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明清皇家“烟花秀”

2025-1-22 09:3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周乾|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明清时期皇家燃放的烟花,堪称绝美!我国的农历新年,有燃放烟花的习俗。烟花又名烟火,由火药中掺入适当的药剂制成,燃烧时可产生声、光、色等效果。我国烟花制作历史悠久。刘安的《淮南子》载“含雷吐火之术”,可 ...
明清时期皇家燃放的烟花,堪称绝美!

我国的农历新年,有燃放烟花的习俗。烟花又名烟火,由火药中掺入适当的药剂制成,燃烧时可产生声、光、色等效果。我国烟花制作历史悠久。刘安的《淮南子》载“含雷吐火之术”,可反映我国西汉时期即出现烟花;此处“含雷”即爆竹的声音,“吐火”是指烟火喷射效果。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认为“火药杂戏,始于隋炀帝”。而隋炀帝杨广亦有诗“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见《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来形容元宵节烟花绚烂的场景。明清时期的烟花制作技术精湛,燃放效果唯美。作为皇宫的紫禁城,在新年期间,宫中亦有极为丰富的烟花燃放活动。

烟花技艺

我国明清时期的烟花制作技艺非常高超。约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墨娥小录》,其“配烟火戏剧”部分,记载了36种烟花:玉药、明火、中焰、紧焰、红火、平慢、平紧、中平、雪炮、水老鼠、满树花、洋菊、水瓶花、金盏银台、白牡丹、北梨花、斗金鸡、墨牡丹、西湖柳、锦屏风、锦带、满地金钱、金丝柳、寿带、大金钱、小金钱、撒金钱、松竹梅、兰花、赛月明、紫葡萄、胡桃花、白果花、万年松、并头莲、金桂。从名称来看,这些烟花或突出不同的色彩,如“红火”“金丝柳”“寿带”“大金钱”和“紫葡萄”等;或突出不同的造型,如“洋菊”“水瓶花”“金盏银台”“松竹梅”和“胡桃花”等;或突出不同的燃放效果,如“水老鼠”“满树花”“斗金鸡”“满地金钱”和“撒金钱”等。

上述烟花主要是利用硝(硝酸钾)、磺(硫磺)、炭(木炭)等药剂的不同比例,组合而成。药剂的比例不同,其燃烧速度、爆炸性能亦不同。如玉药的配方:硝一两,磺五分,炭九分;明火的配方:硝一两,磺四钱,炭五钱;中焰的配方:硝一两,磺四钱,炭九分;平慢的配方:硝一两,磺一钱,炭五分;等等。不同火焰色彩的呈现,主要通过在药剂中掺入不同的金属实现。如“金丝柳”为“平慢”加铜青,“寿带”为“平慢”加大铁屑,“大金钱”为“平慢”加铁屑组合而成。

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撰写的《火戏略》一书,对烟花技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读。

如关于烟花的制作技巧,有“变器”“合器”和“飞器”等。“变器”是将烟花内各个造型有序叠加,计算好各造型的引线燃烧时间,利用度线技巧分时烧开各封口纸,使得花筒中的各造型依次而出,达到“鱼变龙”、“金钱变蝶”等烟花效果。

“合器”是将若干烟火架组合在一起,根据各烟火架的药力大小、筒口朝向、彼此间距、燃放时间等情况,合理度线,以产生复合火戏的效果。“飞器”是通过合理计算烟火造型的位置、重量与火药药力的关系,结合度线技巧,在火药的推力下,烟火造型准确“飞”到指定位置,呈现“仙人招鹤”或“萧史乘凰”效果。

明清时期高超的烟花制作技艺,使得宫中新年燃放的烟花种类丰富,绚烂多彩。

宫廷绘画中的烟花

明代宫廷中的新年烟花娱乐场景,可由《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略见一斑。该图绘制的是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元宵佳节,宫中模仿民间习俗,举行放烟花、闹花灯、看杂剧等活动的情景。画面中,燃放烟花的场面颇为热闹(图1)。明宪宗朱见深头戴黑色便帽,身着浅青色绣金龙袍,端坐于殿前的黄色帐篷中,饶有兴趣地观看烟花。殿下的广场上,布满了兴高采烈放烟花的成人和童子。有的手持可以向空中喷出图案的烟花棒;有的挥舞可产生绚丽焰火的仙女棒;有的点燃可在地上旋转的地老鼠;有用挑杆悬挂可以在空中飞舞的蝴蝶花;有的举起可以冲向空中的窜天猴;还有拿出组成一串的烟花者,而多个烟花的组合,可产生更为纷呈的燃放效果。画面右下角,则为一名太监打开一个硕大的红色箱子,将各种各样的烟花分发给玩耍者。整个画面,充满了新年的喜悦与热闹的氛围。

图 1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放烟花场景

清代宫廷绘画中,关于烟花娱乐的描绘亦很丰富。如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等人所绘《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正月观灯”,描绘的是宫廷与民间同庆元宵的场景。画面中,除了有寓意迎祥驱邪的钟馗及吉祥如意的天灯外,还有雍正帝赏烟花的场景(图2)。雍正帝化作士人打扮,推开小院院门,观看院外小童燃放烟花。而院外的天灯旁边,一个烟花筒立于地上,其顶部正向上喷射出绚丽的火焰。红色的火焰,与新年喜庆的氛围相呼应;如同巨型捧花般的燃放效果,可显示出烟花匠的高超技艺;而火药药力的巧妙运用,又使得孩童们围绕在花筒旁,丝毫不觉害怕,代之的则是欢快地蹦跳和兴奋地交谈。而雍正帝则立于门旁,手扶门框,目不转睛地盯着烟花,充满了兴致。

图 2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正月观灯”局部

又如郎世宁等人绘制的《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就有乾隆帝在大年初一,观看皇族子弟在庭院内放爆竹,以庆贺岁朝的热闹场景。画面中,乾隆帝坐在内廷某宫殿屋檐下,一手抱着皇子,一手敲打寓意“吉庆有余”的磬,双脚踏在火盆上,饶有兴趣地观看前方的小童放烟花。庭院内,一身着蓝袍的小童半蹲地上,一手捂住耳朵,一手拿着燃香,伸向不远处的红色爆竹。乾隆帝旁有若干小童,或捂耳,或藏立柱后,兴奋而略有胆怯地围观。需要说明的是,小童旁边的台明上,还摆放一长方形金盘,内置三捆彩色烟花及一串红色爆竹。对于烟花而言,其数量众多,色彩不一,大小不一,可推断出其燃放效果各异。而对于爆竹而言,其寓意喜庆的红色包纸,以及点燃后发出的噼啪声响,映衬出皇家新年喜庆、热闹而又温馨的氛围。

外国人眼中的皇家烟花

清代皇家新年烟花的绚烂场景,还可见于来华人员的相关文献记载。

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atteoRipa)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来到中国,并在清廷中供职。他撰写的《清廷十三年》(李天纲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书中描述了某年新年,他受康熙皇帝邀请,在畅春园观看烟花表演的场景。烟花表演开始时,他看见巨大的焰火拔地而起,犹如喷泉般涌向高空。随后,一个硕大的花筒升到了离地面约30米的空中,并撒下一个壮观的火轮。接下来,花筒中又落下一个巨大火柱。该火柱由无数个小星点包裹,从天空徐徐而降。伴随下降的火柱,还有四个纸灯笼造型,灯笼内闪闪发光。上述美景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喷泉式火焰出现,再次映燃夜空。紧接着,不同颜色和形状组成的火柱冲向天空,色彩绚丽,让观众们看得心驰神往。马国贤还介绍了“火箭式”烟花,即观众两侧发射出无数火箭,射在一种板上产生的声响,酷似对阵敌军呼啸的箭只。最后,在万炮齐发中,烟花表演结束。马国贤用“所有被邀请的欧洲人,从来没有在他们自己国家看过如此好看的东西”来形容他的感受。

清道光八年(1828年),朝鲜文人朴思浩以“冬至正使洪起燮随行军官”的身份,燕行来华,并于第二年元宵节期间,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楼观看了烟花表演。他在《心田稿·梅花炮记》中,详细描述了皇家新年烟花的盛景。在灯戏表演结束后,楼前摆放了数十个火箭筒般的烟花,均为红纸包裹。点燃上述烟花后,火焰四散,震天动地。飞向空中的焰火,形成了丰富各异的造型。龙虎张牙摆尾,蜂蝶衔花飞舞,梅竹随风飘动。尔后各种神佛造型出现,或乘木筏,或乘莲舟,或骑鲸驾鹤,或攀葫芦,或负宝剑,均缓缓升至上空,令人目不暇接。紧接着,阁楼前的悬灯棚架处,两道火块如流星般飞向天空,带动满棚的烟花竞相绽放出绚丽的火焰,遮蔽住天空。其间,天空中又夹杂着轰雷般的鸣响,那是烟花中的爆竹声音。漫天的色彩和震耳的声响,使人犹如处于一个虚幻的世界中。

山高水长楼前赏烟花

朴思浩观赏烟花的山高水长楼,为清代宫廷新年观看烟花表演的场所。山高水长楼位于圆明园西南部,为一座二层小楼,建于雍正初年,时称引见楼。后乾隆皇帝赐名“山高水长”,俗称“西厂”。楼为西向,上下两层,每层9间,每层长460米、宽280米。楼下设皇帝御座,楼上为王公大臣、朝政外藩、各国陪臣的座次。楼前有宽敞空地及小河,楼后为山峦。山高水长楼前的空地,平时为皇家军事操练或宴请外藩的场所,元宵节期间则用于烟火表演。清人吴士鉴有诗:“寂寞山高与水长,银花火树不成行。迎春别启新堂宇,燕九年年乐未央。”此诗描述的内容,即为燕九节(正月十九日),清代宫廷人员在山高水长楼观看烟花的场景。

山高水长楼前的烟火表演,一般自正月十三日开始,到十九日才结束。清人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记载:每年正月十九日,皇帝会在山高水长殿举行筵宴,邀请王公大臣及外藩使臣参加。筵宴期间有摔跤、杂技、戏曲等表演,然后就是燃放烟花,其壮观效果前已叙述。

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宫廷节令庆典中,“万国乐春台”为压轴出场的烟花。据清宫热河档案记载,这是一套组合烟火,每二份包括:节花20枝、软鞭40挂、木香花300个、缨络400个、手把花4000个、二号起火1300枝、小起火30000枝、大飞火100位、小飞火1000位、板筒花1200个、登子22000个、催挺200个、明灯子3076个、葡萄120包、吊爆53000个、头号爆竹1200个、三号爆竹1500个、开城爆竹6个、小盒子48个,以上烟火爆竹共计约12万个。“万国乐春台”的组件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在燃放时,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养吉斋丛录》称其效果为:“象四征九伐、万国咸宾之状,纷纶挥霍,极尽震炫而后已”。由此可见,“万国乐春台”燃放的气场宏大,氛围热烈,色彩华美,极具震撼效果。乾隆帝的《上元灯词》中亦有“爆响新正宣淑气,灯明万国乐春台”的诗句,并注释:“万国乐春台”是奉宸苑每年必备的烟火。

综上可知,紫禁城新年燃放的烟花,以绚丽华美而引世人惊叹。不仅如此,其中包含的物理、化学等知识,以及古代工匠精湛的制作技艺,都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编者按 :
本专栏将由故宫博物院以“故宫建筑与宫廷生活”为主题,十五期连载,契合时令,对以下内容分别解读:故宫里的古代供暖系统、故宫冬至日“点亮金匾”的古代智慧、清代皇家“冬运会”、紫禁城皇帝的新年家宴、明清皇家“烟花秀”、紫禁城皇帝爱喝什么茶、紫禁城皇帝爱喝什么酒、明清宫廷娱乐之“秋千”、故宫古建筑的防火方法、故宫古建筑的防震智慧、故宫里的端午宫俗、故宫里的古代冰箱、故宫古代排水系统、故宫古代皇家学校、明清皇家祭月与赏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6 20:59 , Processed in 1.10573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