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王士祯,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先前名王士禛,后来因避雍正帝胤禛的讳,所以改为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王渔洋中进士,后累官至刑部尚书,是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家学渊源,文坛地位显赫,以诗文名扬天下,被公认为文坛领袖。 如今报国寺恢复了旧书市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王渔洋交友不论势位高低,以人品和文品论交。由于王渔洋为人处世没有架子,对待朋友十分慷慨,学问虽大但求教之心迫切,所以结下了大批朋友。一而十,十而百,口碑不胫而走,主人雅,客来勤,他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王渔洋著书立说,很喜欢读书、购书、藏书。其在《居易录》中说:“官都下二十余载,俸钱之入,尽以买书。”王渔洋家离慈仁寺不远,慈仁寺常有书市,所以他常到慈仁寺淘书,甚至为购古书善本一掷千金。 慈仁寺位于北京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明成化年间,周太后弟周吉祥出家,明宪宗在辽刹报国寺旧址基础上,为其重修庙宇,改名慈仁寺。此后,慈仁寺作为城南大寺,四季游人如织,成为北京独特的文化景观。不过报国寺这个名称在坊间一直沿用,以至于现在人们提到这里,最常使用的名称仍然是报国寺。 明代北京的书铺及流动书摊,主要在大明门(今正阳门北)一带及考场、灯市、城隍庙等周边。清初,旗民分治,商业中心跟随汉人迁至南城,慈仁寺也有了庙市。康熙时期,慈仁寺庙市最盛,成为北京士人最常造访的古董文玩市场,每月朔、望及二十五日开市,与土地庙市、药王庙市同为清初三大庙市,开市之日百货咸集,山门内外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与土地庙市、药王庙市不同的是,慈仁寺庙市在喧闹之余,另有一份独一无二的文人气质。清初,大批在京汉官、进京备考举子、等待外放任职士人,及幕僚、书吏人等卜居宣武门外,他们几乎无一不与慈仁寺及其庙市结缘,原因就是慈仁寺有个书市。据王渔洋《香祖笔记》记载:“每月朔望及下浣五日,百货集慈仁寺,书摊只五六,往间有秘本,二十年来绝无之。”由于士人是慈仁寺庙市的主要顾客群体,所售物品多以古玩字画、旧书古籍、金石碑帖为主。 据载,王渔洋先后在慈仁寺庙市购得旧刻《山海经》《交泰录》《弘正诗钞》《毛诗郑笺》《中州名贤文表》《三补验方》,以及金陵旧刻唐《孙樵文集》、鴸鸣馆旧刻宋姚宽《西溪丛语》等数十种古书珍本。 慈仁寺聚集了大批的文人雅士,特别是王渔洋这样的文坛巨擘常常光顾,带动了大批同好之人涌到这里。官至江苏巡抚、吏部尚书的宋荦,笃学博闻,能诗文、工书画、精鉴赏,他是王渔洋的好友,为官勤政廉直,曾被康熙帝称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受王渔洋的影响,宋荦也成了慈仁寺庙市的常客。宋荦写有《上元过慈仁寺买书》诗:“华灯九陌挂春风,独买残编古寺中。” 由于王渔洋与宋荦在清初收藏界名望甚高,他们的造访成为慈仁寺庙市商贩用以招揽客人的“活招牌”。在王渔洋所著《古夫于亭杂录》中记载,“书贾欲昂其直,必曰:‘此书经新城王先生鉴赏者。’鬻铜玉、窑器,则曰:‘此经商丘宋先生鉴赏者。’谓今冢宰牧仲(荦)也。”意思是,当时庙市书商售卖图书古玩,常常打着王渔洋和宋荦二人鉴赏过的幌子,来提高售价。 王渔洋的声望非常高,寒门学士到北京想去拜访他,往往被王宅门房拒之门外。那时的门房传达最为势利,凡是不甚著名之客,门房常会以各种理由挡驾。后来便有人指点,捷径就在慈仁寺,只消到了那里,便可一睹尊颜。 对此,《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有切身体会,他非常崇拜王渔洋,一次如是归来后,写有一首《燕台杂兴》:“弹铗归来抱膝吟,侯门今似海门深。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寻。”诗的后面孔尚任有一段小注:“渔洋龙门高峻,人不易见,每于慈仁庙市购书,乃得一瞻颜色。”清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一书中也有记载:“相传王文简(文简为王士祯谥号)晚年,名益高,海内访先生者,率不相值,惟于慈仁寺书摊访之,则无不见,亦一佳事。 那时的王渔洋已然是文坛盟主,所以很多人都想见到他却苦于无门,后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学会了慈仁寺“偶遇”这一招。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在《题王文简载书图》八首之一中写道:“手植红棠衬绿苔,为安书帙画栏开。记从三五招邀夕,每到慈仁寺里来。”他也在诗后小注:“相传同时诸公候先生者率不相值,惟于慈仁寺书摊相访则见之。”看来,粉丝们要想见到王渔洋,前往慈仁寺的书摊等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清初诗人朱克生也是在慈仁寺拜见王渔洋后,写有《慈仁寺遇王十一阮亭》诗:“四年音问绝,忽遇赞公房。悲喜无伦次,寒暄倍惨伤。君方营旅舍,我已速行装。只此斯须会,踌躇燕市旁。”讲述了他在慈仁寺偶遇王渔洋的狂喜。 清初文人李柟在慈仁寺也见到过王渔洋,当时王渔洋刚买了一批书,旁边站着一位相面人,正在那里大夸王渔洋的长相气度非凡。李柟觉得这个场景太有画面感,于是就写了《十五日偶游慈仁庙市,值大司寇王阮亭先生买书而来,旁有相士献谀词,口占一律》:“先生在昔领霜台,此日何期更忝陪。入市偶缘寻竹去,懒朝特为买书来。哀矜共想人能活,骨相何劳客漫猜。天若报施容早退,相逢不用指三台。” 粉丝们前呼后拥,围观王渔洋买书,俨然成了慈仁寺一景,不亚于今天年轻人追星。 康熙朝末期,因种种原因,慈仁寺走向衰败。乾隆十九年(1754年),朝廷拨款重修,并更名为“大报国慈仁寺”,但仍未恢复到康熙前期时的繁盛。 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何绍基和近代地理学家、诗人、书法家张穆等人在慈仁寺原僧房处,筹建纪念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经学家顾炎武的顾亭林祠,慈仁寺再次成为士人们交往的热地。从第二年起,这里每年都定期举行顾炎武公祭,持续时间长达八十年,给慈仁寺带来了另一番热闹。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2 19:09 , Processed in 1.11667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