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的“甑糕”

2025-2-14 15:0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邓向东|来自: 燕舍谭

摘要: 长居皇城根儿,没有拒绝“甑糕”的。刚刚咂摸完甑儿糕的滋味,盆儿糕的香气直往鼻孔里钻,躲是躲不开的。尤其是半大小子,不知道什么是饱,什么是饿。  眼瞅着蹿个儿,谁知有没有甑儿糕、盆儿糕的诱惑功劳?  市 ...

     长居皇城根儿,没有拒绝“甑糕”的。刚刚咂摸完甑儿糕的滋味,盆儿糕的香气直往鼻孔里钻,躲是躲不开的。尤其是半大小子,不知道什么是饱,什么是饿。

  眼瞅着蹿个儿,谁知有没有甑儿糕、盆儿糕的诱惑功劳?

  市面上总有这么一幅画面,久久地驻存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蒸汽催着竹哨,发出长短不一的“嘟嘟——”声,划破了黎明的薄雾,迎来了古城的第一缕晨光,也迎来了追逐嬉戏的孩子们。这竹哨便是旧京街巷之中,卖“甑儿糕”的小贩所用的唤头。他们虽然不吆喝,但这响器很特别,自成一道风景。

  有这么一句老话儿不知您听过没?“甑儿糕的‘笼屉’——一屉顶一屉儿”。琢磨着就是根据甑儿糕的制作过程,由唠闲嗑习惯的街头巷尾的百姓,天长日久归拢而成。内中暗喻新旧交替,一辈一辈延续下去连绵不绝的理儿。就跟“长江流水后浪推前浪”的话儿一个意思。可谁承想,正是“甑儿糕”自身没能延续老北京人的念想儿,已然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唯有这句俏皮话儿,还在被一些热爱它的老北京人传诵着,殊为可惜。找找看:街上还有卖甑儿糕的吗?

  听着新鲜:花盆拿来当蒸食器皿,不信都不成,原来就有!要说是甑儿糕同门兄弟也成,盆儿糕的制作就是用花盆做的。说是同门,其实也不同。妙在制作器皿俱为花盆(瓦器),一大一小而已;并且还依制作器具命名,在所有小吃中,独一无二。


  “盆儿糕”真是用底部带眼儿的大花盆蒸。花盆直径二尺,盆底的窟窿眼儿有小核桃那么大,串气儿用,坐在铁锅上“嘎啦嘎啦”开,盆中用半尺来厚煮熟的大红枣垫底。江米面红白二样,搅拌的半湿半干,再覆上拇指般大小的白芸豆蒸制而成。出锅后中间一刀,两边一合四层,大白芸豆泛着一股特殊的面香。待晾凉喽,往白糖盆儿一摁,看小贩似是用了很大的力气,后来我才明白,白糖越摁越实,越粘不上。此物味美:零食挡口,主食当饭。估摸着现如今儿能见得着的,做法与用料多不会太纯正。

  最招孩子们“追捧”的就是甑儿糕。那是用小花盆蒸制而成,据称早年间也为瓦制,后改为木模,“甑儿糕”历史悠久,是老北京所有小吃儿中最古老的一个。

  甑儿糕小贩挑着担子:一端为盛放原料的木笼屉,备有青丝、红丝、瓜子仁、葡萄干等配料;一端是燃着的小炉子,坐一口铁锅,锅盖处是一根三四寸长的铁管,顶端套着小竹哨,冒着蒸汽,吹着“嘟嘟——”的响声。见小孩们围着走不动了,就索性放下挑子,拔下竹哨,换上一个形似小花盆的木模子,这就开始蒸了。

  卖甑儿糕小贩常来常往,熟了认识,姓陈的“糕”叔。你甭说,陈叔利索:围裙倍儿白,没一丝污迹;套袖长短适度,显得净洁透着显眼。见孩子们围多了,“糕”叔现场表演。只见他舀一勺江米面,缓缓地倒进木模子里。状似小花盆的木模子,口径也就和家用的小蓝瓷碗那么大,没有底儿,但在木模子内部四周有极窄的沿儿,上托一个圆形多孔的洋铁算子。

  往容器里面撒些许果料和两粒瓜籽仁,几分钟就得,小模子里的米粉被锅内升腾起的热气蒸熟。小贩拿下“木甑”,在直立木棍上一坐,那小篦子便托起一个热气腾腾、极喧腾的米糕。


  “我来一块!”“我也要一块!”几个小小子争先恐后,陈叔乐了,手里眼里忙活儿上了。只见他:把眼目前儿小子打发走,看见大妈大叔赶紧着招呼,手可一点儿没时闲。“您拿好喽!趁热儿,香啊!”绿油油的苇叶托着,甑儿糕立马递到你手上。那米糕香甜绵软,小巧玲珑,布满蜂窝状小孔,上面点缀着红色、紫色、黄色、绿色的果料粒子,托在手里都舍不得马上吃掉。甑儿糕由上边看是六角形的,底部却是圆的,很小,一口可吃一个。此物虽贵为早点,实在不是果腹之物,反倒勾出馋虫来了。

  记得那时,街坊张二舅娶亲支婚棚。他妈说了,订数十个盆儿糕。陈叔听后没打奔儿,“您擎好呗,咱是当着大家伙儿操持,误不了您嘞!”到了那天,满胡同的喜兴气儿。那边鞠躬、敬茶,小酒喝着;这边点烟、道喜,嘴里动着;再瞧陈叔可没闲着。事先预备好了酵面,一个盆一个盆填满,上灶蒸,哨声响起,伴着婚棚里的一片嬉闹的嘈杂声。

  “起锅嘞!”随着陈叔一声吆喝,一股热气腾空,平添几分喜庆。我瞅着真楚:盆儿糕个儿顶个儿的圆圆滚滚,个儿顶个儿的香气喷喷。散了热气细踅摸,盆儿糕面子上“挂”着“囍”字。面香、果香——直往鼻子眼儿里窜!瞧把二舅二舅妈美的、乐的:没喝喜酒那,脸蛋儿通红通红的。大伙儿赞美声从婚桌上“飘”来的,直把陈“糕”叔的脸扫的羞红,间或闪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那日午后,小憩。躺在我的老藤椅上,似睡非睡。“嘟嘟——”一阵的急促的哨声,把我惊醒,那么熟悉,就像回到了几十年前。那幅难以忘怀的画面,又一次闪回在我脑际:清晨的小巷里,我举着姥姥给的零用钱,跑向哨声响起的地方,卖“甄儿糕”的小贩在哪儿等着呢。后来才醒过闷儿来,那是孩子们新买的水壶,也带着哨儿呢。我看了,同是汽儿催的,水一开哨儿就响了。我突发奇想,兴许这就是卖“甑儿糕、盆儿糕”的后人发明的哪,换句话说,“甑儿糕、盆儿糕”家族换了一种方式延续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2 05:45 , Processed in 1.09349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