隔绝在外,使得祭坛内部成为了一个纯净而神圣的空间。 C.望灯 在圜丘的西南方位,精心设置了一座望灯。望灯的主体是一个高2.15米、直径1.4米的圆柱形灯笼,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竹编工艺,灯笼的外层或许还覆盖着细腻的纱幔或纸张,以便在夜晚或黎明时分散发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芒。 支撑这盏灯笼的望灯杆高达古尺九丈,即现代计量单位下的28.8米。望灯杆的顶端巧妙地安装了如意杆和滑轮系统,根据需要灵活升降,以适应不同的庆典场合。当大典即将开始时,望灯便会被缓缓升起,悬挂在杆头,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整个祭坛区域。 为了确保望灯的稳定与安全,其下方设有坚固的石砌望灯台和夹杆石。望灯旁还设置了三根巨大的木质戗杆,它们像忠诚的卫士一样,牢牢地守护着望灯。 望灯在明、清两代时,原本设有三座。然而,到了民国三年(1914年),其中的两根望灯被袁世凯下令伐倒。 在大典于黎明前开始的那一刻,望灯的高悬犹如一道神圣的指令,警示着全坛的每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都要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参与到这场盛大的祭祀活动中来。 5、古代圜丘坛祭天仪式 每年冬至日,皇帝会亲自到圜丘坛上举行祭天大典。仪式开始前,皇帝会在斋宫内沐浴斋戒,然后由内侍抬着神牌从斋宫出发,经过丹陛桥到达圜丘。皇帝跪拜于圜丘坛中央,向北方敬献玉玺、玉册等贵重礼物,并焚香祈祷。具体祭祀流程如下: (1)迎帝神 皇帝在日出前七刻,从斋宫起驾至圜丘坛。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 皇帝从昭享门(南门)外东南侧具服台更换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位。 此时燔柴炉,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 皇帝至上层“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后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 回拜位后,皇帝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祭天是皇帝唯一需要行三跪九叩大礼的仪式)。 (2)奠玉帛 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进献玉器和丝织品),乐奏“景平之章”,然后回拜位。 (3)进俎 皇帝到主位、配位前进献肉类祭品,乐奏“咸平之章”,然后回拜位。 (4)行初献礼 皇帝到主位前跪献爵(用匏爵对主位和配位献酒),回拜位,乐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 司祝跪读祝文,乐暂止。读毕乐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到配位前献爵。 (5)行亚献礼 皇帝为诸神位第二次献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然后回拜位。 (6)行终献礼 皇帝为诸神位最后一次献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 光禄寺卿奉福祚,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至饮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再行三跪九拜礼。 (7)撤馔 礼官将祭品撤走,奏“熙平之章”。 (8)送帝神 皇帝率百官向北行大礼,同时祭品送燎炉焚烧,奏“清平之章”。 (9)望燎 皇帝观看焚烧祭品,奏“太平之章”。焚烧完毕后,奏“佑平之章”,皇帝起驾返宫,大典结束。 二、斋宫 1、斋宫简介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天坛的其他主要建筑如祈年殿、圜丘坛等同时期建造。斋宫整体布局严谨有序,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包括前殿、后殿(寝殿)、钟楼、鼓楼等。左右对称分布着配殿、回廊等附属建筑。斋宫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宫墙高耸,朱红色墙体在绿树映衬下更显庄重。建筑内部陈设简洁大方,营造出肃穆庄严的氛围。 2、斋宫作用 天坛斋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前进行斋戒的专属宫室。 3、古代斋宫斋戒仪式 A.斋戒前准备 (1)时间确定 祀前三日,皇帝会颁布斋戒的敕令,群臣进行誓戒。皇帝通常先在大内斋宫斋戒两日,然后在祀前一日前往天坛斋宫进行最后的斋戒。 (2)斋戒牌佩戴:斋戒期间,皇帝及陪祀百官需佩戴斋戒牌,以互相监督提醒,恪守戒律。 B.斋戒期间规定 (1)行为规范 斋戒期间,皇帝需做到不理刑名、不办事(但有紧要事仍需处理)、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不吊丧、不饮酒、不食葱韭蒜等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不祈祷、不祭神、不扫墓等。这些规定旨在使皇帝身心清净,竭诚致敬,以严昭事而格神明。 (2)生活起居 皇帝在斋宫期间需读圣贤书、诵咏祖训,同时焚香沐浴、忌口节食,静候大典时刻的到来。斋宫内设有浴室等生活设施,以满足皇帝斋戒期间的生活需求。 C.斋戒仪式流程 (1)入斋宫 祀前一日,皇帝乘玉辇前往天坛斋宫,经过一系列礼仪后,进入斋宫开始斋戒。 (2)斋戒活动 在斋宫内,皇帝需进行焚香、沐浴等斋戒活动,以净化身心。同时,皇帝还需诵读经文、默念祷词,以表达对天神的敬畏和祈求。 (3)斋戒结束 祭祀当天的凌晨,皇帝斋戒完毕,将起驾前往祭坛祭天。在起驾前,会有专门的官员前来启奏时刻,确保皇帝按时前往祭坛。 4、斋宫建筑群 A. 无梁殿:斋宫中的不朽瑰宝 无梁殿,作为斋宫的正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技艺而著称。此殿之所以得名“无梁”,是因为其巧妙地以砖拱作为承重结构,摒弃了传统的梁枋设计,这在古代建筑史上堪称一绝。 每当皇帝进出斋宫时,都会在此殿举行庄重而神圣的礼仪活动。如今,殿内按乾隆时期的原貌精心陈列,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昔日的奢华与尊贵。横额上“钦若昊天”四个大字,笔力遒劲,为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彰显出他对天地的敬畏之心。而屏风与宝座,更是难得的原物,它们历经沧桑,却依旧保存完好,成为了无价之宝。 B. 铜人亭:警醒帝王的斋戒象征 铜人亭,一座造型独特、精致典雅的小亭,静静地矗立在斋宫之中。此亭为四柱石制结构,上部以砖砌成,整体高度达5.5米,方形底面边长2米,显得窄高而挺拔。 亭内几案之上,会放置一尊高一尺五寸的铜人。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手中紧握着一面牌子,上面赫然写着“斋戒”二字。每当皇帝看到铜人手中的牌子,都会提醒自己要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虔诚,以迎接即将到来的祭祀大典。 C. 钟楼:回荡在祭坛上空的悠扬钟声 钟楼,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它采用重檐歇山顶式设计,造型优美,气势恢宏。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名为“太和钟”的永乐年铸素面大钟。这口大钟钟体巨大浑厚,钟声圆润洪亮,能够传遍整个斋宫乃至祭坛区域。 在大典开始前,当皇帝起驾出斋宫时,钟楼便会开始鸣钟。钟声悠扬而庄重。随着皇帝的脚步声渐行渐远,钟声也随之逐渐减弱,直至到达祭坛时完全停止。这钟声,不仅是对祭祀大典的预告与欢迎,更是对帝王神圣使命的提醒与祝愿。 三、双环万寿亭 1、双环万寿亭简介 双环万寿亭,简称双环亭。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乾隆皇帝为祝贺其生母五十大寿而建。双环万寿亭的亭基为桃形石台,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取“和合、吉祥、长寿”之意。双环亭由两个圆亭套合而成,结构奇特严谨,造型端庄匀称。两圆亭皆为重檐顶,上覆孔雀蓝琉璃黄瓦剪边,单翘三踩平金斗栱,下檐黄琉璃蓝瓦剪边,双翘五踩平金斗栱。双环万寿亭梁枋上施用金线苏式彩画,绘画题材以花鸟、风景、人物、建筑等主题为主,与周围生态景观相得益彰。为典型的皇家园林建筑设计。 2、双环亭迁移与重建 20世纪70年代末,中nanhai因建设需要拆除部分旧建筑。周恩来总理在1975年病重时特别批复:“双环亭可以迁往天坛,让人民都看看。”于是,在1976年,双环万寿亭与方胜亭、扇面亭及游廊等一起由中南海迁至天坛公园。 因搬迁时亭子已被拆卸,天坛公园接收到的只是亭子的局部构件。天坛的工程师和工匠们参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找到的与亭子相关的说明及6张老照片,对双环万寿亭进行了重新组装。重组后的双环万寿亭基本保持原貌,只是连接不同亭子的游廊延长了1倍,达到约110米。 所以双环亭必须要去看看的。 双环万寿亭是一处供人憩息、乘凉、观景的绝佳场所,休息片刻,出西门而归,自此结束。再看一下之前的口诀: 东门进园先观石,祈年殿内祈福祉。 丹陛桥上步步高,皇穹宇听回音壁。 圜丘祭天心诚则,斋宫静谧思古今。 万寿亭后出西门,天坛神韵永留心。 结合上篇和此篇,天坛就说完了。大家觉得有帮助的话,也可以动动自己的小手,分享给更多的人。我们下期见。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21:47 , Processed in 1.09177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