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北京西单商场于当天营业终止后停业,全面启动更新改建升级工程,让西单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明清之际,西长安街附近大理寺、太仆寺、太常寺、刑部、都察院、銮仪卫等衙署的采办,多以西单为主,推动了西单商业街的发展。官宦名臣、文人墨客诸如明成祖朱棣的谋士姚广孝,两代名相李贤和李东阳,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等都曾住在这一带的街巷里。种植在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距今已六百多年的“京都古枣第一株”,还见证了曹雪芹和徐志摩两代文学巨擘与友人相聚的场景。 1952年位于西单的长安大戏院 诚如斯,西单成为集古街风情与购物胜地于一体的热门旅游街区。 “西单”二字之由来 西单全称西单牌楼。明代在今西单十字路口处建有一座牌楼,额曰“瞻云”,《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单牌楼。因地处皇城西部,时称西单牌楼。相对西单牌楼,在今东单十字路口处,也建有单牌楼,称东单牌楼,额曰“就日”。从这两处题额的字面解释,表示东看日出,西望彩云。深一层含意,取典《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意思为贤明的君主恩泽施及尤民。范仲淹《明堂赋》:“望云而就日,歌尧而颂舜”,说的是民心向往皇帝,感受皇帝龙恩。 西长安街上的单排楼 西单牌楼与东单牌楼,均为形式相同的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木牌楼,位置南北向。1916年,袁世凯将西单牌楼额名改为“庆云”,东单牌楼额名改为“景星”。1923年,两牌楼因妨碍交通而被拆除,以后仅剩地名。大约到了20世纪30年代,老北京人渐渐省去了“牌楼”两字,就只说西单、东单了。东、西是方位词,“单”字意为一座牌楼。作为西单的地标性建筑,2008年西城区政府改建西单文化广场,在原牌楼偏东北处按一点三倍比例复建,牌楼题额仍为“瞻云”二字。 “东富西贵”豪宅云集 老北京有句俗语,叫“东富西贵”。西贵指过去西城多王府,其实当年住在东城的权贵并不少。话说回来,旧时西城有钱人家也不比东城少。不过在西单地区,的确住过多位王爷和高官显贵。西单北大街附近,便曾建有郑亲王府、礼亲王府、洵贝勒府、定亲王府、绵德府等多座王府。 1937年在西单商场南侧路东开业的老字号盛锡福帽店 郑亲王府在西单北大街西侧的大木仓胡同,胡同原名打磨厂,后演变为大木厂、大木仓。郑亲王府第一任主人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的第六子。顺治四年(1647年),济尔哈朗因建府超过规定,又僭越擅用铜狮、龟、鹤等,遭弹劾被罢议政并罚银两千两。咸丰死时郑亲王端华再受顾命,此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端华被赐“自尽”,其弟肃顺被斩首菜市口。同治年间恢复郑亲王世爵,发还郑亲王府。民国年间,郑亲王后人将王府抵押给西什库教堂,借银两维持生计。经中国大学调解,由中国大学向比利时营业公司借十五万元偿还债务,郑王府成为中国大学校址。全国解放后,中国大学于1949年停办,这里成为教育部机关及联合国科教学会所在地,现为教育部所在地。 灵境胡同在西单北大街东侧,与大木仓胡同隔街相望,因胡同内建灵济宫而得名。胡同东西走向,西部因胡同南侧是宣城伯卫颖宅园的后墙,又称宣城伯后墙街。据传,宣统帝师、太傅陈宝琛曾住此,每天进宫为小溥仪授课。1949年后,灵境胡同与东段黄城根合并,统称今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皇帝朱棣患病,梦见南唐江王徐知证、饶王徐知谔二兄弟前来授药,不日其病即愈。于是皇帝命建宫祭祀,封其为玉阙真人、金阙真人,赐额灵济宫。崇祯年间,以两位真人是叛臣之子为由停止祭祀活动,从此灵济宫衰落。目前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全长664米,被称为北京最宽的胡同。 灵济宫前原名旧灰厂,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此设西厂。西厂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直接听命于皇帝,全称“西缉事厂”。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朝官结党,有秘密捕人、杀人之特权,引起朝野反对,后西厂被撤销。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五年后因刘瑾倒台遭凌迟而撤销。1913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总统府设在中南海,将总统府西侧的灰厂夹道改名府右街。当时,府右街南半部为皇城,北半部为中南海的一部分,南北不能通行。今灵境胡同东段往北的一片地带,早年都是皇城的范围。1921年,府右街南口东侧建起私立四存中学,取“存学、存性、存人、存治”之意,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并入北京市第八中学。 李阁老胡同在灵境胡同南侧,今名力学胡同,东起府右街,西至横二条。明孝宗时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赐第在此而得名,后沿用。阁老是一种尊称,历史上阁老之称最早见于唐代,武则天时狄仁杰被封为凤台阁尚书同平章事,官位相当于宰相,故称阁老。明清时,泛指称内阁大学士。李阁老胡同内住过两位阁老,一位是明英宗、宪宗时的一代名相李贤,其举贤任能,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务,为人耿介忠直,英宗遇事必召李贤。稍晚另一位阁老名李东阳,明朝天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因年长而称阁长。立朝五十载,清廉不渝,谥号文正。成书于万历年间的史料笔记《长安客话》载:“李文正东阳赐第,在灰厂小巷李阁老胡同。”灰厂小巷,即今府右街。看来李东阳赐第前,已有李阁老胡同。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一月,京师大学堂在李阁老胡同西段增设“进士馆”,培养新进士成为“果、达、艺”的优秀从政人才,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曾入馆学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诏准废除科举制,进士馆改为“京师政法学堂”,后又改为北平大学法学院。 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 徐志摩的“世外桃源” 小石虎胡同在西单北大街东侧,东西走向,明称石虎胡同,因胡同内古庙前有石虎而得名。石虎为古代墓前驱邪镇墓所用,阳宅前不能摆放,被认为是北京最神秘的胡同。胡同北侧有南北曲折走向的死胡同,名火匣子胡同,传统太平歌词“没有棺材,只有火匣子把他装”,老北京人说不吉利,后以谐音改称果匣胡同。1965年石虎胡同更名为小石虎胡同,将果匣胡同并入,果匣胡同的名字从地图中消失。2018年北京恢复了多条老胡同的旧名,果匣胡同重见天日。 徐志摩 小石虎胡同7号院(今31号),明初为常州会馆,是京城最早的会馆之一,后成为明末崇祯朝大学士周延儒宅邸。周延儒,字玉绳,崇祯年间的内阁首辅之一。在督师堵截清军时不指挥作战,却不断谎报军情,声称连战皆捷。后真相被揭露,勒令自尽,清修《明史》将他列入“奸臣传”。民间有歌谣唱道:“周延儒,字玉绳;先赐玉,后赐绳。” 清初这里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皇太极把十四女恪纯公主下嫁给他,称“驸马府”,又称“恪纯公主府”。后吴三桂反清,吴应熊和其次子被康熙诛杀。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为培养宗室子弟,分设左右两翼宗学,右翼宗学即设于此,曹雪芹曾住此任教习,并认识了敦敏、敦诚两兄弟(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五世孙)。敦诚后来在《寄怀曹雪芹》一诗中,写道: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此处“虎门”即指右翼宗学。 一百多年后的民国时期,曹雪芹居住过的这处院落迎来另一位文豪。上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倡议设立松坡(蔡锷)图书馆,小石虎胡同设立有分馆。中国近现代诗歌的开创者徐志摩居于此,并担任松坡图书馆外文部英文秘书,同时他发起成立俱乐部组织聚餐作诗,梁启超、胡适、陈西滢、林徽因、林语堂、林长民等文艺界达人均有参加,后来规模壮大,结为“新月社”。有人说,这里是徐志摩的世外桃源,因为那小庭院里有他的理想人生——诗化生活。 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 小石虎胡同8号院(今33号),清代授给乾隆长孙贝子绵德居住,又称南府;缸瓦市定亲王府居住着绵德的弟弟绵恩,称北府。绵德去世后,他的后人一直居住于府中。清朝末年,府邸由绵德的玄孙毓祥继承,因袭辅国公,又称毓公府。民国后该宅被收为“官产”,归财政部官产处管理。北院有棵15米高的古枣树,树干周长达2.85米,距今已六百多年,人称“京都古枣第一株”。 1913年,蒙藏学校在西皇城根转马台孙家花园成立。1916年,蒙藏学校搬至西单小石虎胡同,租用北洋政府官产处石虎胡同8号原毓公府,后又购入石虎胡同7号,将此二者拆除隔墙合并为学校校址。这里的教学摒弃封建教育体系,创立新学,开了少数民族教育的先河,并有针对性通过课程、课外读书、名人演讲与各类纪念日仪式,对个人加以规训,促进学生“中华民族”意识的萌发与认同。 彼时,蒙藏学校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标志性场所,是党成立初期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阵地。上世纪20年代初,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恽代英、谭平山、黄日葵等共产党人经常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列主义。毫不夸张地说,蒙藏学校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摇篮。1951年,这里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2006年,蒙藏学校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3月,修缮一新的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对外开放,成功举办了“中华一脉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悠久的文化由中华各民族共同书写,灿烂的文化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惟有铸牢中华魂,才能构筑中华一脉的精神家园。 (作者为北京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9 12:00 , Processed in 1.10594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