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我小时候的“年味儿”

2025-2-14 10:2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满恒先|来自: 故古典儿带闲篇儿

摘要: 早先旧历年就叫“年”,进入民国后政府推行公历,“元旦”为新年,旧历年就叫“春节”了。这个“春”字改得好,因为过了年“春”就不远了,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时节就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过年的天气比现在冷,地都 ...
早先旧历年就叫“年”,进入民国后政府推行公历,“元旦”为新年,旧历年就叫“春节”了。这个“春”字改得好,因为过了年“春”就不远了,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时节就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过年的天气比现在冷,地都冻的裂口子,但那时过年也最热闹。一进腊月就闻到年味儿了。大街小巷的油盐店、粮店、羊肉铺顾客盈门,烧饼铺、馒头铺的伙计忙得四脖子汗流。花炮摊儿大多摆在繁华街口。胡同里推车敲梆子的,是卖豆腐的来了。“街门对儿,屋门对儿;买横批,饶福字儿!”这是背着包袱皮儿卖对联的。“赛梨唻!辣了换。”您知道这是卖什么的吗?对了,这是卖心儿里美萝卜的。

年前我家最忙的是母亲。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孩子,从脚下的鞋,到头顶的帽子,都装在她心里。刚一秋凉儿,她糊袼褙、纳底子、铰鞋面,为我们做毛窝(棉鞋)。没有钱买新衣,她用铁锅熬染料,将旧袄染成新衣。我们家是回民,但也过年,不过不贴对联、“福”字,三十儿晚上不给老家儿叩头、不守岁。更不供天地爷(天神地祗)、灶君码儿。三十儿吃包子,初一吃年糕、炒菜,初二饺子,初三面,与汉民习俗略有不同。父亲早年是羊行,后来成了国营粮店的职工。虽然工资微薄,他却千方百计让我们过年吃上饺子。

图注:1953年北京春节街景。

孩子盼过年,掰着手指头算天数。其实,在我的经历中,过年就是吃和玩儿。

先说这吃。

过年当然要买一些牛羊肉,父亲是羊肉铺学徒出身,他有些让我们吃上肉又少花钱的办法。他爱买羊蝎子和羊棒骨,而且不少买,因为它便宜。他将羊蝎子上的肉很仔细地剔下来,然后剁成馅儿,用来蒸包子、包饺子。剔过的羊蝎子码在我家屋外的大柴锅炖,不一会儿就满院子飘香。盛满羊蝎子的盆端上桌,我们围在四边开始“耍骨头”。吃进嘴里的肉虽不多,但吸溜骨髓却是一种享受,赶上羊尾巴抢着吃,上边肉还多些。妹妹啃骨头的功夫深,羊棒骨她都能用筷子捅出一条条骨髓。我们吃得满脸油渍麻花,举着双手不知往哪儿放。父亲笑着说:“还有一锅哪!赶明儿炖上。”

父亲还有一手炼羊尾油的手艺。他把羊尾(绵羊)切碎,在火上煸炒,到了一定火候,澄出羊油,剩下的炒成黄色的油疙瘩儿。我家年三十的包子又大又香,肉不多但好吃,因为里面掺了油疙瘩儿。我家每到年下都要做“豆儿酱”,至今怀念那种特别的味道。父亲买来羊蹄,清理去毛,宽汤清炖,很耗火候,但出锅软烂。羊蹄捞出,父亲挨个抠出羊蹄两趾间的“小耗子”(带毛的肉瘤),我们又是一顿美餐。火没停,汤开着,加上熟青黄豆、熏干、胡萝卜之类再继续炖。父亲在起锅时倒进大瓦盆,再用勺子搅拌,待凉透了扣上盖,放在南墙根儿。开饭时,用刀切一块放在盘里,晶滢剔透,飘散着一股凉丝儿的清香。这就是我们爱吃的“豆儿酱”。

年初三吃面条也是我们十分期待的。父亲有抻面的手艺,既不是兰州拉面,也不是河南烩面,是老北京的传承,叫“把儿条”。抻面要用精粉,和面、醒面都很讲究。他先用手搋(chuāi)面,揉成长条,左右手各揪一头上下抖,然后双手交替,面条由一股变两股,两股变四股、八股,越来越细。只见他双手相交,就势一甩,面条飘进锅里。吃抻面要“锅挑儿”,浇上口蘑打的卤,半碗面半碗卤,抱着碗忒儿喽去吧,那叫一个顺溜!

到了1960年前后,我正在长身体,吃成了大问题,平时吃上净面窝头,过年吃顿饺子都不易了。80年代才混上个肚儿圆,后来日子好了,天天像过年。

再说这玩儿。

俗话说,“姑娘爱花,小子爱炮。”过年的首项玩意儿是花炮。年三十儿的夜晚火树银花,五颜六色飞溅空中,鞭炮响起,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到了子时,各家各户各显神通,有的挑着两米长的钢鞭,有的将“二踢脚”码成一排,茶杯粗的“麻雷子”摆在马路牙子上,小小子儿在大人搀扶下手举着竹竿儿,杆儿上挑着一挂“小鞭儿”。“钢鞭”脆响经久不息,仿佛大地在燃烧。“二踢脚”地面的一声沉闷,升到高空却是惊天动地的爆裂。“麻雷子”点火必须大人,还要轰开周边的人群。它的响声犹如一颗落雷,夺人心魄。这时的北京城已经淹没在轰鸣与烟花的海洋中。

图注:1957年北京人家除夕夜放烟花。 

其实我是免费观看这场花炮盛会的,家长不鼓励,也无需花钱给我买鞭炮。节日里我们还有许多玩儿法。家境好一点儿的孩子买来空竹,抖起来嗡嗡响。还有的举着风车满街跑,上面十几个风轮哗哗响。我喜欢玩儿“拍洋画”、“弹球”这些花钱少,又有输赢乐趣的游戏。洋画和弹球在护国寺庙会都能买到,所以,我的零花钱都花在这上面了。

弹球大约直径1厘米,玻璃球体有五颜六色的几何花纹。参加游戏以两三人为宜,规则有两项:不带“大灯泡”玩儿;不许“大努”。“大灯泡”就是无色玻璃球,是弹球的赝品。合规的玩法是球夹在弯曲的拇指和食指间,手臂静止不动,靠拇指的弹力击出球。有的孩子用弹力和手臂冲击力出球,此为“大努”,属违规。一般玩儿法是将球按在统一高度的墙面上,谁的球落下最远谁先发球,击中对方就算赢球。还有一种玩儿法叫“钉大厢”,即在地面划定的框线内互相击球,谁的球被击出框外即为输。

“洋画”是买来的整版《西游记》、《水浒》,剪成比扑克牌略小的画片。游戏开始,所有洋画落成一摞,拍翻单数为赢,拍了双数照赔。以“出资”(张数)最多者先开始。按规则,肘不离地,用小臂、手掌拍地,以防衣袖带风助力。这种游戏比弹球要紧张,有吸引力。因为它既要技巧又凭运气,充满不确定性。我因个儿小,资本不雄厚,捞本的几率很小,常常输得垂头丧气。

记得有一年年初三,父亲因为评上“先进工作者”,有幸带我到护国寺“人民剧场”听戏。开演前剧院大厅预备了糖果招待来宾,我一连吃了十几块北京产的“小人酥”,确实又甜又酥,顺手又往兜里塞了几块。至于戏码据父亲说都是名角儿的折子戏,我不大懂,只看了《三岔口》就睡着了。散场时夜已深,我被冷风吹醒,发现父亲坐在三轮儿上搂着我。这是我最为享受的一个年味儿:吃了“小人酥”,看了《三岔口》,坐了三轮儿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14 , Processed in 1.18694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