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风云变幻的新华门

2025-1-25 21:56|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陈明 王璐|来自: 北京市方志馆

摘要: 北京西长安街北侧,矗立着一座皇家建筑风格的二层明楼。门前一对巨型石狮分列左右,门内有一面大影壁,上书“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底金字。这座楼就是昔日的宝月楼,今日的新华门。乾隆帝敕建宝月楼宝月楼始建于清乾隆 ...
北京西长安街北侧,矗立着一座皇家建筑风格的二层明楼。门前一对巨型石狮分列左右,门内有一面大影壁,上书“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底金字。这座楼就是昔日的宝月楼,今日的新华门。

乾隆帝敕建宝月楼

宝月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这年春天,乾隆帝登上西苑(今北海、中南海区域)高处向南眺望。他觉得太液池南岸缺乏景观,于是下诏建造一座楼。最初他想要建三层高的,后又觉得与周围景物不协调,便改为两层高的。楼于当年秋天落成,高10丈、宽2丈,上下各有7间房,琉璃瓦顶、雕梁画栋。前檐下悬挂着乾隆帝亲笔题写的“仰视俯察”四字横匾。楼与太液池中倒映的月光交相辉映,颇有广寒宫的意境,因此得名“宝月楼”。

建成后的宝月楼高矮适中、宽窄有度,深得乾隆帝的喜爱。在他所写的《宝月楼记》中记载:“池不觉其窄,岸不觉其长……拾级而登,布席而坐,则云阁琼台,危峰古槐,峭茜曦严,耸翠流丹,若三壶之隐现于境海云天者。”乾隆帝觉得,在宝月楼的衬托下,西苑变得更加端庄秀丽。

围绕宝月楼有不少传说,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香妃的传说了。

传说中的香妃是乾隆时期叛乱的和卓氏之女。她生来就身有异香,故名香妃。乾隆帝听闻此事,就想得到她。恰巧清军平定回部叛乱时,香妃被俘获,于是乾隆帝便命人将香妃送入皇宫,纳为妃子。这香妃生在回部,饮食起居都与汉人不同,进宫后多有不适,总是闷闷不乐。乾隆帝为博香妃一笑,下旨允许香妃可以穿着民族服装,继续按照民族习惯饮食,可是香妃仍然郁郁寡欢。乾隆帝为了讨好她,就在太液池南修建了宝月楼供她居住,又在宝月楼对面建了回民营、清真寺,使香妃可以时常登楼眺望,以解思乡之情。但香妃为和卓氏复仇的信念十分强烈,她将利刃藏于衣内,伺机刺杀乾隆帝。后来,这件事被皇太后得知,就趁乾隆帝出宫时将她杀死了。这个传说在野史、小说、戏曲中多有反映。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和琼瑶的《还珠格格》都有根据这个传说改编的内容,乃至许多人将此视为正史。

其实,传说中的香妃史上封号为容妃,虽是回部人,但并不是叛乱的部族,而是坚定反对分裂的部族。容妃入宫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她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入宫,当时宝月楼已修建完成,可见传说并不可信。

宝月楼在乾隆帝死后就人迹罕至,一直静静地矗立在太液池南岸,任凭风吹雨打,逐渐败落。

袁世凯改建新华门

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清王朝覆灭,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当时的临时国会决定,将原先的皇室西苑中南海作为大总统府所在地,特在西长安街开辟坐北朝南的总统府正门。

围绕总统府大门的样式还发生了一番争论。有人主张采用西式建筑风格,有人则建议采用中式传统形制。最后,商定因地制宜,将宝月楼作为总统府的正门。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朱启钤主持了宝月楼的改造工程。他“修旧利废”“古为今用”,将宝月楼改造成总统府的大门,拆除了部分原有围墙,与新大门连成一体,成为八字墙。在门后临水之处修建一座大型影壁,使人看不到门内的一片汪洋。由于中华民国刚刚建立,而正阳门内的大清门已经改称中华门,因此改建后的宝月楼就称为新华门。新华门的匾额由晚清翰林袁励准题写,匾宽1.6米、高0.64米,悬挂至今。

民国时期的新华门([美]甘博 摄)

相传,袁世凯下台前还在新华门干了一件荒唐事。新华门改造完成后不久,袁世凯不满足于当民国大总统,于1915年12月宣布称帝,将次年称为洪宪元年,将总统府改称新华宫。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立即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一时间,袁世凯焦头烂额。病急乱投医,他居然去求助风水先生。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找来一个风水先生。这个风水先生与众不同,西装革履,上过西洋学校,懂得英文,见到袁世凯后“中西结合”地故弄玄虚。袁世凯深信不疑,请他去看紫禁城的风水。

风水先生一连看了3天,回来说:“紫禁城的布局,是按照天上的星宿安排的,经过元、明、清三代,其设计和结构,气足神圆,可保皇帝江山万代。只是新华宫门气散而不聚,难免会出现一些波折。”

袁克定急忙问可有破解之法,风水先生说:“只要在新华宫门左侧修建一个厕所,聚敛秽气,问题便迎刃而解。”袁世凯听闻此事,觉得在新华门口修个厕所,着实不雅,但他为了保住皇帝的位子,也就不顾上这些了。

厕所虽然是修好了,可是并没有平息举国反袁的滚滚浪潮,讨袁运动反而愈加高涨。1916年6月,称帝83天的袁世凯在全国上下的唾骂声中,一命呜呼了。

众师生血洒总统府

1921年6月3日,在新华门前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惨案。

北洋军阀各派系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连年混战,致使国家教育经费越来越少,在全年总预算中不足2%。即便如此,这些经费还经常被挪用,导致国立院校的经费长期被拖欠,教职工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年,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以致停课、罢课的事情屡见不鲜。教职工代表多次与政府交涉讨薪,可无济于事。

6月3日,北京国立8所高校校长、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冒雨前往总统府请愿,要求发放欠薪、拨付教育经费。当请愿队伍走到新华门时,大批军警蜂拥而出,对着众师生用刺刀、枪托乱刺乱打,多人受伤,请愿队伍被打散。马叙伦和李大钊作为教职工联合会主席和代主席,也遭到毒打。大总统徐世昌不肯善罢甘休,以损害声誉为由将马叙伦等人告上法庭。这个事件被称为“六三事件”,也叫“新华门事件”。

“六三事件”震惊了全国,一时间群情激愤,纷纷通电声援,要求严惩滋事行凶军警,维护教育界权利。各大报纸也用大篇幅报道此事,影响越来越大。不少社会名流也纷纷发声支持师生。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发表声明,邀请北京高校师生南下到广州建校。

迫于社会各界压力,政府答应慰问伤者,承担医药费并补发拖欠的薪资。之后,各校师生陆续复课。

1928年,南京成为国都,曾作为总统府的中南海被辟为公园。1946年,国民党政府在此设立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1948年底,中南海又成了傅作义的华北“剿总”司令部。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南海回到了人民手中,成为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而作为中南海正门的新华门就是这些风云变幻的历史见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3 , Processed in 1.08550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