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林徽因是民国学人目中的神仙眷侣,是一对著名的学术界伉俪,他们为保护中国古建而奔走的故事,对很多人而言也是耳熟能详。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梁启超长子。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民国期间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新中国成立后梁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处处长,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其父林长民是清末才子,曾留学日本,爱好写诗词、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等要职,他对林徽因的文学和建筑兴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徽因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女,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文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林徽因参加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并具体承担碑座饰纹与花圈浮雕的设计任务,她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创作。1953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林徽因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编辑,同时她又是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她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这部名著。 梁思成与林徽因 快雪堂成就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姻 1919年,十五岁的林徽因跟着父亲一起拜谒了文学大师与民主思想先驱梁启超先生,期间她与梁先生的儿子梁思成相识。林父和梁先生见两个孩子年纪相仿,爱好也相近,便有意让两人结亲。梁思成对林徽因颇有好感,因此并没有表示反对,满口答应下来;而林徽因开始对于梁思成其实并不觉得喜欢,但她不想忤逆父亲,所以也就答应与梁订立婚约。 1920年12月的某天,在英国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举办了一次演讲会。在这场会议上,诗人、文学家徐志摩结识了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的首席代表林长民,两人由此成为了朋友。后来,徐志摩第一次拜访林家,见到了林长民16岁的女儿林徽因,她的高雅气质和才情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林徽因既接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感染,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她用流利的英语与徐志摩交谈,让他感受到了甜蜜的滋味。徐志摩被林徽因深深吸引,他开始频繁地光顾林家。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徐志摩文学成就显著,他与郁达夫、 邵洵美、戴望舒被誉为民国时期的四大才子。 林长民对女儿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有所察觉,他担心女儿会因此受到伤害。首先,徐志摩已婚并且有了孩子,而林徽因只有十六岁,这样的关系在当时的社会会引起巨大的争议和非议。林长民不愿看到女儿陷入这样的情感纠葛,他担忧女儿会因此失去名誉和幸福。因此,他坚决反对两人的恋情,写信给徐志摩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表示不会同意他们的交往。 梁启超在听闻此事后也深感不妙,如若任由徐、林就这样发展下去,两人迟早会共结连理,而自己的儿子可就要边缘化了。鉴于徐志摩在感情上比较“随意”,对于婚姻更是难以从一而终,林徽因要是和他结婚,日后必定得不到幸福。为了挽救林徽因和梁思成,梁启超便和林父商议,强行将林徽因从国外召回,敦促她尽快和梁思成完婚。 这样一些才子才女之间的相互交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儿女情长的故事。梁思成后来回忆说:“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告诉我,那是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可以说,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志同道合者。 共同的爱好(绘画、文学等),相似的家庭(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教育(中西文化的熏陶)背景,还有彼此的真诚,都使几年前就开始的友谊有了迅速的发展。自此以后,林徽因与梁思成时常往来,关系日益亲密。爱的种子悄然萌发,并开始茁壮成长。多年以后,爱情的朵朵小小浪花还在林徽因的脑海里时时泛起美丽的波纹。 快雪堂三进院内都有游廊相连接 那时梁启超恰是《松坡图书馆》的馆长,这个图书馆在快雪堂内。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梁思成和恋人林徽因周末便经常到图书馆幽会谈情说爱。 快雪堂星期天不对外开放,但梁思成是馆长之子,关系特殊,当然可以自由出入,这里便也成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幽会的地方。 梁启超对儿子的女朋友林徽因非常满意,当然不愿意徐志摩从中打岔。徐志摩从国外刚到北京,就接到了老师梁启超给他的一封长信,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这等于明说了,林徽因已经许配给我家儿子,你就不必再干扰他们的幸福了。 然而,徐志摩并不把老师的劝诫当回事,反而坚定地回答:“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等于摆出要较量一番的架势。 当时,林长民家住在景山后街称作“雪池”的院子里,林徽因在培华中学读书,课余,她要到梁家去找梁思成。由于被改作为松坡图书馆的快雪堂中藏书众多,当年梁思成以其父梁启超为馆长之便,常在闭馆日带林徽因来此读书、约会,谈情说爱,俩人的恋爱关系已相当稳固了。 作为松坡图书馆的快雪堂 暗恋林徽因的徐志摩知道了此事,便想方设法到松坡图书馆里当起了英文秘书,挖空心思要见林徽因。这样一来二去,三人避免不了经常碰面。 徐志摩为了林徽因, 在欧洲强逼怀着第二胎的原配张幼仪离了婚,并不辞而别回到北京来寻找林徽因。他得知林梁交往的行踪,常常闯入快雪堂来打扰两人的约会,这让梁思成和林徽因很是无奈。 看穿了徐志摩心思的梁思成,在快雪堂图书馆的门口贴了一张纸条:“Lover want to left alone”(情人希望独处),委婉将徐志摩拒之门外。由此,这墨香之地似乎又生出了些许醋香。 时间来到1928年,在父辈的一再催促下,林和梁顺利完婚。抗战期间,梁和林两口子为躲避日军的侵害,离开了原教职单位,开始结伴考察全国的现存的古建筑,对其形制、建造工艺等进行系统了解,随后将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梁和林两口子也由此一夜成名,成为建筑界的巨擘。 风华正茂时期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察古建筑期间,林徽因和梁思成吃尽了苦头,两人经常要风餐露宿,经受风吹日晒。可这并未阻挡他们追求探索的脚步,他们相互扶持着、照顾着,艰难完成了最初定下的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感情也得到进一步升华,两人都将对方视作了此生唯一的寄托和依靠。 徐志摩看到梁思成、林徽因成亲后,感到再无希望,怅然若失,最后只好移情陆小曼。 陆小曼(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名眉,别名小眉、小龙,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女画家。陆小曼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还擅长戏剧,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1926年,徐志摩和陆小曼举行了婚礼。徐志摩特意将婚礼举办地选在快雪堂,并请老师梁启超做证婚人。不知道这是徐志摩的宣泄之举,还是对心爱之人林徽因的最后告别? 不过梁启超对徐志摩曾追求其儿媳不满,这充分表现在他为徐志摩和陆小曼的证婚词里:“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守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梁启超的这段证婚词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被认为是非常坦诚且直接,而且有些另类。他不仅在众人面前严厉批评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个性与行为,还以极为严肃的语气告诫他们不要再把婚姻当儿戏,并表达了希望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后一次结婚的愿望。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主要贡献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和建筑教育家。他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后到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修习建筑专业。回国后,他先后任职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营造学社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在现代建筑教育、古建筑研究、城市规划、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学术团体的创建和组织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梁思成手绘的建筑图样 林徽因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建筑学家、文学家,为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林徽因28岁时写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一书,至今仍有非常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从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二人走遍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得到了保护。通过长期的考察,林徽因、梁思成夫妇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的解读。 林徽因1937年在山西五台上佛光寺考察研究 同时,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撰写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清式营造则例》等有关中国古建筑研究的论文。 林徽因提出用西方建筑理论框架研究中国古建筑,首次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带入了国际建筑学术研究领域。她还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巨著,并用英文撰写了《中国建筑史图录》。其对中国建筑理论研究的贡献不亚于丈夫梁思成。 简而言之,梁思成和林徽因对国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建筑研究与保护。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保护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测绘和拍摄了2000多件古建筑遗物,并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的编写。他们不仅对古建筑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还致力于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是为建筑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建筑系,开启了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国际化发展;梁后来又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林徽因也参与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建工作,并在教学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直接参与了新中国国家标志性建筑设计。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他们充分考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使这两项作品成为了中国的标志和标志性建筑。 四是参与首都城市规划与建筑项目。梁思成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参与了多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工作。他还对北京的城市规划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方案。林徽因和梁思成还参与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建筑项目,如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工作、北京大学的校园规划等,为这些项目提供了重要的专业支持。 五是学术研究与出版。他们共同撰写了多篇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学术论文和书籍,如《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清式营造则例》等,推动了建筑理论的发展。 六是推动了对外交流与合作。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建筑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国际视野,他们通过考察和研究成果,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带入了国际建筑学术研究领域,并促进了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综上所述,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古建筑研究、保护、教育、设计、规划、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快雪堂院内嵌在墙上的书法石刻 新中国成立后,快雪堂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直到1987年,快雪堂的三进院落才被交还北海公园,经过修缮后,改为“快雪堂书法石刻博物馆”重新面向游人开放。 修复后重新开放的快雪堂,大门上悬挂着“快雪堂书法石刻博物馆”的匾额,这是著名书法家、末代皇帝的弟弟杰先生题写的。 快雪堂院落大门,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溥仪的弟弟溥杰先生题写。 二百多年过去了,乾隆皇帝题写的牌匾“快雪堂”还挂在堂前,巨大的太湖石依然屹立在快雪堂院里,廊壁上镌刻的名家书法还在,白云苍狗,岁月悠悠,但曾发生在快雪堂的故事却挥之不去,令人回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快雪堂 在那个时代,林徽因作为杰出女性犹如璀璨星辰,吸引了无数世家子弟的倾慕,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追求者,莫过于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以及那位为她痴情一生、终身不娶的学者金岳霖。然而,在这场爱情盛宴中,她最终做出了抉择,将自己的一生与建筑学家梁思成紧紧相连,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4 , Processed in 1.10748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