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古老长城见证了千年北京史

2025-1-24 12:4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来自: 北京号

摘要: 成吉思汗,攻破古关隘的战争之路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是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后,确立自己大汗地位的关键一年。而这一年的金朝统治者,还沉浸在一片梵音袅袅、岁月静好的祥和气氛中。时隔五年,也就是金章宗大安 ...
成吉思汗,攻破古关隘的战争之路

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是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后,确立自己大汗地位的关键一年。而这一年的金朝统治者,还沉浸在一片梵音袅袅、岁月静好的祥和气氛中。时隔五年,也就是金章宗大安三年(1211),发誓要杀入中都推翻金朝统治、以替父报仇的铁木真,亲率十万大军在克鲁伦河畔祭师。此时的金朝人口,已接近5000万,是当时草原汗国人口的40倍;而金朝的军队也在百万以上,是草原汗国军队的10倍。然早已丧失了战争意识的金人,所面对着的,却是一支兵强马壮的虎狼之师。

这一年8月的野狐岭之战,是成吉思汗进攻金朝的关键一战。位于张家口市万全区西北、距居庸关180公里的野狐岭,实乃如今坝上与坝下的分界点。成吉思汗挥师南下,直逼长城,威胁中都。金军主帅完颜承裕却全无斗志,开口闭口都是寻思如何撤退。

大喜过望的成吉思汗,指挥蒙古大军,集中兵力突击金军中路的精锐,并取得大胜。只此一战,金国精锐便丧失殆尽,再无能力抵抗蒙古铁骑。

成吉思汗率草原大军直逼居庸关,见城池坚固,便决定绕道四百余里,迂回攻入紫荆关。随后,成吉思汗又率兵奔袭居庸关防御体系的南口,与留在居庸关北侧的兵马南北夹击,一举攻下居庸关。

古北口、居庸关相继失守之后,金中都已无险可守。金帝完颜永济大惊失色,开始作迁都的打算。入冬,成吉思汗大军开始攻打金中都。亏得金军守将完颜天骥有勇有谋,乘成吉思汗大军尚未集结完毕之际,派兵迅速出击,从而取得全胜。随后,在完颜天骥的巷战部署下,陷入重围蒙古骑兵在城域内进退不得,只好选择撤兵。

一年之后,金至宁元年(1213)秋,成吉思汗大军再度挥师南下,侵入居庸关。在金中都周围“打秋风”之后,大军集结于居庸关附近。成吉思汗在此设置金帐,派出使者入金中都,向金宣宗勒索财物,以满足蒙古将士们的需要。金宣宗倒也很乖,人家要啥,俺就给啥。蒙军索要公主及护驾将军十人、‘细军’百人、童男女各五百、采绣衣三千件、御马三千匹、金银珠玉等物无数。

给了这么多,金宣宗心里肯定不舒服。他也动了点小心思,把已被杀死的卫绍王完颜永济(前一任金国皇帝)的小女儿送给成吉思汗,当他的妻妾。后来,蒙军又借口他们在中都地区“未尝掳掠”,又要走了一大批金银财物,和议才成。

在此期间,金章宗也曾多次下令从山东、辽西、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抽调军队,以保中都安全。无奈,这些军队皆在居庸关以北,被成吉思汗大军大败。蒙古军队在华北大地上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仅数月间,就有九十余座城池被成吉思汗大军攻陷。

被吓破了胆的金宣宗,不顾大臣的强烈反对,于金贞祐二年(1214)下诏迁都汴京,且由太子留守中都城。成吉思汗得知消息后,迅即派军南下,攻进古北口。时隔未久,草原大军再至中都城下,守城太子于慌乱中出逃。尽管金国守将奋力抵抗,但金中都仍于金贞祐三年(1215)沦陷。

明成祖朱棣,七出长城的北征之旅

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将昔日的元大都,交给其十分看重的两个人守着:一个人,是大将徐达。作为“开国第一功臣”、官至右丞相、授爵魏国公的徐达。另一个人,便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他是在徐达去世的五年前(1380),就藩于北平府的。那时候的朱棣,只有二十岁,治国经验不足。所以需要有徐达这样的将领帮衬。待到朱棣逐渐羽翼丰满,徐达便意外地离场了。

徐达治理北平(元大都已更名为北平府)期间,一边对付蒙元残余势力的骚扰,一边修筑包括边墙在内的防御体系。待朱棣坐镇北平的时候,则蒙元残部早已退居大漠深处。此时,太祖朱元璋命自己的两个儿子,即燕王朱棣、晋王朱棡,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正月出兵征讨。朱棡率领的西路军,寻找北元主力未果。朱棣率东路军出古北口,在迤都(今蒙古苏赫巴托尔的达里甘嘎一带)发现了元军主力。在朱棣大军的攻势下,北元军事首领率部归顺明军。这场战斗的胜利,是朱棣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次大捷。得知喜讯的朱元璋赞叹道:“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与蒙元余部间的战斗,是个长期的过程。洪武二十九年(1396)三月,朱棣二次受命北征。他率精兵出古北口,在彻彻儿山找到蒙古主力,擒获蒙古军首领数十人,并一路北追至敌军巢穴兀良哈秃城,再度取得大捷。

待“靖难之役”结束,朱棣登上皇位后,北元已分裂为鞑靼与瓦剌两部。为剪除北患,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朱棣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领兵10万征讨鞑靼。结果,部队全军覆没。震怒异常的朱棣,决定御驾亲征。

作为皇帝的朱棣,首次亲征大漠,是在永乐八年(1410)正月。朱棣大军自德胜门出城后,第四日到达居庸关。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明军与鞑靼军队在斡难河(今鄂嫩河)展开激战。朱棣亲率前锋厮杀,一举击溃敌军。一个月后,朱棣再度率军与鞑靼部太师阿鲁台的大军激战。此战又一次大捷,朱棣大军还乘胜追击鞑靼部百余里。待大军班师回京路过居庸关时,朱棣命大臣记录了关沟内的桥梁数量,自八达岭到居庸关共有桥23座。

战后,鞑靼势力衰弱,瓦剌部却趁机崛起,成为明王朝新的边患。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朱棣率军第二次亲征。明军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与瓦剌军作战,尽管战斗取得胜利,但随同出征的皇太孙朱瞻基(后来的宣德帝)却险遭瓦刺骑兵的毒手。

经过此战,瓦剌不敢犯边,鞑靼部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骚扰。永乐二十年(1422),明成祖朱棣开始了第三次出居庸关北征。在此次北征中,明军先后在阔湾海、屈裂儿河东北深谷大败鞑靼部,其军事首领阿鲁台率残部逃往大漠深处。

时隔不到一年,鞑靼又来犯边。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朱棣第四次出居庸关亲征,且再度获胜。然实力受到削弱的阿鲁台军队,依然没有放弃对明边境的骚扰。

永乐二十二年(1424)四月,明成祖朱棣开始了第五次出关亲征,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远征。就在这次远征的收尾阶段,朱棣于多伦附近病逝。

大顺皇帝李自成的“闯关”之战

在北京昌平区的南关环岛中心位置,矗立着一尊李自成骑马指挥作战的塑像。这尊塑像所反映的,是已经在西安自立为皇帝、且定国号为“大顺”的李自成。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就在李自成称帝的几天之后,他亲率大顺军主力挥师东进。大顺军势如破竹,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攻克了太原。未久,大顺军便兵临长城沿线的重要隘口、“外三关”之一的宁武关(另外两个,是雁门关与偏头关)。宁武关守将周遇吉统领明军殊死抵抗,战况极为惨烈。由于大顺军伤亡过重,李自成一度想放弃宁武关。最后,还是在麾下将领们的坚持下,以十分惨重的代价,攻下了宁武关。然此战之惨烈,却令李自成久久无法释怀。直到占领京师后,李自成仍心有余悸地说:“其他的镇如果再出现一个周总兵,我还哪能到这里来啊?”

宁武关存与失,无论是对明军,还是大顺军,都至关重要。宁武关失陷,对明军的士气打击太大。很快,镇守大同的总兵姜瓖、镇守宣府的总兵王承胤,便相继献上降书,明廷调拨的援军也全部不战而降。内外长城沿线的重重关隘,都沦为摆设,任由李自成的诸路大军长驱直入。

到农历三月十五日,大顺军抵达京西北的居庸关防御体系。他们所面对的,是重兵把守的岔道城和八达岭。由于这两处关隘城堡防守坚固,大顺军未在此停留,而是绕过关隘,朝不远处的柳沟城扑了过去。

柳沟城位于八达岭东北二十余里,是明朝长城防务与守卫十二座帝王陵寝的重要城堡。这里规模不大,然地势险要。明廷在此设有总兵,最多时驻兵有一千二百余人。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但此时的柳沟城,却已人去楼空。大顺军不费一兵一卒,便顺利经过柳沟城,直达居庸关的关城前。

貌似固若金汤的居庸关,却居住着一群毫无斗志的大明守军。居庸关总兵唐通,更是被大顺军吓破了胆,径自献关投降。如此一来,昌平州城的大门洞开。很快,昌平守军纷纷投降,只总兵一个自刎殉国。至此,李自成“闯关”之战结束。等待他的,是入主京师的前景。

清代康乾两代帝王,不修长城重军备

待清军入关后,随着北方边患的逐步减弱,统治者对于长城防御功能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促成改变的关键人物,便是康熙帝。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第一次木兰秋狝,路过古北口时,在险关要隘题诗《出古北口》:“断山逾北口,石壁开峻远。形胜固难凭(山河险峻是终难凭借的),(保卫江山)在德不在险。”

两年后,康熙帝再次木兰秋狝,随行的官员见古北口一带长城已然残破,便奏请修缮。康熙又说了这样一番话:“国强则(边墙)固,国弱则不固,明(朝)失德即失(边墙)凭依。历来守险者乃御敌之下策,徒为劳众耗材之举。” 接着,康熙帝又以《出古北口》为题,赋诗道:“年年秋狝此经过,峭石天成险隘多。沙漠名王(大漠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皆属国,但留形胜壮山河。”

出于同样的看法,当康熙三十年(1691)五月,古北口总兵蔡元奏请修缮边墙时,康熙帝不予批准。


虽然不再修复长城,但关口要隘的防务还是需要加强的。比如,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廷便向古北口、张家口等重要关隘派驻了装备特殊的精锐部队“藤牌军”(藤牌,是一种用野生藤条编制成圆形的防御型兵器)。这支部队手持藤牌、身着虎衣,战斗力强悍,曾因数年前的雅克萨之战中,大败哥萨克骑兵而威名远播。

次年4月,康熙帝赴木兰秋狝途经古北口时,还亲自检阅了“藤牌军”等当地守军,观看了他们的战阵操演。康熙帝对守军们的军容和军事技能甚为满意,检阅后还赏赐守军官兵。

半个世纪过后,待乾隆六年(1741),康熙帝的孙子乾隆帝首次木兰秋狝,仍效法康熙帝,在古北口举行了阅兵仪式。见守军部队依然齐整、军事技能仍旧娴熟,乾隆帝龙心大悦。在阅兵结束后,乾隆帝亦赋诗,追思祖父康熙帝的圣训,强调应强军戍防。

(此文为北京晚报发起“修我长城”四十年而作)



张永和先生的作品,您多少也得看几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7:27 , Processed in 1.10203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