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年间,有一种从事饮食服务的行当在丧事中大发横财,这就是饽饽铺。老北京对糖制饼食一类 统称为炉食饽饽,这些饽饽铺大都分布在内城繁华地带 ,如东四牌楼,西单牌楼后门外,东,西安门外等地,最著名的是合芳楼、东西南北、文美、金兰等斋,匾牌上书写“汉州糕点”“满汉饽饽”等字样,其大宗生意在承办丧事中的饽饽桌子。 所谓“饽饽桌子”,是专为灵柩前陈列供祭之用 ,每桌摆着各种饽饽,堆高至五、六尺。 这些饽饽均用生面制成,外表美观,但绝对不能食用,价格却与上等糕点相同。 有四两银一桌的,有六两、八两的,还有一百二十两的 ,所以每有当权者家有丧事,亲族朋友及同僚官属,便纷纷敬送饽饽桌子,大拍马屁 ,而且还相互竞争。你两桌,我四桌;你八桌,我十六桌;你四两一桌, 我八两一桌;你十二两一桌,我们二十四两一桌。 总之是多多益善,越贵越好。于是,饽饽铺便大发其财。敬送的饽饽桌子,本家往往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桌。这样丧主附近的饽饽铺便与承办丧礼的管事家人互相勾结,只预备三五十张桌子,堆积如山,陈列灵前 ,其余桌子只由饽饽铺通知本家,并如数登记入礼薄,并不再一一陈列 ,但他仍然照章收银,自然与管事人瓜分。 承办这种大规模的饽饽桌子的,也只有文美斋等数家大的饽饽铺,因为他有足够的手艺器,送礼者一般将送礼的桌子张数及所需银两如数送到丧主附近的大饽饽铺,请其办妥后送到某府某宅 ,到时候该铺即将制好的饽饽桌子径直送到,送礼者及本家并不一一清点,弊端遂由此发生。 当年皇姥姥(即慈禧太后的生母)醇亲王及福晋(即光绪帝的生父生母)、恭亲王及福晋等人的丧事,京内外文武场无不恭送饽饽桌子每处都有数千桌乃至数万桌以上,丧家家里哪能放得下,只能虚报数目。为此东四牌楼南及地安门外各大饽饽铺无不大大地发了一笔横财。 自清亡民兴,喜好大摆排场的满人势力衰竭,丧事中送饽饽桌子的自然极少,内城各大辅因此倒闭。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2 05:49 , Processed in 1.09310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