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乾隆朝《缂丝无量寿尊佛》轴考——以图像源流及功用为中心

2025-2-19 08:49|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跃工 马晟楠|来自: 故宫学研究院

摘要: 故宫博物院及世界许多文博机构中,收藏有一组图像学上联系紧密的《缂丝无量寿尊佛》轴。本文通过钩沉历史文献及清宫档案,从图像来源、制作功用等方面全面梳理了这组文物的源流,识别其图像分为繁、简两本,简本直接 ...
故宫博物院及世界许多文博机构中,收藏有一组图像学上联系紧密的《缂丝无量寿尊佛》轴。本文通过钩沉历史文献及清宫档案,从图像来源、制作功用等方面全面梳理了这组文物的源流,识别其图像分为繁、简两本,简本直接来源于清代宫廷藏卢楞迦款《无量寿佛像》轴,繁本为乾隆十九年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后修建普宁寺所特意创作,是新疆进入祖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珍贵见证。

乾隆朝《缂丝无量寿尊佛》轴考

——以图像源流及功用为中心


在清代宫廷制作的佛教艺术品中,织绣佛教画颇具特色。这些作品既有传统的汉传佛教美术题材,又有的仿自藏式唐卡,依托官营丝织业的高超技术,以织、绣、缂丝等工艺代笔墨,兼具绘画形式与织物质感。《秘殿珠林》续编、三编中对此类作品均有著录,可见帝王非常重视此类作品。故宫博物院及世界各地文博机构现藏此类织绣画中,有一组“多胞胎”巨幅作品尤其引人注目,即《缂丝无量寿尊佛》轴,其中最大的一幅纵超7米横过4米。因其尺幅巨大、画面繁复、工艺精湛,此前学者已屡有论及,皆以其为清代纺织工艺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然而除去对作品工艺的关注,对文物的其他方面则少有讨论:如作为宗教题材作品,其稿本来源、画面内容还有解读未尽之处;对于这样超乎常规尺寸的画作,其特殊的制作缘起及功用,也未进行透彻阐释。本文拟钩沉清宫档案及相关文献,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梳理和解答。


《缂丝无量寿尊佛》轴,故宫博物院〔图一〕、颐和园、布达拉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法国枫丹白露宫等处均有收藏,画面内容相同,明显为同一稿本(下称“繁本”)。各件尺幅、钤印、装潢略有区别。画幅顶端织有篆书“无量寿尊佛”五字。画幅中部横列三座莲台,释迦牟尼佛居中,右侧为燃灯佛,左侧为弥勒佛,故实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组合。释迦头顶悬华盖,两侧天女围绕。其上彩云中左右分置日月,金乌、玉兔都表现得极为清晰。画幅下半有七彩祥云,佛弟子迦叶、阿难、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左右分列立于云中。这几件《缂丝无量寿尊佛》轴的区别在于:故宫博物院、颐和园、法国枫丹白露宫藏品画幅上半以天蓝色为地,下半则为绿地,色彩富有层次变化;而布达拉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则画幅整体以深蓝色为地。

图一 《缂丝无量寿尊佛》轴(繁本) 故宫博物院藏

从画面图像可见,这组《缂丝无量寿尊佛》轴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定名和画面内容不符,依本身篆书题名为“无量寿尊佛”,但画面表现的又确为三世佛。无量寿佛与三世佛,不论形态、手印、身色等特征完全不同,将无量寿佛这一单一尊神与三世佛组合混同,实在令人费解。既然题名为织成,证明不存在后人错认及添改的可能,那么这个矛盾即自作品设计、生产之时即已存在,是这组缂丝画最为明显的图像学特征,也是解读此画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秘殿珠林·续编》(下简称《珠林续编》)第八“本朝缂绣书画”中有如下一条记录:

缂丝无量寿佛一轴。本幅纵一丈三尺一寸、横八尺八寸五分。缂丝三世佛坐莲台,二弟子、十八应真、四天王列侍,天女飞空供献,日月云彩上摹篆书“无量寿尊佛”。鉴藏宝玺:八玺全,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对比上述的《缂丝无量寿尊佛》轴画面细节与著录,无不一一吻合,尤其是著录将题名“无量寿佛尊”与画面“三世佛”这个最为明显的特征记录得确凿清晰,足以证明这些《缂丝无量寿尊佛》轴与《珠林续编》著录的“缂丝无量寿佛”是一本同胞。由于这件《缂丝无量寿尊佛》轴并未著录于乾隆九年成书的《秘殿珠林》中,又属于“本朝缂绣书画”,其制作时间应在乾隆九年至乾隆五十六年间。有了这个大致的年代范围,笔者幸运地在海量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检出以下记载:

(乾隆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员外郎达子、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三阳楼背板纸样一张,缂丝无量寿佛一轴,随锦囊,传旨:着交南边按纸样大小,照无量寿佛做法成做缂丝佛像一轴,周围边要三蓝色回纹锦,其中间地仗佛座以下仍做绿色,上截天蓝色,比旧佛像上天蓝色要淡些。宝盖云二块接出云角,两边半云俱要整的,其经纬要像珠儿线样粗细,仿宋锦身分缂做。钦此。

于本月初六日,员外郎达子、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三阳楼背板纸样,着添飞仙、十八罗汉,先画样呈览。钦此。

于本月十八日,员外郎达子、白世秀将画得三阳楼背板纸样一张,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字的当儿要匀,两边添日月,不必画宝,宝盖佛像往上起,添飞仙、十八罗汉,四天王往下落。钦此。

于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十日,员外郎白世秀将三阳楼背板佛像上添得日月、飞仙、十八罗汉、四天王纸样一张,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照样缂做,不必用宝。钦此。

于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将苏州安宁送到三阳楼缂丝佛像一轴,随原样一张,并做样缂丝无量寿佛一轴,俱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

对比上述档案细节:缂丝无量寿佛命名;画面有题名;题名两侧有日月纹样;画幅底色(即档案中的“地仗”)上蓝下绿;飞仙、十八罗汉、四天王,均与现存《缂丝无量寿尊佛》轴完全一致,尤其是颐和园及法国枫丹白露宫所藏两件,边缘正是蓝色回纹。可以确定地说,这条档案记载的就是这组一本同胞的《缂丝无量寿尊佛》轴中底色为上蓝下绿版本的最早制作记录。布达拉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画幅通体深蓝底色的版本,出现时间应在上蓝下绿版本之后,即晚于乾隆二十一年,系同一花本调整配色织成。

同时,这条档案还提供了一条更为重要的线索,即这组图像直接来源于另一件年代更早的《缂丝无量寿尊佛》轴,是乾隆十九年苏州织造在皇帝直接授意下于原本基础上增添日月、飞仙、罗汉等纹样,对画面颜色、布局进行微调后制作而成的。无独有偶,故宫博物院〔图二〕与西藏扎什伦布寺〔图三〕分别藏有一轴《缂丝无量寿尊佛》轴(下称“简本”)。这两幅画面基本相同,画幅底色上蓝下绿,上半有彩云宝盖,中央同样是三世佛,释迦两侧站立迦叶阿难,画幅下半分列四大天王。如果将这两轴“简本”图像与前述“繁本”图像相比较,可以看到二者间明显的差异就在于画幅上方多出日月、三世佛上方云朵中手捧供奉品的飞天仙女替代了左右宝盖、画幅下半增添十八罗汉形象,这都与前引造办处活计档中记载的修改旨意完全吻合。特别是“繁本”画幅上方所有彩云均为完整的云朵,而“简本”边缘则有部分云朵不全,这与“半云俱要整的”一条旨意相合;而“繁本”与“简本”相比,为增加出十八罗汉的位置,方法正是档案中所说的“四天王往下落”。从图像与档案严丝合缝的对应关系不难得出结论:“简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的图像正是“繁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的母本。

图二 《缂丝无量寿尊佛》轴(简本)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三 《缂丝无量寿尊佛》轴 扎什伦布寺藏

通过前文的辨析能够确认,“繁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是乾隆皇帝对早期佛教艺术品改造的结果。从“繁本”制作年代能判断“简本”出现下限为乾隆十九年,但其制作时间(特别是其图像来源的时代)尚无法确知。也就是说,不能排除“简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出现早于乾隆时期的可能性,对这种特殊的三世佛题名“无量寿尊佛”图像的探讨不应止步于此。

布达拉宫收藏的深蓝地“繁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虽然一直在其珍宝馆展出,但此前未有著录,细节不为人知。在2019年出版的《典藏珍宝见证历史》一书中,此件文物信息始见披露。说明文字中提及,“这幅唐卡题记‘乾隆甲子仿卢楞伽法敬制’”,虽然并没有对题记形式、位置等的描述,但这是其余几幅作品中不存的重要信息,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讨论图像来源的可靠线索。

《秘殿珠林》卷一二“名人画释氏图轴”中录有:

唐卢楞伽画无量寿佛像一轴,上等天一,贮乾清宫。绢本,著色画。填青泥金隶书款云:卢楞伽敬绘。上有泥金篆书“无量寿尊佛”五字,右上签记云:无量寿尊佛,风调雨顺四将,唐卢楞伽画。蕉林供奉。盖梁清标家珍藏物也。高三尺七寸,广一尺九寸。御笔题签。签上有乾隆宸翰小玺。

乾隆皇帝对此图曾作一赞文,见《御制文初集》卷三十“卢楞伽无量寿佛赞”,记:

过去燃灯、未来弥勒、现在释迦,三身一德,是无量寿,是两足尊。是何佛法,青莲在盆,鹊噪鸦鸣,无非赞歌。三际竖穷,十方横遍,不离于座,宝盖荫垂,祥云甘露,稽首皈依。

从《秘殿珠林》著述可知,卢楞伽《无量寿佛像》上有篆书“无量寿尊佛”,乾隆皇帝御制文中有“过去燃灯,未来弥勒,现在释迦,三身一德,是无量寿”,综合其描述不难看出,这幅无量寿佛像正是竖三世并列,且有明确篆书题名,这正是前文中反复强调的此类无量寿尊佛像最明显的图像特征,还可以视作乾隆皇帝对画面三世佛、题名无量寿尊佛从教理角度作出的解释。《秘殿珠林》签记所录正是对画幅内容的描述,除依题名认定的“无量寿佛”外,“风调雨顺四将”明显可以对应“简本”中的四大天王,而恰恰没有“繁本”中增加的十八罗汉、飞仙等形象。

这样,对应前文中两个不同版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图像及制作过程的分析,布达拉宫藏《缂丝无量寿尊佛》轴上“乾隆甲子(乾隆九年)仿卢楞伽法敬制”这句题记的意义就可以解释清晰。即:乾隆九年,自《秘殿珠林》著录《唐卢楞伽画无量寿佛像》轴仿制出“简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又在“简本”基础上命苏州织造制作“繁本”,布达拉宫藏《缂丝无量寿尊佛》轴上的题记应即从“简本”继承而来,最终“繁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被著录于《珠林续编》中。根据《秘殿珠林》编纂始于乾隆八年、成书于乾隆九年来看,乾隆皇帝很可能是在《秘殿珠林》编修过程中看到署名卢楞伽的这幅无量寿佛图并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以缂丝方式仿制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今日署名卢楞伽的原作已经不存,但“简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以另一种方式保留了原作的样貌。作为唐代以佛画闻名的画家,卢楞伽的画作保存至今者寥若晨星,这组《缂丝无量寿尊佛》轴无疑是研究佛教美术史的珍贵资料。

以上是对《缂丝无量寿尊佛》轴图像演变和制作过程的考察,本文还对乾隆九年制作“简本”的原因作了相应的推测。而乾隆十九年制作巨幅“繁本”作品的缘由和用途尚未明晰。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前引造办处档案中的“三阳楼”一语中。

“三阳楼”,档案中亦写作“三样楼”,是乾隆时期兴建的清漪园万寿山后山正中“须弥灵境”建筑群中“香岩宗印之阁”及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共用的别称,这个略显拗口的名字来源于这组建筑的蓝本——桑耶寺,是由“桑耶”二字谐音简写而来。万寿山“须弥灵境”一区,是乾隆皇帝精心设计的融合汉藏佛寺建筑风格的寺庙群,寺院前半部分遵照汉式七堂伽蓝制度,以须弥灵境殿(大雄宝殿)为中心。后半部分依山上升,在高近十米的台地上按桑耶寺乌策大殿形制建“香岩宗印之阁”,围绕“香岩宗印之阁”建四色塔、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及日、月殿,这些布局都完全照搬桑耶寺设计,最终依照佛教教义组成一个完整的宇宙世界。基本与建设“须弥灵境”一区同时,乾隆皇帝在承德建立了普宁寺,该寺的整体设计与“须弥灵境”完全相同,只是规模更胜一筹。与“香岩宗印之阁”对应,普宁寺后半藏式建筑中心为“大乘之阁”。这两座建筑均为依照西藏“都刚法式”建造的中空多层建筑,二者不但建筑形制相同,其内部装修、陈设也大致不离,因此在清宫档案中都被称为“三样楼”。如乾隆二十三年记:

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普宁寺三样楼、部洲、日月坛等处......

乾隆二十四年记:

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奴才三和、吉庆谨奏为奏闻事,遵旨:照依万寿山三样楼大佛莲座内供奉大悲菩萨式样铸造一尊,在普宁寺大佛莲座内供奉。钦此。

乾隆二十五年记:

乾隆二十五年初六日,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幡上本文大小二张,传旨:热河普宁寺所挂之幡,照万寿山三样楼现挂幡一样,交耕织图做,得时交造办处配幡头绣金字。

嘉庆七年记:

嘉庆七年三月二十九日,普宁寺三样楼内善财一尊胎骨木糟朽。

采用藏式“都刚”的做法,是为了建筑内部采光及安置巨型佛像。清宫这两座“三样楼”,普宁寺“大乘之阁”正中以钻金柱围绕,营造出贯通阁楼三层的巨大空间,供奉着高达24.14米的四十二臂观音像,每层形成了可以绕佛一周的回廊。根据前引造办处活计档,“繁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是为了在“三阳楼背板”上悬挂而制作,“大乘之阁”二层观音像背后钻金柱间正是一块与楼层同高的背板。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嘉庆二十四年《普宁寺佛像供器陈设等项清档》记载:

三样楼一座计七间。二层楼面北供铜三世佛三尊,木胎三世佛三尊,金柱面北挂黑漆泥金字对一副,木塔八座,悬山上供泥胎擦擦无量寿佛五千八百一十七尊,面北挂画像佛一轴,前设供桌一张。

这些佛像、陈设均供奉在二层回廊中,至今五千余尊擦擦无量寿佛及八座木塔犹存。陈设档中所谓“面北挂画佛像”一轴,应该就是悬挂在背板上的《缂丝无量寿尊佛》轴。四十二臂观音像面南,其背板北侧悬挂的画像面北朝向回廊,这样其前面才能摆放供桌。“大乘之阁”二层层高8.45米,与楼层同高的背板确实需要悬挂“繁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这样巨型尺幅的作品。从陈设档看,该层供奉的还有铜胎、木胎三世佛两堂及大量泥胎无量寿佛,与题名无量寿尊佛而画面为三世佛的缂丝画像在主题上完全一致,不能不说是精心设计、安排的结果。

万寿山“香岩宗印之阁”在清咸丰十年已被英法联军焚毁,现有建筑为清末重修,室内陈设无存。但根据嘉庆十二年《须弥灵境佛像供器清册》载:“二层楼上面南背板上贴缂丝三世佛一张。”另根据学者的复原,“香岩宗印之阁”通高25米左右,依照“大乘之阁”的比例,二层背板的高度至少超过5米,故其上同样应是一巨幅缂丝作品。考虑到“香岩宗印之阁”与普宁寺“大乘之阁”的对应关系,这幅三世佛应该也是“繁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无疑,只是悬挂位置与“大乘之阁”相反,即悬挂于钻金柱间壁板南侧。

乾隆皇帝营建承德普宁寺,意在纪念乾隆十九年平定准部达瓦齐叛乱,工程动工于乾隆二十年,这与乾隆十九年十二月有旨意开始设计、制作“繁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在时间上完全吻合,而“须弥灵境”一区建造时间与普宁寺基本相同。无论档案中提及的“三阳楼”是两座佛阁中的哪一座,“繁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是为承德普宁寺及清漪园“须弥灵境”悬挂供奉使用而量身定制是确定无疑的。在“繁本”制作完成、有了固定花本之后,才可能生产更多的复本,甚至衍生出画幅整体深蓝地的新版本。这件“繁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因其作为记录平定准噶尔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产物,而成为了新疆地区进入祖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珍贵见证。

至此,《缂丝无量寿尊佛》轴的画本源流、制作缘起、功用等基本可以明了。《秘殿珠林》中著录的《唐卢楞伽画无量寿佛像》轴得到乾隆皇帝青睐,于乾隆九年依图样仿制成为缂丝图轴。乾隆十九年,皇帝起意兴建承德普宁寺,在乾隆九年仿制的缂丝版本上加以改进,为“大乘之阁”制作了新的《缂丝无量寿尊佛》轴以供悬挂供奉。与此同时,也为形制与“大乘之阁”相同的清漪园“香岩宗印之阁”配备了同样的缂丝图轴。在上述“简本”“繁本”的图像固定后,又依照花本织造复本,除在宫廷收藏外,还通过赏赐西藏政教领袖的形式进入西藏地区,最终遗留了现存的数件遗珍。

乾隆皇帝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及续编、三编著录的清宫藏书画作品为范本制作不同材质的工艺品,例证不一而足。这不仅是乾隆时期宫廷艺术的一大特色,更是“鉴古”“摹古”思想的独特表现方式。本文所讨论的《缂丝无量寿尊佛》轴,不但来自摹古,还经历了乾隆皇帝的增改而产生了新的样貌,这在图像研究上又增添了独特的意义和趣味。同时,讨论文物在宫廷原生环境下的实用功能和意义,是研究清宫旧藏文物时不可遗忘的重要方面,本文对“繁本”《缂丝无量寿尊佛》轴制作缘由及陈设形式的考证实出于此。紫禁城的六百年,与三海西苑、三山五园、承德等处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视野必须将它们包容一体,才可能更接近历史的原貌。

[作者单位:王跃工,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马晟楠,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5 15:28 , Processed in 1.09432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