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历来是旅游的热门景点,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这也让故宫“一票难求”。其实,如果故宫实在进不去,还是可以有替代品的,比如景山、太庙等。这些近在咫尺的宝藏空间,只有深入探访才知道其魅力。尤其是太庙,随着前段时间享殿的正式开放,其文化历史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太庙位于紫禁城的东南方,是中轴线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到北京中轴线和紫禁城,便要说到“左祖右社”。太庙就是“左祖”,位于宫城东侧的皇家祖庙。宫城西侧的社稷坛是“右社”。如果说社稷坛代表了天下,那么太庙就代表了家国,哪怕是皇帝,也要尊崇祖先,遵守孝道伦理。太庙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属于大祀,无特殊情况,皇帝都要亲临。 因此,太庙的一切都有着象征意味。这也使得太庙里藏着太多谜题:它是一次建成的吗?皇帝怎样在这里向自己的祖宗尽孝道?越来越多的祖宗牌位应该怎么安放? 数百年来,太庙也历尽沧桑。1926年,这座皇家宗庙变为和平公园,1928年再次关闭,1931年归属故宫博物院,1932年作为故宫博物院分院重新开放。1950年劳动节,成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每一次转变,都同历史关口紧密相连。 通过保存完好的建筑和遗存的老照片,能让我们穿越到现场,看看百年前的那个太庙,到底是什么模样,甚至还能仔细对比细节,看看这些历史皱纹里,藏着的变幻风云。 民国时期太庙航拍。 嘉靖为何要改造太庙 太庙有三重墙:外墙、中墙和内墙。在第三重墙(内墙)围合出最核心区域:前殿(享殿)、中殿(寝殿)和后殿(祧庙)三座大殿坐落其中。前两座是太庙的主要殿宇,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第三座大殿是祧庙的殿宇,自成一体,弘治年间添建。明初,享殿和寝殿能放得下皇帝的牌位,到了弘治时,位置不够,才开始建设祧庙。 享殿是太庙的主殿,正位于这个核心院落的中心点上,它后方是寝殿,两座殿宇分离,但台座一体。台座后面是祧庙南墙,开有琉璃砖门,这便是祧庙的大门。 除了创建北京太庙的永乐帝,嘉靖皇帝是对太庙“涂改”最多的帝王,因为他登基后相当一部分工作重心都是给他爹——兴献王朱祐杬争名分,或者说证明“他爹是他爹”(因为嘉靖是外藩入继大统,朝臣认为,应该以叔父明孝宗为皇考,改生父朱祐杬为皇叔考)。 嘉靖不甘心受文官集团的摆布,于是就从大义名分入手,做长久的博弈。嘉靖三年(1524年),通过“大礼议”事件,他认回了自己的生父,并为其加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 为了让自己的藩王生父入太庙,他同样费尽心思。他先是在太庙外侧东北方位,紧挨着外墙建了世庙,供奉生父献皇帝的牌位。紧接着他修改规则,援引古例,恢复九庙制度,太庙享殿只供太祖牌位,其他人都搬进紧邻三殿,中墙和内墙之间建成七座独立的纵列小庙,称为成祖庙、仁宗庙、宣宗庙等。也就是说,之前皇帝牌位都在一个大殿里供着,在他的改造下,变成一大七小的八座庙供着。借着这次大调整的机会,嘉靖把他爹往核心地带挪了挪,在外墙和中墙之间建了睿庙。这样,加上他爹这座庙,凑齐了九座庙。 这是嘉靖十五年的事儿。嘉靖二十年,太庙遭雷击,这九座庙大部分化为灰烬。嘉靖帝认为这是先祖不愿分处各室以此示警,故决定放弃九庙分立而改回同堂异室供奉。 新的太庙重建持续了四五年,耗资巨大。但嘉靖对此毫不在意,因为他已经实现了夙愿,众臣终于妥协,接受了他生父入享太庙的安排。 对太庙格局大的调整,就此落幕,此后的数百年间,即使是乾隆,也没有对太庙再做大的更改,最大的动作也只是将太庙的外廊封闭,从九开间改成了十一开间,从而增大了室内面积。乾隆把更大的热情转移到了景山。他将万历时修建的寿皇殿做了一番大调整,建了一个类似太庙的祭祖建筑群,太庙实则是皇室宗族内部供奉祖宗御容的所在。 黑色线路为皇帝去太庙的固定线路,白色线路为乾隆晚年走的捷径。 皇帝去太庙有哪些路线 祫祭、享祭和告祭,是太庙的三大典礼。祫祭是岁末合祭,就是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此时要把平时在寝殿和祧庙的近祖远祖都请到享殿祭祀。 享祭则是四孟时享,分别是在四季的第一个月举行,寝殿内的祖宗牌位要请到享殿接受祭祀,祧庙的远祖就不请了。 除了这两种常规祭,还有告祭,逢大事才举行。 按传统,祖先所在的太庙其实类似于皇帝的宫殿,正所谓事死如事生,庙和陵都是如此,太庙享殿(前殿)、寝殿(中殿)和祧庙(后殿)依次排列,享殿类似前朝(太和殿),重檐庑殿顶,68根金丝楠木大柱,殿高29米,台高3.46米,通高32.46米。 鉴于太庙的重要地位,明清时期,皇帝要到这里来祭祖,只有一条规定的路线。皇帝从午门出来,此时午门楼上开始击鼓,达官显贵、仪仗队以及负责警戒的外围兵士,都是这次盛大表演的一部分,他们跟随皇帝从午门来到端门。出了端门后,往东进太庙街门,即太庙大门(如今这里是游客中心)。在路途中,皇帝会经过太庙的神厨门,也叫庙右门,但皇帝不从这里进庙,因为这只是运送祭品牺牲的便门。 进入太庙街门后,是通往中墙南门的御道,两边松柏林立,森森古柏,遮天蔽日,不时有灰鹤盘旋起落。第二道大门是中墙上直开的琉璃砖门,这门进去,便是内墙的南门,也就是太庙戟门,这才是太庙的正门。 但也有特例,比如天坛的“花甲门”“古稀门”,就是高寿的乾隆帝的权宜之计,太庙也有“花甲门”,那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帝年过花甲之后的规矩。这条便捷路径是乾隆从午门出来直接走阙左门,进一路之隔的太庙西北门(花甲门),从中墙北门进入,经过后殿(祧庙)、中殿(寝殿),再到达前殿(享殿),这明确记载于《大清会典》中。有人说这路线始自雍正,他担心刺客行刺尽量减短路线,这多少有点小说家言。 太庙花甲门旧貌。 三个入口各有哪些看点 如今太庙有三个入口,分别位于太庙的西北角、东侧和南侧,每个口进去,都能有不一样的发现。 我常走西北门,旧时它就是乾隆的花甲之门,如今已非原貌。游客从东华门去午门时,都会经过这座门。它对着阙左门,从午门出来经阙左门到太庙,正是乾隆时走的最近路径。 明清时,太庙的西北门外是禁区,有下马碑,对官民人等加以约束。进得西北门,严肃的氛围被左手边波光粼粼的筒子河冲淡,松柏也变得幽雅起来。 从西北门走不久右转,就可以进入太庙核心区,就是如今二道墙内的太庙艺术馆。明清时,从这里进去会迎面遇到一道东西走向的红墙,哪怕是皇帝打这儿过也只能走随墙小方门。如今,红墙大部分已经消失,只剩下一些砖石遗存,只有通过老照片才能看清旧貌了。以至于后来的修缮,将靠墙而立连接石栏杆的构件安反,至今如此。 原本这道墙是从后殿(祧庙)两侧伸出,此为祧庙的北墙。中殿(寝殿)后身还有一道墙,即为祧庙的南墙,上开琉璃砖门,这样就在祧庙建成一个狭长区域,形成了庙中庙的布局。 从祧庙再往前依次是寝殿和享殿。这是太庙最核心的殿宇,皇帝的轿子到享殿东侧就落下了,这里搭有临时落脚休整的帐篷。三座殿两侧都有配殿,中殿和后殿的配殿主要存放祭器,前殿的配殿则不然,达到了惊人的十五间,清代,东配殿供奉王公十三位,西配殿供奉功臣十三位,这就是如今人们常说的“配享太庙”。 如果从劳动人民文化宫临着长安街的南门进来,就可以去看看太庙最外围的那道南墙,它其实也是皇城南墙,这道墙内侧有看点,那就是它是未被刷红抹灰的原貌墙面,数百年前的风貌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其他地方已经很难看到了。 明清两代,皇城南墙只有一座门户,那就是皇城正门天安门,如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南门其实是民国时期开辟的,同西侧的中山公园南门遥相呼应。南门东边还有牺牲所,配有进鲜房和井亭。进鲜房,小小一个房子,却有单独的院落,而且是黄瓦红墙,堪称最小皇家院子。井亭井口已封,亭子可以休憩,这是太庙里安静的古老角落。 从南门进来,就可以体验从正门进入太庙的皇家气象,中墙南门是琉璃随墙门,内墙的门则是建于永乐十八年的戟门,得名于门内外八座戟架上的120根银镦红杆金龙大戟,可惜它们被八国联军掠走殆尽。 戟门内外是祭祀必需的配套设施,外有七座戟门桥跨于玉带河上,神库神厨分列东西,并配有井亭,门内院中旧时有两座焚帛炉,位于享殿东南的黄琉璃炉如今已无,靠西南角的素琉璃炉幸存至今。 从东门进,能看到太庙这个空旷的院落里还有连绵的假山,这是让人始料未及的。这些其实都是近六七十年间,从老城胡同宅院内陆续搬来的。这些曾被精心堆叠的山石,就被堆砌在昔日的皇家宗庙内,倒也符合“文化宫”的定位。 进来后右转,可以去到筒子河边。顺着筒子河一直向东,走到尽头处,一个镜头可以将午门、角楼、东华门全部收入,筒子河如同湖面,紫禁城就像浮在水里的仙山瑶屿。 东门外北侧有一个高墙黄瓦的大院,里面是灰瓦、庑殿顶的建筑。这里是嘉靖帝给他父亲建的世庙遗存,世庙后来改为供奉御容的景神殿,在清代又作为门神库使用,殿宇也未能留存,只有围墙是旧构。嘉靖当年煞费苦心的营造,如今还有几人知道呢?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7:34 , Processed in 1.11089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