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燕太子丹过秦设机发“转关桥”故事中的桥梁科学技术探寻

2025-1-30 11:56|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锐英|来自: 北京桥梁

摘要: 在历史上,燕太子丹曾经为质于秦国,即作为国家之间的一种“高级人质”,通常由王位继承人即太子担任,以此作为两个国家之间的信任保证。可是太子丹觉得秦王很不待见他,厌烦了这种寄人篱下的人质生活,有一天就向秦 ...
在历史上,燕太子丹曾经为质于秦国,即作为国家之间的一种“高级人质”,通常由王位继承人即太子担任,以此作为两个国家之间的信任保证。可是太子丹觉得秦王很不待见他,厌烦了这种寄人篱下的人质生活,有一天就向秦王提出了回国的请求。这个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他不同意太子丹回国,又不好断然拒绝,就刁难地提出了如果你能使乌鸦头由黑变白,让马脑袋上长出犄角,就放你走。

这个故事见于晋代张华写的《博物志》卷八《史补》中:“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思欲归。请于秦王,王不听,谬言曰:‘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丹仰而叹,乌即头白,俯而嗟,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陷丹。丹驱驰过之,而桥不发,遁到关,关门不开,丹为鸡鸣,于是众鸡悉鸣,遂归。”后来在唐代的《艺文类聚》卷九《水部下·桥》、宋代的《太平御览》卷第四百八十《人事部一百二十一·质》等文献中都有同样的记载,均为引用汉代古籍《燕丹子》:“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乃求归。秦王为机发之桥,故以陷丹。丹过之,无虞。”

故事可分为三段:前一段看来比较符合实际,中间一段就玄而又玄了。太子丹凭着一个叹息和悲伤,居然就出现了奇迹,乌鸦和马儿不仅来到了跟前,而且乌鸦变白了,马儿也长出了角。此时,居然秦王也看到了,不得不履行王之诺言,只好放了太子丹。

故事发展到下面第三段,反而还有了一点客观的或是科学的道理了。秦王虽然不得已放了太子丹,但是很不甘心,就想暗中杀了他。应该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机发之桥”的触发机构,如果这是真实的,虽然太子丹没有触发它,说明在战国时代,古人的机械设计水平还是很高的。而且真实性很大,可以从秦始皇陵出土的高级马车的复杂机构作为旁证。

让我们看一看,这个“机发之桥”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又是什么原理呢?

在历史文献中有一点记载:

一是《太平御览》卷第三百三十七《攻具下》引用《通典·卫公兵法·攻城战具篇》曰:“转关桥:一梁为桥,梁端着撗括,去其,桥转,人马不得渡,皆倾水中。秦用此桥而杀燕丹。”

二是《太白阴经》卷四《守城具篇第三十六》曰:“转关桥,梁为桥,梁端着横括,桥以关转,人马不得渡,皆倾水中。秦用此桥以杀燕丹。”文中断句“梁为桥,梁端着横括”为本文所断,与传统文本有所不同。

这里出现了“转关桥”。什么是转关桥呢?有人解释为我国古代“用人力绞盘转动的守城吊桥”,还有人说转关桥是《墨子》中所称的“发梁”,即“由机关控制的吊桥,可以从底下突然撤掉,让敌人落入河中。”

是否可以理解“发梁”就是能够“机发”的机构,机发即触发发动,依靠人和动物对机械装置的触动,从而引发机械做出动作。这个词汇至今含义未变。至于“转关”之“转”为旋转,“关”可能为“轴”或“机关”,也就是通过“机发”引动旋转运动,这个机关装置的功能是通过旋转实现的。

转关桥的构造特别强调了“一梁为桥”“梁为桥”。粗看起来,这几个文字在文章中似乎有点多余,仔细琢磨其含义和作用,显然突出了这座桥的桥梁一方面必须是平梁桥,不是拱桥,二方面必须是一孔桥、一片桥梁,或者说桥之梁必须是一个整体。否则文字就确实啰嗦了。

“梁端著横括”,说的是机械装置安装在梁端,也就是桥头位置。“横”,即垂直桥跨方向,横截梁端的意义。“括”为机括,特指机械发动的部分,也就是机械中的触发机制。例如弓弩、枪械的扳机,各种机械的开关等。机括可以简称“括”,但文中“横括”应该是特指能够控制桥梁横向翻转的一种约束,这一推测完全可以排除吊桥的解释,因为吊桥只能纵向起伏变化,依靠人力和吊桥是无法实现“横括机发”的。要知道机发之前,桥梁一定是可以正常使用的,机发之后还应能够恢复如初的。

再看“去其,桥转,人马不得渡,皆倾水中”“桥以关转,人马不得渡,皆倾水中”,显然需要先去其横括,即解除起横向支撑稳定的约束,然后当触发机括时,机械运转,从而让桥之梁失去“支撑”作用而横向倾覆。使“人马倾水”的倾覆,而且是措手不及的,应该是梁的横向突然转动,而不是如同吊桥一样的纵向缓慢倾斜。

通过上述分析,虽然还不清楚这个“横括”的具体构造,但其功能和作用是明确的,即在支撑桥梁的同时,还有一个可事先去掉横括构件,但桥梁尚不会发生变化,只有当人马走上桥后才会触发机括。显然,这是一个维持平衡并且会导致失衡的支撑装置。对于一座通行车马的单跨桥梁,上面的梁体说重不重,但也绝对不轻的。上面没有人马时,必须稳定而没有任何破绽,但支撑结构又是比较脆弱的。
可以想象,最简单的结构可以设计为一个平时为粗实的支撑柱,需要发挥破坏时,临时派人去更换一个细杆作支撑,可是这样的话,桥梁也就彻底损坏了。比较复杂的结构,应该是个枢轴构造加插销等起锁固作用的保险装置,桥梁可以依靠纵轴而横向旋转。当派人去撤掉这个“保险机括”的插销后,依靠桥梁承担的人马荷载和振动引发机括装置的突然转动,导致梁体旋转。而且,再次提请注意这个装置和桥梁应该是可以原样恢复的,否则也不成为“机括”了,而是直接做破坏活动了。

“丹过之,桥为不发也。”太子丹很幸运,可能人马的重量比较轻,或者速度非常快,归心似箭吗,也可能秦王手下人比较慈悲或者拿到了太子丹的好处,总之机括没有触发,桥梁没有倾覆。据元代的一本小说《诚斋杂记》记载:“丹过之,蛟龙捧轝,而机不发。”轝[yú],即舆、车,太子丹也可能是坐车过桥的,风险更大一些。

太子丹侥幸逃离了秦国,可是最终还是被杀了。历史记载是被他的老爹燕王喜杀的,为免遭灭国而献首级于秦始皇。可是也有人依靠上述《太白阴经》中的记载,推测是秦国大将李信最终擒杀了燕太子丹,而且使用了“转关桥”,还推测这一机括为墨家所创,李信就是墨家信徒。不过前面的推测有点离谱,因为“转关桥机括”难以在追击战中实施,更不用说秦军秋风扫落叶般的千里追击了。后面的推测则比较靠谱,春秋战国时期发生过无数次相互征战,孕育了层出不穷的奇巧智谋,在《墨子·备穴》中记载有:“悬梁机发,引弩相连”,秦陵考古中亦可见设计巧妙的铜弩机件。特别是秦兼六国之技,聚天下巧匠,为防备敌特偷袭,充分发挥墨家技术,设计建造如此杀人之桥很有可能,而且建在进出宫城城门处也很有必要。

“转关桥”就极有可能与《墨子·备城门》中的“发梁”相关,这是墨家独创的机械装置。如《墨子·备城门》并注云:“去城门五步大堑之(城门外开凿一条大濠沟),高地丈五尺、下地至泉三尺而止(根据地形高低,沟深一丈五尺,或挖至据地下水三尺),施栈(架设小桥)其中,上为发梁(可转动的梁)而机巧之(并内置机括),比傅薪土(桥上铺土伪装),使可道行,旁有沟垒,毋可逾越,而出佻且北(挑战、诈败诱敌过桥进城),适人遂入(待敌人剧入上桥后),引机发梁(发动机括,倾转桥梁),适人可禽(敌人当可擒获)。适人恐惧,而有疑心,因而离(注意不要引起敌人怀疑而离去)。”上述记载了守城战中的一种机关桥梁,在敌人通过护城壕沟时,突然将机括发动(谓之“发梁”),于是敌人可擒。(括号中为本文释义)

有文章解释“上为发梁”是设在“栈”桥之上的吊桥,显然不合理,原因如本文前述分析,吊桥如此醒目,动作如此张扬,不仅让敌人容易知觉,而且操作动作缓慢,也为敌人容易规避。所以,发梁转关桥的机巧一定设置在桥梁之下。转关桥的结构可能是木制的,并结合金属部件,构造上可能利用了杠杆、转轴、齿轮、绳索、平衡块或活动木板等简单机械,设置有触发机关,如重量感应或隐蔽的开关。功能上利用重力或弹性势能,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桥面能够快速翻转,从而阻止或捕获敌人。

本文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对秦置、燕太子丹所过的机发“转关桥”的功能作用做一探寻,推测分析这样的桥梁科技和机械设计,在战国时代至秦汉时期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而且也是当时的一种迫切需要。
这座桥梁具体在哪里,没有记载。大致推测的话,应该在秦都咸阳附近。

从墨子(前476或480年—前390或420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其间超过了约250年的发展,贯穿整个战国时代,当然也包括同时期的鲁班(公输班),这是墨家学说得到广泛的实践应用的伟大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科技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足以说明在2200多年前,中国先人们的机械设计水平和桥梁设计水平是相当高的,燕太子丹冒着生命危险逃过的机发“转关桥”应该是真实存在的,甚或可否称之为“中国桥梁科技史上第一桥”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21 , Processed in 1.10245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