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礼俗是精神文化中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部分,反映了人们的传统道德风貌、生活方式、思想感情、民族意识。人生礼俗也是老北京人的情感信仰、人生价值的鲜活展示。在礼俗文化中,老北京的“京味”和烟火气更是通过周而复始的生活得以传递。北京市档案馆推出“老北京的人生礼俗”系列文章,共三期,分别介绍老北京的春节礼俗、出生礼俗以及婚姻礼俗。 老北京的春节礼俗 老北京春节有很多礼俗,民间流传有礼仪习俗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北京人过春节,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就算进入过年的程序了,于是就有“送信的腊八粥”的民谚流传下来。腊月初八相传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就形成了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是农历的“小年”,民间有祭灶的习俗。祭灶最早称为“纪灶”,纪念用火做出熟食的先人,后来演变为祭灶神,到近代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间风俗。腊月二十四,各家各户的灶神要上天向玉帝汇报这家人在一年中的情况,请玉帝对这家人进行奖惩。为了请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故各家各户要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先去请金漆的灶神牌放在正堂,在神牌前供桌上要供上糖瓜、竹马、清水、黑豆,还有其它供品,送灶神爷“上天”。人们对灶神分外尊重,只求灶神保佑全家人来年平安、吉祥。 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第一件事就是贴门神和春联。门神是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因此门神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最初的门神是将桃木刻为人形,后来发展为画成人像张贴于门上。有关门神还有这样一则传说: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怕死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中斩了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便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惧怕两位大将,不敢再来闹了。唐太宗体念秦琼和尉迟恭夜晚守门辛苦,就叫人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此后,秦琼和蔚迟恭演化为门神,贴门神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演化为习俗。 春节各家各户从大门到厅房,还有贴年画的习俗。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和春联一样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年画的内容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画里,进而在一些年画题材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年画在明代因明太祖朱元璋推崇春节贴春联,受其影响而盛行开来。春节贴的财神年画与众不同,过春节是团团圆圆的日子,因此年画里就不止财神爷爷了,而是财神爷和财神奶奶端坐正中。年画会在庙会里售卖,老百姓游逛之余,请回个财神年画,贴在堂屋里,祈求来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过年最给力的习俗就是“放鞭炮”。过年燃放爆竹的历史相当长久,最初是为驱恶鬼,后来发展成迎喜神,继而普及为喜庆之日的必备之物。在除夕之夜“放鞭炮”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接神习俗是新旧年的分野,祭灶后,诸神回到天宫,不理人间俗事。而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诸神又要降临人间理事,于是各家各户都要接神。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最长者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接神仪式最后要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从供桌上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连同松枝、芝麻秸等一起焚烧。接神后,各家还要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全家人在上面行走,称为“踩岁儿”,亦叫“踩祟儿”,由于“岁”与“祟”同音,取新春驱除邪祟之意。 正月初一早晨,文人还有“新春开笔”的习俗,要研朱砂,启用一支新笔,在宣纸上写下诸如“新正吉祥”等语。 春节里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拜年。清末名士李慈铭在他的《郇学斋日记》里曾记述,每到拜年头一天就得设计路线,不走回头路。拜年一般不登堂入室,而是到人家大门口,将大红拜帖送到即可。一般晚辈给长辈拜年,同辈之间互相拜年。 正月初五为“破五”,吃过饺子,过年就告一段落。新的一年开始,新的生活也开始。 老北京的出生礼俗 生育礼仪作为社会礼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华文化自古就重视子嗣,每个家庭都以生子为大事,家里添丁进口是值得庆贺的喜事。孩子的出生代表着血脉的延续和家族的兴旺,人的一生也从其诞生开始。 老北京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就是“洗三”。“洗三”就是指婴儿出生后第三日举行的沐浴仪式。“洗三”的目的,一是洗涤前世污秽,消灾免难;二是可以对孩子起到洁身防病的作用。“洗三”仪式不能家人主持,而是要请专门以接生、“洗三”为职业的收生姥姥或吉祥姥姥主持。有需要办理“洗三”仪式的人家就到收生姥姥家去请人举办仪式。“洗三”仪式通常在午饭后举行。收生姥姥把婴儿抱起,仪式就算开始了。本家依尊卑长幼顺序依次往“洗三”用的铜盆里添清水,或放一些钱币,谓之“添盆”。“添盆”后,收生姥姥一边给婴儿洗澡,一边念叨祝词“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罢,把孩子裹好,再用一棵大葱往孩子身上轻轻打三下,说:“一打聪明(“聪”与“葱”谐音),二打灵俐……”随后叫人把大葱扔过房顶,意思是孩子将来聪明过顶。这样整个“洗三”的仪式就算完成了。 现代人家有了小孩,一般会在一周岁生日当天,让孩子“抓周”。“抓周”礼仪不仅只是具有“预测”孩子未来的作用,实际上是对生命延续、人生顺利和兴旺的祝福。 举行“抓周”仪式前,家里的长辈要准备好一个红木的盒子,里面放着书籍、笔、墨、印盒、铜钱等物品,如果是女孩子还要准备剪子、针线等有关女红的物品。抓周的仪式一般都在孩子生日中午吃“长寿面”之前进行,让孩子在盒子中随意抓取自己喜欢的物品。如果抓到了书籍或笔墨,表示孩子长大后有文采;如果抓到的是印盒,则预示孩子将来能当官;如果抓到了铜钱,说明孩子有经商的才能。总之不管孩子抓到了什么,都会让家长有欣慰的解释。 “抓周”较早记载于三国时期。据史料记载,吴国孙权立儿子孙登为太子,可是孙登不久得病亡故了。孙权只好再选太子,对于太子的人选孙权一时举棋不定,此时景养求见孙权,说他有试别皇孙贤愚的办法。因为如果知道了哪位皇孙贤愚,自然就可推知其父的贤愚了,以此可以作为立太子的依据。孙权听了景养的话觉得有道理,遂命景养择吉日,让诸皇子各抱周岁的儿子们进宫参加甄选。甄选当天,景养端出了一个置满珠宝、书籍、笔墨等物的盘子,让小皇孙们任意抓取。皇孙们或抓翡翠,或取珠宝,惟有孙和之子孙皓,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孙权见到这种情景大喜,认为这预示着孙皓有帝王之相,遂立孙皓的父亲孙和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最终迫使孙权废黜孙和,另立孙亮为嗣。孙权死后,孙权的儿子们并不服孙亮,为此争斗不休,大臣们不堪其乱,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纪稍长的皇子为帝。经过几番甄选,恰好选中年过二十的孙皓为帝。这时当年的一些老臣回想景养的选嗣方式,不由连连称奇。直到现在,有些家长仍主张让孩子“抓周”,使得这一礼俗在民间持久流传。 老北京的婚姻礼俗 结婚是人生大事之一,它标志着一个人进入建立个体家庭,发展家族的重要阶段。婚姻礼俗即伴随着人类的繁衍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向认为“家”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男女结婚后组成家庭才能传宗接代生儿育女。因此,男女婚嫁成为人生大事,婚姻礼仪自然也被视为人生大礼。古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制。老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婚姻礼仪深受王宫贵族的影响。王宫贵族遵循的婚姻礼仪始于周代的婚姻礼仪的“六礼”,“六礼”包括六个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来“六礼”又传至民间并得以延续。老北京讲求“礼”,婚姻礼仪也继承了“六礼”的程序,并稍有变化。 男方的聘礼非常有讲究,其中有两件必不可少的东西,一是鹅笼,二是双喜瓷罐。很多人以为聘礼送鹅笼只是在农村实行,其实古时不论是城里还是农村一律都要送鹅笼。鹅笼里一般装有一对大白鹅,鹅的羽毛要用胭脂涂成红色。送鹅和鹅笼还有一个典故,最初鹅笼里面装的不是鹅而是大雁,因为古代人认为大雁每年春秋定时迁徙十分守时,而大雁迁徙时都是排成人字形有序地飞行,因此男方送大雁为了表示婚期定下后,男女双方要按照婚期如期举行婚礼,女方嫁到男方家要懂得长幼有序。后来大雁越来越少,就用鹅代替大雁。与鹅笼一起送给女方的聘礼中还有双喜瓷罐,这是装酒用的。民国以后逐渐用洋酒瓶代替。女方收了男方的聘礼,姑娘出嫁时要陪送嫁妆,嫁妆的价值一般是聘礼的两倍,而且都注重实用性,比如座钟就是比较常见的嫁妆。座钟表示稳坐如钟的意思。如果是西洋钟,还是会响的那种就更好了,因为会响的西洋钟,再加上嫁妆里的宝瓶,就正好寓意“终生平安”。 新娘子娶进门,还有一套繁琐的礼俗。婚礼前男方家要准备有弓箭、火盆、马鞍、苹果、宝瓶。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将苹果、宝瓶送给新娘,新娘上轿时要一手拿着苹果,一手拿着宝瓶,寓意平平安安。新娘子花轿到男方家门口,不能直接进门,要先走火盆。这时轿夫撤去轿杆,手提花轿从火盆上抬进门。跨火盆是为了辟邪气,祈求吉祥,名为“勋煞”。然后新郎要拿起弓箭象征性地对着花轿连射三箭,称“桃花女破周公”,也称“射煞”,这样新娘才能下轿进门。新娘下轿时宝瓶不能离手,因为宝瓶内装着被称为金银米的大米、小米。宝瓶上蒙着红布,还要用红线系上,这个宝瓶新娘要抱着它拜天地。在新娘落轿的地方要放一个马鞍,上面放着一个苹果,新娘要用脚踢掉苹果,迈过马鞍踏上红地毡。新娘沿着红地毡走到喜桌前与新郎拜天地。拜过天地入洞房,洞房里桌子上摆着一盘花生、栗子、红枣等干果,还有一盘饺子。饺子不能煮熟,新娘吃的时候会有人问“生不生”,新娘回答“生”,要的就是新娘这句话。花生、栗子、红枣等要撒到婚床上,寓意早生贵子。婚床上要摆着红、绿色的被褥,红色的被子新郎盖,而绿色的被子新娘盖。 从呱呱坠地的出生,到充满憧憬,望子成龙的满月、抓周,到喜气洋洋的婚礼礼俗,年年岁岁的节日礼俗,老北京人的生活不断延续。了解这些城市礼俗文化,增加城市地方历史文化素养,用礼仪文化规范人的行为,知礼守礼,有助于城市文化生活管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15 , Processed in 1.11603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