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北京城里的各种庙会上常有拉洋片表演。那个时候,电影院还不普及。很多人也管看拉洋片叫看电影,因为那箱子里的画面也能动。没有庙会的日子,人们就到天桥市场来看,这里天天有。 拉洋片是什么? 拉洋片也称西洋景,是清末民初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 街头表演拉洋片,一般要制作放映箱子一个。箱子分上、下两部分,顶部安装有滑轮,滑轮上的线连接下半部分箱子内的片子,用绳子上下控制着调换。 街头看拉洋片的人们 箱内可放置8~10张片子。箱子的中部有8个观景孔,孔内镶有放大镜,观众透过放大镜观看景片。观众看过一张片子后,表演者根据演唱的故事,拉动滑轮上的绳子,通过轨道就把放映过的片子拉到了箱子的上半部分,下面的箱子接着放映相应的新片子。直至把箱子里的片子全部放一遍。表演的人站在箱子一侧的木凳上,身边有用来伴奏的架子,上面安装着锣、鼓、镲。用绳子拴住锣鼓槌儿,演唱时,手脚并用,随着漢唱锣鼓齐鸣。 拉洋片的来源 关于拉洋片这种娱乐方式的来源,民间传说是在唐朝的时候发明的。据传,有人给唐太宗李世民敬献了一个妃子,是个来自杭州的美女。唐太宗对她非常宠爱。但这位妃子进宫数月,一直没有笑容。唐太宗用尽办法逗她,妃子仍是郁郁寡欢。唐太宗很着急,就找来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位护国军师商量办法。两人了解情况后,回奏道:“皇上,美人不笑,非嫌享受不足,多半是由于思乡之故。”唐太宗当然不可能放美人回杭州,就问他们两人有什么办法。两位军师说:“思乡人大多是因心系故乡山水及亭台楼阁之类。可按贵妃所言,制成家乡景,以解思乡之情。”于是,两位军师根据这位妃子所说的家乡情景,请画师绘制了8张景片。然后将景片放在一个木匣里,木匣前方留有直径两寸多的圆孔,妃子由孔中透视家乡山水,宛然如真。袁、李两位军师饱读诗书,对杭州的风景和诗文自是信手拈来。他们在匣边,边敲锣鼓边说唱,说唱的内容都是景的内容。妃子耳听锣鼓唱词,眼看山水楼阁,恍如置身家乡,烦愁尽消,不禁媽然一笑。唐太宗看到妃子的笑容,心中释然,问两位军师:“此为何物?”两人答:“西湖景。”唐太宗十分开心,于是常常把两位军师召进宫,让他们演示“西湖景”给妃子。妃子从此再不思乡,心甘情愿地侍奉在唐太宗身边。 唐太宗后来将“西湖景”制成一个赏匣,赏赐给臣下传观。后来,民间开始仿制,渐渐流行起来。 拉洋片最早的画片就是西湖八景。有句老话:“人配衣服马配鞍,西湖景配洋片。”说的就是这档子事。 天桥市场的拉洋片 天桥市场里最有名的拉洋片艺人是“大金牙”。如今在天桥剧场和四面钟之间的广场上,有一组“天桥八大柽”的雕像。其中一个就是“大金牙”。 “大金牙”真名叫焦金池,河北河间府人。据说他得罪了当地的恶霸,不得不远走他乡。为谋生计,他以拉洋片卖艺,渐渐在天桥一带出了名。“大金牙”身材矮胖,小眼睛,大嘴,口中镶有一金牙,常笑而露出,故此得名。 “大金牙”焦金池雕像 “大金牙”在表演拉洋片时,击锣鼓歌唱词,同时做种种滑稽姿势。他的唱词合辙押韵,或讲故事,或谈社会,尾声以“嘤——喛——”结束,独具一格。“大金牙”的两个女儿都学的河西大鼓,父女三人同台演出。开演时,周围人群如环墙一般。当年溥仪还请他入宫,唱了一段《劝人方》。溥仪看了之后,赏了“大金牙”80块大洋。当年,胜利、百代两家唱片公司还为“大金牙”表演的拉洋片的唱词进行录音,然后制成唱片出版,发行量竟超过了一些京剧名角录的唱片。 部分内容来源《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技艺》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2 19:18 , Processed in 1.08784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