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了“乾隆下江南”往事的涿州行宫 涿州城南关街东侧,有一处不经常开放的古迹,其乃“乾隆行宫”。 乾隆行宫,果真住过乾隆帝么?答案是肯定的。下江南,也就是乾隆南巡。涿州行宫与乾隆南巡有关。 清代涿州行宫位于涿州城南关大街东侧,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建。涿州何以建造乾隆行宫?只因乾隆帝向南、向西出巡时,必经涿州。而自涿州南关往南,经镇南寺、三家店、新城、雄县、任丘、河间、献县,进入山东境内;或从南关出发,经庄头村、下坡店、松林店、新城至保定。故清代民谣有“南关大戏楼,楼下两股路,一股通保府,一股奔鄚州”之说。涿州行宫的所在地,就是南关附近,正好是乾隆帝南巡两条道的交会点。 从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除了乾隆十六年(1751)的首次出巡,因南关行宫尚未建成而住在城北大营外,此后的每次南巡,乾隆帝皆驻跸在南关行宫。这包括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五次南巡。 南巡以外,乾隆奉崇庆太后谒泰陵(埋葬雍正帝)后巡幸五台山,也驻跸涿州行宫,前后有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二十六年(1761)两次。待乾隆四十二年(1777)崇庆皇太后辞世于圆明园长椿仙馆后,乾隆帝又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五十一年(1786)、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次因巡幸五台山而驻跸涿州行宫。 乾隆帝奉崇庆太后到处巡游时,也驻跸在涿州行宫,如乾隆十五年(1750)谒泰陵后巡幸嵩洛,乾隆十八年(1753)谒泰陵后巡幸白洋淀、乾隆二十一年(1756)谒泰陵后巡游曲阜。只不过,乾隆帝驻跸涿州的地点,还有涿州半壁店行宫、北大营行宫等。 让傅作义守卫北平有了“底气”的涿州保卫战,让双塔来见证 涿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是位于涿州市区西北隅的涿州双塔。此二塔南北对峙,南塔称"智度寺塔",北塔称"云居寺塔",双塔因寺得名。但两座寺院不知毁于何时,各仅存佛塔一座,合称"涿州双塔"。 涿州双塔是中国现存辽塔中保存较少的楼阁式砖塔,完全模仿木构楼阁,做工精细。南北两塔彼此相距300米。南塔五级,通高44米,始建于辽太平十一年(1031)。北塔六级,通高56米,始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 回望千年,涿州、高碑店、定兴、涞水、易县、永清皆属辽国的南部边陲,隔白沟河与北宋对峙。契丹族崇尚佛教,辽代是一个大兴建塔的时期,而涿州的双塔能登塔瞭望,具有"料敌"功能。 据史料记载,双塔在辽、金、明、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 民国十六年(1927),晋军傅作义与占据涿州的奉军王之佑部激战两天一夜,夺取涿州城。随后,奉军首领张学良亲率大军将涿州城团团围住,炮击古城。当奉军侦查到傅作义在南塔指挥作战时,即用加农炮轰击南塔。一发炮弹击毁南塔塔顶东南角,一发炮弹击中南塔后未响,还有一发在加农炮膛内爆炸。奉军以为双塔有佛祖护佑,便停止了炮击。尽管如此,南塔仍受伤匪浅。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南塔塔顶坍塌,塔体开裂,成为残塔;北塔也因年久失修而损毁严重。因此,在我的小时候,只要经过涿州城区附近,就准叫唤着要看“涿州古塔一座半”。 "涿州之战"成为民初军阀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也是近代战争史上城市攻防战役中突出的一例。到了平津战役前夕,当作为华北剿总司令的傅作义,在进行“守城与撤军”的选择中,最后决定坚守平津,也是基于“涿州之战”的经验。当然,他最后失算了。有广大民众支持的人民军队,是绝不会停下胜利进军脚步的。 如今,随着智度寺塔、云居寺塔被先后修复竣工,历史上“涿州八景”之一的"双塔晴烟"再现人间。实际上,所谓的“晴烟”,并不是双塔起火冒烟,而是一种名叫“稻麦蚊”的小昆虫,在天气炎热时,喜好群居于高大物体的顶端,远远望去,就如同缕缕青烟。 修筑在北京房山与河北涿州交叉口的金门闸 探访涿州的某处国保,由房山区出发,要比由涿州城区出发方便许多。这处国保,与其说是位于涿州下辖的义和庄乡境内,倒不如说它是房山区的一部分。在我到访此地时,高德地图上所显示的,依然是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那么,这处如同飞地一般被镶嵌在房山区土地上的涿州国保,究竟是谁呢?答案很简单,永定河道上的金门闸。 离开车流量稍大些的多宝路,沿着高尔夫球场中间的堤坝一路向南,见到“断头路”,我便停下了脚步。于断头路的连接点上,有永定河管理处所立的石碑,此地乃“河北与北京之间的管理分界”。过了这个连接点,路西为栅栏围起的地方,就是著名的金门闸了。 依照目前各种文献的记载,金门闸应该位于河北省涿州市东北部义和庄乡北蔡村北3.5公里永定河右岸。该闸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此后,自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终至宣统元年,这里“必数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每一大役兴,费必以巨万计”。而且,金门闸的修筑,乃是皇帝亲自关注之事,怎样修,修到什么程度,清代帝王都要掌控。于是乎,一部永定河治理史,便成为了清廷中枢治国理政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门闸,则成为了其最后的象征物。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官厅水库、三家店水库的先后建成,永定河水已然流不到尾端,金门闸也随之被闲置。如果,参观金门闸设施,尚且比较方便。而今 ,在金门闸博物馆内,存有康熙、乾隆时代留下的治河碑。 辽宋高梁河之战的尾声,发生在涿州的岐沟关 位于河北省涿州城西南20公里松林店镇岐沟村,有一面残破的夯土城墙。其西南4.5公里为南拒马河,东北6公里为北拒马河,西临古运粮河故道。虽然这里已经无人问津,然对于北宋王朝的军民来说,确是不愿提及的永恒之痛。 此地,便是岐沟关旧址。该关址南北长约430米,北边缘东西宽430米,南边缘东西宽380米。土墙夯层厚10-12厘米,夯窝直径10厘米,棍眼直径10厘米。夯土层中存有战国、汉代及唐宋时期陶瓦片,城外曾出土大量铜箭镞等战争遗物,表明此地为古战场。 据《日下旧闻考》载:晋王存勖天成十年遣周德威出飞狐攻燕,与镇定兵会于易水,进攻岐沟关。宋雍熙三年曹彬、米信等与辽将耶律休格战于岐沟关。这段文字的前半部分,反映了中原王朝收复失地的决心;而后半部分,则隐隐道出了中原王朝溃败的尴尬境遇。遥想当年,宋军于高梁河战场上溃败,然实力尚存。待岐沟关一战,则彻底打垮了这支军队。有宋史学者指出:岐沟关之战的失败,使得北宋在军事上由攻势转为守势,由积极防御转为消极防御,这种战略转变标志着北宋积弱之势的开始。 由此可见,岐沟地势险要,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地人称,古代岐沟曾称岐沟府,后改岐沟关,还称沟现在叫岐沟村。旧志资料称此关址建于唐末。 而今,作为涿州地区最具历史文化传统的古村,留给世人的,除了一道损毁殆尽的夯土城墙之断面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值得探寻的遗迹了。听当地的老人讲,进村的新修牌坊旁之土路,就是曾经的古城墙台面。 (此文发表于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2 05:37 , Processed in 1.09903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