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镇罗营,明代京东镇虏营是个“弹丸小堡”。地虽小,却誉有“北边雄镇”! 一、弹丸小堡 镇虏营被称为弹丸小堡是明、清戍边官兵给它的定位。 明嘉四十五年(1566)的《重修镇虏营题名记》,介绍了此营堡的地形特点,“镇虏营南背山北望山”。南山叫虎山,站在虎山能看到北山旗杆山。两山脚相距1公里左右。镇罗营石河沿着北山脚向西北流去,沿途接纳了十几条沟壑的溪水,在今峪口流出山区进入平原地带。嘉靖年间重修后的镇虏营,南北250米、东西200米。百余间,“开荒二百顷……” 万历初年扩建镇虏营,称“新城”(今上营)。新城堡南北长300米、东西长500米。镇虏营的新、旧城堡加在一起,东西800米,南北300米,中间还要算上100米的马道。21世纪初,下营村域面积4.69平方公里,335户人家;上营村域面积5.65平方公里,414户。两个村庄域面积加起来还不到11平方公里。镇虏营虽小,但庙宇众多。 《镇虏营史话》称:镇罗营镇上营村,有座关帝庙,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立。石碑拓文写道:“镇虏关,为蓟西冲地,设提调,统骑兵一军守之,隶于墙子路。地随弹丸,关系甚重。……万历岁月三十六年戊申孟夏之吉(1608)”。 署名: “钦差分守蓟镇松棚路等地地方游击将军署指挥佥事上党朱天炜谨识,钦差分守蓟州墙子路等处地方副总兵署都指挥佥事新安潘廷试、钦差分守蓟州墙子路等处地方副总兵署都指挥佥事云中刘旭、钦差提调镇虏关等处地方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同知金台周震、墙子路镇守骑兵营坐营千总百户定羌张进贤、骑兵营把总黄天爵、韩邦寄暨乡耆等敬立。” “钦差”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以上几位都是皇帝钦点武官之人。镇虏关也就是镇虏营,万历四年由“营”改“关”(《明神宗实录》)。地不大,有一支骑兵队;人口少,供养了精神界的统帅大力士香火!其中朱天炜1604年任镇虏营提调,1607年调到松棚路任游击将军指挥佥事。其他几位副总兵、佥事、指挥同知也是万历年间地方上著名将领。他们给镇虏关的定位是弹丸之地。 再看清代上营村《重修水月庵古刹碑》上的文字:“……岂镇营之弹丸小堡,遂足以供大力士之香火乎?第就慈悲之心推之,惟在诚心以格之,又不在地之僻与小也。”“我镇营旧有水月庵,供大力士像已非一日。”“顺治七年(1660年)守戎贾公暨阁境善士建立。”“古檀庠生候慎度拜撰。”“镇营”是指镇虏营;古檀,今密云县;庠生:明清县、州、府的学员,民间成为秀才。守戎:戍边士兵。戍边将士参拜水月庵,惊呼,弹丸小堡,供大力士香火旺盛! 二、军事重镇 家乡流传着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故事。父亲讲,那年,快到中秋,鞑子兵来了,啥都抢,乡亲们躲进山里,有家不能回。但山里没有食物,因此偷偷到镇上买了好多饼子。回来掰开饼一看,里面有张纸条:十五月圆杀鞑子。大家碰面点头,明白知晓此事。果然,十五月圆之时,杀声震天,把鞑子兵赶跑了,大家回家得以团圆。为了纪念此事,八月十五吃月饼成为习俗。 《明世宗实录》也有记载,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戍年,七月蒙古俺答汗要求明朝“贡市”,明朝廷没有答应,俺答汗进攻大同。大同总兵仇鸾重赂俺答,“请求勿攻大同,移攻他处”。俺答八月初以数千骑兵佯攻古北口,亲率主力从古北口西而入。明巡抚、蓟辽都御史、总兵调集主力以炮火、矢石奋力还击,但后路被抄,全军溃散。很快镇虏营河谷来了蒙古兵。而且总部设在“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今峪口)等处,京师戒严。”后由严嵩贿赂虏酋,虏由古北口出塞,京师解严。九月初一,蒙古兵全部撤退。这是事情的梗概。文中“汝口”即是平谷地区洳口,今峪口。洳河发源于南水峪玻璃台,沿途汇入十几条河流,到洳口向左拐,注入泃河。洳口位于洳河的出山口与华北平原最北端之处。鞑兵驻峪口,他们驰骋于平原和山区抢掠,而且是二十多天。“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明世宗实录》)。 弘治年间的顺天巡抚屠勋曾两次上书:密云高悬,应援不急;猪圈头,关地平衍,移关出境,移营峪南(引自《明孝宗实录》)。兵部给的答复:“马兰谷营参将居之,其所统西自猪圈头,东到大喜峰口。”“熊儿谷营提调,统本营、峨眉山营、猪圈头营,共三营”。(《蓟州志》) 一山之隔,离密云最近的猪圈头(今见子庄),划到了遵化马兰路。归马兰谷参将管辖,北虏来了归熊儿谷营(今熊耳营)提调直接抗敌。《四镇三关》里说:“北虏入犯古北口,破墙子路必犯北水峪”。犯北水峪,估计熊儿谷提调得到消息,虏兵早跑到峪口了。皇权下的官僚要了军事才子的命。必横扫猪圈头,后沿石河到峪口,眼前是广袤的平原。面对草原骑兵多少人能拦得住! 庚戍之后,朝廷举措连连出台。“封疆之吏从选将练兵转修墙也”。(《明世宗实录》)蓟镇和昌镇分两镇。“蓟昌本一镇,嘉靖三十年(1551)始分为二。”(引自明朝蒋一葵著《长安客话》)1551年,镇虏营派来把总一人“嘉靖三十年镇罗营把总一人。”(光绪《密云县志》)”1551年,设墙子路参将一员,分守墙子岭、吉家庄、镇虏营三提调地方(《四镇三关志》),镇虏营划归墙子路参将支配。春、秋二防移驻石匣。石匣和北水峪一个山北,一个山南,这些举措并没阻挡住鞑靼兵南下,更大的越墙掠夺爆发。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月丁卯(四日),鞑靼辛爱部,把都儿部四十万破墙子岭、磨刀峪而入,很快京师戒严。赦,文武大臣分守皇城、京城及重城诸门。夜间皇帝被火光惊醒,对阁臣说,我见东方有火光,此虏距离京师不远,诸将为啥不追杀?通州、张家湾两地是京城的仓库,必须保住。皇上又惊奇问:蓟辽总督侍郎杨选报说兵退,要求赏兵将。徐阶说,贼寇大本营驻在平谷已有八日,杨选的兵往通州去了,这怎么叫追杀?今外兵四散;内兵出去只是作游戏,一场不过庚戍之辙。命锦衣卫捉拿杨选,派总兵官孙膑、胡镇、游击将军领兵赴通州迎敌。贼寇大掠平谷、顺义、三河等处。孙膑战死,胡镇突出重围。皇上命锦衣卫支援,再派密云兵备副使、参将;延绥游击将军分守通州。凡斩首一级赏五十两,升一级,斩小头目者一百两,升两级;斩获大酋辛爱、把都儿赏银五百两升三级。四十天后,十一月丁丑(十四日)兵部奏,援军及督抚纷纷报捷。贼寇满载北去,进入镇罗营石河,山路崎岖,弃马弃物,明军奋勇追杀,被砍得鬼哭狼嚎。剩下“丑虏带死抚伤乘夜遁”,取得明朝建立以来从末有过的胜利。 君主专制下,二十年不上朝,信“道”的嘉靖帝高兴得立刻对战事中官兵、诸臣进行奖惩。蓟辽总督杨选于市枭首示边,妻子流放二千里。首功将领郭琥任蓟辽总兵,驻密云,直到戚继光1569年为蓟镇总兵官,他调回京师。通州知县张守中、平谷知县任彬守城去虏有功受赏,张守中升任为山东按察使整饬密云兵备。 这次事件中,“北虏”撤退,钻进了镇虏营一带由大山编织的葫芦头里。军民团结一心,取得胜利。此后再也也没出现大规模的侵扰。 三、“雄镇”美誉 从自然角度说“雄”字当之不愧。镇罗营镇位于雄伟嵯峨的燕山中段南麓,京东最高峰东指壶为1234米(官方称户外狗背岭东山1253米)。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2座,山峦叠嶂(见下图),山涧清泉潺潺。东北西南走向的四十里河川内,山崖高耸,沟深谷窄,可谓肥山瘦水。此地具有御敌天然屏障。 从御敌角度说,勇当责任,英勇抗敌。嘉靖四十四年(1565)直隶总督巡按御史备倭方略提出:“修城堡以防要害。” 嘉靖四十五年镇虏营得到重修。 图1 北水谷(峪)图片 图2 南水谷(峪) 东门嵌入“北边雄镇”,西门嵌入“镇虏营”额匾。 题名记碑刻(阳面): 一百余间□□,开荒二百□(顷)……因系之以□□□□□成民心维顺,八方必恤,九边罔和。商贾载市□□□□□连阵,农供闲昼兵食是足信伊谁之□会□□□□□理德威丕著□廛荡□万年永固。 题名记(阴面): 督□(管)工程文武官员□□于□,□□墙子路中军指挥□同知,河墙子岭路中军指挥同知张应时,河间营中军坐营千把总官11人(名字略),□□营中军坐营千把总:8人(名字略),□□营中军坐营千把总10:何诚恩、王煦、孟邻、张从善等,密云道督工委官:营中中屯卫经历陈约,三河县主薄唐良弻,官舍张仁、邢朋,镇虏营□(管)操指挥□□□(墙子路)熊儿谷营□(管)操指挥周乾。 重修镇虏营题名记落年款:“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立岁次丙寅吉日立”。(时间久远,无法看清字迹,括号内的字笔者添加),仅依据清楚的字看出对“雄镇”作了诠释。 所建镇虏营,展现了以“德”行其威罚,顺其民心,是救抚边陲的典范;各行各业百姓安居乐业,勤于劳作;四面八方的商人和本地的客商买卖诚信第一;军备充盈,镇虏营世世代代吉祥如意,永远稳定。 自古以来,统治者提倡敬天道,效法祖。匾额的嵌入,直接起到导示作用。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服役者来说,“雄和镇”是此堡的灵魂,是守边将领的追求,有了精神价值,才能源远流长。 四、额匾位置 额匾“北边雄镇”是在上营还是下营颇有争议。 在2005年出版的《平谷村情》中,上营村记录:镇虏营石刻嵌在上营北门;下营村记录“北边雄镇”匾额嵌在下营西门。 图3 北边雄镇(碑高76厘米、宽15厘米、厚16厘米) “镇虏营”和“北边雄镇”两块匾额1959年平谷第一次文物普查登记录作了记录:两块原在镇罗营下营西门南侧;《重修镇虏营碑》是20世纪80年代末,镇罗营下营道路扩建时,从下营村委会西十字路口北河沟移走,原来它充当的是过河石板。 额匾发现在下营西门,下营人不可能跑到上营搬运那么重的一块石碑,上营人肯定也不让移动;其二,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父亲跟我无数次提起,他小时见过下营营堡东、西门,上面都有石刻。缺失的一角也是村民想用它作地基石给锤掉了一块;其三,上镇村民90岁尤金明老人今年夏天还跟我聊上营北门,三丈高,门楣白灰,上面至少五个字,是啥想不起来了。他告诉我,上营堡有北门和西门,东城墙在今天邮政所的路南胡同。走访了邮政局南胡同路西几家,它们正房、西厢房地基就是城墙基石。户主说100厘米长,40厘米厚的基墙石几个人都移动不了,只能作地基用。 通过走访了解到这块碑应该是镇罗营镇下营村(镇虏营营堡)东门上的额匾。靠墙根晒太阳八九十岁的老伯们,告诉我那年,东城门门洞掉下来的石头把一头从门洞里路过的牛给砸死,这块匾额要掉下来,于是就拆下来与西门的重修碑和镇虏营碑放在一起。 说碑刻是嘉靖年,因为它与《镇虏营》三字的石材、笔体、边框相通,凸显嘉靖年间字体风格。符合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征。 五、“雄”风不减 边关“雄镇”必有封疆大吏巡防。 2024年11月上营村陈永旺捐献了保存30年的阅视鼎建碑——春防碑。 万历二十九年(1601)春防前来阅视的有: 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垧经略御倭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益都刑玠、钦差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馀干李颐、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安阳安文壁、直隶监察御史清城于安清、钦差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方兼备倭总兵官前军都御府都察佥事榆林尤继先、钦差总理密云粮垧户部郎中麻城李长庚、钦差整饬密云兵备山东布政使司右布政兼按察司佥事封丘边有猷。以下文字缺失,但最下边国、东两字非常清楚。 以上几位可是万历年朝中干将,封疆大吏。他们莅临镇虏关弹丸小地巡查“春防”。 图4 春防碑拓片 图5春防碑原物 几百年的历史沿革,迎送无数英勇抗敌之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11月,日本关东军江田少佐部队进驻镇罗营,堵死东、西门,只留北门出入。城墙上架起机枪、小炮。但是英雄的人民并没给吓到,各村用化名组织民兵,上营堡化名“上合村”,下营化名“西和村”。八路军在狗背岭东山和佛手山等处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各村民兵进行游击战,多人献出生命。日军撤走后,镇罗营成为军队修整、伤员疗养和军粮中转站,为解放战争做出贡献。 图6八路军战士养伤的民房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7:32 , Processed in 1.09441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