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视点】元大都齐政楼与钟鼓楼研究—— 兼论钟鼓楼地六百年前,明朱棣完成了对紫禁城(今故宫)与钟鼓楼地区的改造,形成恢宏的都城轴线,正式迁都北京。钟鼓楼地区处于中轴线北端,是元大都的几何中心,元明之际钟鼓楼地区的变化不只是城市空间的更新,更关涉都城制度的变迁。 2020年第3期《人类居住》(学刊)中,武廷海撰写的《元大都齐政楼与钟鼓楼研究—— 兼论钟鼓楼地区规划遗产价值 》一文,仔细考证元大都齐政楼与钟鼓楼的设置及其位置关系,以及元明之际该区的空间变迁等关键问题,提出系统的新说,对于深入发掘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创新性展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支撑意义。 摘要 元大都在城市中心置齐政楼与钟楼、鼓楼,这是都城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与创新。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三者具体的位置关系众说纷纭。本文揭示,齐政楼的功能是“以齐七政”,而钟鼓楼的功能是“使民知时”,不能混为一谈;元代齐政楼位于今鼓楼的位置,元代钟楼与今钟楼位置相同;元初鼓楼位于钟楼之西,今旧鼓楼大街上,钟楼与鼓楼东西而列;元末明初鼓楼取代齐政楼的位置,明清北京鼓楼与钟楼南北而列。 关键词 元大都;齐政楼;钟鼓楼;规划遗产;北京 1 引言 在今北京中轴线北端,耸立着两座著名的历史文物鼓楼与钟楼,南北相对,十分雄伟。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今址落成鼓楼和钟楼这两座地标性建筑,距今刚好600年。在钟鼓楼的西侧,有一条南北大街,称旧鼓楼大街,传说与元代鼓楼有关。元代也有钟鼓楼,关于元代钟鼓楼的位置,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奉宽(1926)、朱楔 (1936)、王璞子(1960)认为大都鼓楼在今旧鼓楼大街南口,钟楼列其北;赵正之(1979)认为大都钟鼓楼在今旧鼓楼大街以西,钟楼在今小黑虎胡同内,鼓楼在今清虚观附近;徐苹芳(1984)认为大都鼓楼在今旧鼓楼大街南口,钟楼在今北城墙豁口;王灿炽(1985)、王岗(2018)认为元大都钟鼓楼在今钟鼓楼所在地。齐政楼、钟楼和鼓楼,都是元大都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究竟是什么样的方位关系,位置布局有什么讲究,对于元大都规划设计十分关键,也是元大都研究中的重要话题。 ▲ 图1︱《首善全图》所见位于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及旧鼓楼大街 2 齐政楼与钟鼓楼属于不同的层次 《析津志》记载了“钟楼”与“齐政楼”的形象特征及其空间位置关系: 钟楼。京师北省东,鼓楼北。至元中建,阁四阿,檐三重,悬钟于上,声远愈闻之。钟楼之制,雄敞高明,与鼓楼相望。本朝富庶殷实莫盛于此。楼有“八隅四井”之号,盖东、西、南、北街道最为宽广。齐政楼。都城之丽谯也。东,中心阁,大街东去即都府治所。南,海子桥、澄清闸。西,斜街过凤池坊。北,钟楼。此楼正居都城之中,楼下三门,楼之东南转角街市俱是针铺。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楼之左右,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齐政者,书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之义。上有壶漏、鼓角。俯瞰城堙,宫墙在望,宜有禁。1 《析津志》,又称《析津志典》《析津府志》,是元朝后期熊梦祥撰写的志书,成书于1362年以后,当时正值元末明初战乱时期。2两条文献相互参看,可以发现元代大都城之齐政楼、钟楼与鼓楼地皆密迩,都位于京城中心。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条文献分别提到,齐政楼北为钟楼以及钟楼在鼓楼北,看似矛盾,实际上揭示了三者位置关系及其变化。首先,确认无疑的是,元代齐政楼位于今鼓楼的位置。“齐政”一语出自《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尚书》之言十分简略,汉代以来对“璇玑玉衡”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星象说,主张璇玑玉衡就是北斗七星,“璇玑”是指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颗,“玉衡”是指后三颗,直接观测北斗七星来获悉季节性变化以及星象特征;另一种是仪器说,通过璇玑、玉衡等观测仪器来测定日月五星在二十八宿的运行位次。无论哪种说法,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以齐七政”,“七政”即“七正”,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蕴涵着阴阳、五行的因子,在某种程度说“齐七政”就是“正天时”。《元史·志第五·历二》:“夫七政运行于天,进退自有常度,茍原始要终,候验周匝,则象数昭著,有不容隐者,又何必舍目前简易之法,而求亿万年宏阔之术哉?”掌握了“七政”在天上的运行规律就可以用来推算历法,这是简单易行的方法,也是元大都设置齐政楼的根本原因。元大都设置钟鼓楼,意在“使民知时”。早 在1250年夏,刘秉忠上忽必烈万言书《陈时事所宜疏》,就提出颁历改元、使民知时、撰修金史三个与时间有关的建议。《元史·刘秉忠传》称:“见行辽历,日月交食颇差,闻司天台改成新历,未见施行。宜因新君即位,颁历改元。令京府州郡置更漏,使民知时。国灭史存,古之常道,宜撰修《金史》,令一代君臣事业不坠于后世,甚有励也。”1266 年,刘秉忠规划元大都,设置钟鼓楼作为管理和控制城内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设施。《元典章·刑部十九·禁夜》载:“一更三点,钟声绝,禁行人;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 相对于承担报时功能的钟楼与鼓楼,齐政楼很明显处于更高的层次,这为探讨元代齐政楼与钟鼓楼空间位置关系定下了基调。齐政楼下有三门,南面正对大内,宫墙在望;齐政楼体形高大,称之“丽谯”,说明像城门楼一样可以瞭望,俯瞰宫阙,因此“宜有禁”。钟楼在齐政楼之正北,齐政楼与钟楼南北而列。《析津志》中的另一则文献进一步印证了这个判断: 双青杨树大井,关帝庙。又北去,则昭回坊矣。前有大十字街,转西大都府、巡警二院。直西,则崇仁倒钞库。西,中心阁。阁之西,齐政楼也,更鼓谯楼,楼之正北,乃钟楼也。3 这是从今交道口向西叙述,齐政楼处于最西端。 无论功能上还是空间上,都是齐政楼统率钟楼与鼓楼。文献称齐政楼为“更鼓谯楼”“上有壶漏、鼓角”,说明齐政楼具有类似“鼓楼”的计时、报时功能,但是并没有称之为“鼓楼”。 《析津志》“钟楼”称钟楼位于鼓楼之北,这说明“齐政楼”后来确实改称为“鼓楼”。究竟齐政楼为何要改称为鼓楼,又何时改称为鼓楼?这需要进一步厘清元代鼓楼建设与发展过程特别是其空间位置变迁。 3 元代鼓楼的建设与发展 元初确实存在独立的鼓楼,鼓楼与钟楼共同建成于1272年。《元一统志》记载:“至元九年二月,改号大都,迁居民以实之,建钟鼓楼于城中。”忽必烈命名新城为“大都”的时间也是至元九年(1272)二月,正与钟鼓楼建成时间相同。 ▲ 图2︱元大都城图 徐苹芳复原,鼓楼与钟楼分列于旧鼓楼大街的南北两端,今鼓楼的位置为中心阁。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元大都的鼓楼重建于1297年。《元史·齐履谦传》记载,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齐履谦(?-1329)请“重建鼓楼”,并获得批准:“齐履谦,字伯恆,父义,善算术……都城刻漏,旧以木为之,其形如碑,故名碑漏,内设曲筒,铸铜为丸,自碑首转行而下,鸣铙以为节,其漏经久废坏,晨昏失度。大德元年,中书俾履谦视之,因见刻漏旁有宋旧铜壶四,于是按图考定莲花、宝山等漏制,命工改作,又请重建鼓楼,增置更鼓并守漏卒,当时遵用之。”齐履谦是著名的学者,精通天文历法,在重建鼓楼、改作刻漏方面,做出了贡献。齐履谦提请重建鼓楼,增置更鼓并守漏卒,说明此时鼓楼还是独立存在的。大德元年重修鼓楼距离鼓楼初建已经25年了,可以推测鼓楼在这次新修后还将独立存在并维系一段时期。 1354年前后齐政楼仍在,钟鼓楼东西并列。元末诗人张宪(1321-1373),字思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经游京师,至正甲午(1354)年已从大都返回江浙。4张宪著有《玉笥集》十卷,卷八有《大都即事六首》,卷九有《登齐政楼》5。十分难得的是,《登齐政楼》完整描绘了元末诗人登齐政楼所眺望的周围建筑的位置关系与景观特征,说明1354年前后齐政楼仍然存在。并且,据诗文可以获悉,齐政楼北侧的钟楼和鼓楼呈东西并列格局。 层楼拱立夹通衢,鼓奏钟鸣壮帝畿。 万古晨昏常对待,两丸日月自双飞。 寿山树色笼佳气,御水波光荡落晖。 手把阑干频北望,心如征雁独南归。 齐政楼立于今鼓楼东大街、西大街、地安门大街交汇之处。鼓楼东西大街沿路两侧,都是官署用地,层楼拱立,钟楼和鼓楼列于其中,鼓奏钟鸣,声壮帝畿。“万古晨昏常对待”一句,说明钟楼与鼓楼相对而立,其中“晨昏”点明晨钟暮鼓,可能钟楼在东,鼓楼在西。“两丸日月自双飞”,进一步说明日月起落,也是东西关系,正与晨钟暮鼓相呼应。诗人登齐政楼向南俯瞰大都城,位于元皇城内万寿山(亦名万岁山,今北海琼华岛)绿树掩映;太液池水,春晓秋波。 1362 年后成稿的《析津志》“钟楼”条称鼓楼而不称齐政楼,说明此时鼓楼已经占据了齐政楼的位置,这是“新鼓楼”,鼓楼与钟楼南北而列。相应地,原来位于钟楼之西的鼓楼则成为“旧鼓楼”,其所在的大街则成为“旧鼓楼大街”。 综上可以推测,约在1354-1362年间,元代鼓楼取代了齐政楼的位置,成为都城空间构图的中心。 ▲ 图3︱元大都钟鼓楼地区空间布局推测 《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城市内城北城”引《(洪武 北 平)图 经 志 书》:“鼓 楼,在 金 台 坊,旧 名齐 政,上置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中安铙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时増添,冬则用温水云。”《(洪武北平)图经志书》,又名《北平八府志》,共三十卷,明初刘裕负责纂修,约纂成于洪武九年(1376),显然此条文献针对元代鼓楼而言,随着鼓楼迁移到了元代齐政楼位置,那传自宋代的四个旧铜壶,也收藏于“新鼓楼”之中了。 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看,元大都规划在理论与实践上多有创新,在城市中心设置齐政楼“以齐七政”,对周边建筑特别是钟鼓楼发挥统率作用,堪称“大都新意”。在都城规划中,钟楼与鼓楼东西排列,鼓楼跨于南北大街之上,这种布局形式也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并非无源之水,可能与金末张柔复建保州城(今保定)的经验有关。 4 保州城对 元大都钟鼓楼地区空间布局的启发 2019 年清华大学承担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调研老城时,直隶总督府威严肃穆,莲花池春光旖旎,大慈阁高耸而立,钟楼疏钟远播,鼓楼虽已拆除但所在的南大街依然川流不息,金元之际保州城的空间格局历历在目。元大都中心地区“万宁寺(中心阁-中心台)- 钟楼 - 鼓楼 - 中书省”自东而西一字排开,及其与海子(白莲潭)的空间关系,与保州城“大慈阁-钟楼 - 鼓楼 - 元帅府(总督府)”自东而西一字排开,及其与雪香园(莲花池)的空间关系,如出一辙,推测元大都钟鼓楼地区空间布局受到了保州城的启发。 ▲ 图4︱保定府城图 来源:清康熙十九年(1680)《保定府志》 金元之际,保州城从宋金对峙时处于宋北界,到金蒙对峙时处于金北界,到元统一时期作为都南屏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宋建隆元年(960 年),改清苑县为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易州满城南境升为保州,附郭曰保塞县。宋淳化三年(992 年),呼延赞、李继宜先后知保州,移治今城。金贞祐元年(1213年)十二月,蒙古军攻陷保州,屠杀全城,城池俱废。次年,保州移治满城。到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成吉思汗授汉军将领张柔(1189-1268 年)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太祖二十二年(1227 年),都元帅张柔由满城移驻保州,重建保州城,历时八年完成,保州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太宗十一年(1239 年),改保州为顺天路。至元九年(1272年),元朝定都大都;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寓有“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根据金元之际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可以发现保州营建规划有下列特点: (1)理水营城。度地之势,作为新渠,引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环城并入城,加强了城市防卫能力,解决了城中井泉咸卤不可饮食的问题。城内水面达十分之四,水网密布,建有四处规模较大的园囿,西曰种香,北曰芳润,南曰雪香,东曰寿春。其中雪香园就是古莲花池(位于今裕华路南侧),是战乱时代的“文人园林”,莲花池水中央有临漪亭,元代郝经有《临漪亭记略》,清乾隆帝有诗云:“临漪古名迹,清苑称佳构。源分一亩泉,石闸飞琼漱。行宫虽数宇,水木清华富。曲折步朱栏,波心宛相就。”今北京城中海临漪亭,就是仿照保定古莲池而构。 (2)高台建阁。于城中龟背形高地建大悲阁(后改大慈阁),金碧烂然,高出空际,成为城中制高点,收瞭敌防御之效果。 (3)棋盘路网。城区道路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骨架,东门曰碣石,西门曰常山,北门曰拱极,南门曰蠡吾,附以棋盘形网状街巷。东西大街贯通构成城市横向通衢,南北大街相错适应军防之需。大慈阁处于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交汇地带。 (4)衙署居中。将官衙张柔府第置于莲花池北侧。仓、司、库、厅围绕中心衙署布置,寺、院(学)、庙(观)杂之。军营、府狱置于西北与东北城,手工作坊、商业重要分布东、西、南、北街。 (5)井画街坊。全城画为十坊安置官民居所。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三合院沿小街胡同布置,连接次干道、主干道,形成街坊式网状格局。 (6)钟鼓并置。钟楼鼓楼位于今裕华路北侧,东西而列,晨钟暮鼓报时报警。钟楼东邻大慈阁,楼内藏铸成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的大钟,表明可能金代即已存在;成化《保定府志》记载今钟楼建于宣德年间:“鸣霜楼。在郡治东,宣德年间,知府周监创建,悬钟于上,制度卑狭,风雨倾圮。成化间,知府章律捐俸,鸠工叠石为台,广与崇方,高则倍之,上建层楼三间,画栋栖云,重檐覆日……诚一郡之伟观也。”鼓楼又称横翠楼,位于钟楼之西,横跨在南大街北端的中心,西为元帅府(今直隶总督府),元人刘因有《横翠楼赋》;《(弘治)保定郡志》“横翠楼”条称:“横翠楼,在郡治东一里许,元万户侯张柔创建,雄观山川景物,乾坤爽气,登眺之间,一览在目,赞善大夫刘因作赋以美之”;清朝郭棻在横翠朝晖的诗作称:“胜迹孤悬古泰州,楼名横翠意非浮。晴连海日楼添翠,雨逼朝烟翠拥楼。郡国铜壶犹滴滴,将军丝管己悠悠。香风直起来何处,知自莲花池上头”,把鼓楼与古莲池联系起来。 总体看来,重建后保州城的中心区布局,钟鼓楼东西而列,鼓楼跨于南北大道上,南对蠡吾门;鼓楼之西为衙署,衙署之南为莲花池;钟楼之东为高台,建有寺院大慈阁。这与元大都中心区的规划极为相似,钟鼓楼东西而列,鼓楼跨于南北大道(今旧鼓楼大街)上;鼓楼之西为中书省,省南为海子(金代称白莲潭);钟楼之东有高台,上置“中心台”碑刻,后来建有万宁寺,中心台侧有中心阁。这种极为相似的布局可能并非巧合,推测与负责重建保州城的张柔及其子张弘略有关。 金末元初,河北处于宋金蒙古力量交汇之区,出现一批杰出的汉人,他们起自布衣而位至公侯,在国家统一与建设、科学技术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元大都营建来说,除了世人熟知的刘秉忠、郭守敬外,张柔、张弘略父子值得重视。张柔,易州定兴人(今河北保定定兴),少倜傥不羁,善骑射,称其豪侠气节,初官定兴令,金末在河北组织地方武装,金政府任为经略使。1218 年降蒙古军,镇守满城。1227 年移镇保州,当时的保州因战乱成为废墟,张柔对州城重新营建,使保州城复兴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忽必烈定都大都后,至元三年(1266年),加荣禄大夫,判行工部事,负责大都营建。至元五年(1268年)张柔去世时,元大都建设已经开始。子张弘略佐其父为筑宫城总管,至元八年(1271年)授朝列大夫、同行工部事,兼领宿卫亲军、仪鸾等局。 ▲ 图5︱金末元初保州城复原示意 1256年,刘秉忠负责营建元上都为元大都规划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刘秉忠所营建的元上都尚属于“王城”性质,并非都城;并且与上都相比,大都规模大大增加,特别是城中有大块海子水面,元大都规划客观上面临更大规模、以及更多功能要素的综合与提升问题。元大都建设比重建保州城晚了近 40年,张柔重建保州城为元大都规划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因此,忽必烈营建元大都时,张柔虽已年暮仍然被委以总指挥的重任,并且父子相继担任元大都和宫城的建设总指挥,保州城的营建经验无疑要为元大都规划建设特别是钟鼓楼地区空间布局发挥重要影响。 元大都规划面临海子大水面及其周边地区的空间组织难题,对于张柔父子来说,因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处理起来则得心应手。首先,要考虑的是中书省的位置,在保州城相当于张柔元帅府,因此置于莲池之北。其次,选择莲池东北高地,作为城市中心。第三,莲池与高地之间,布置东西而列的钟鼓楼,报时报警,控制城市日常生活的节律。当然,元大都因为是都城,其中心区的布局又与保州城略有不同:一是元大都的中心台所在地势并不如保州大慈阁所在的高地那样突出,但是仍然可以找到相对的高地布置中心台,作为都城布局控制的中心;二是总体看来两城的钟鼓楼都处于东西大道上,元大都因大内处于南半城,宫城轴线正对齐政楼和钟楼,而保州城是鼓楼正对城市之南门。 5 北京中轴线申遗与 钟鼓楼地区的规划遗产价值 北京是中国都城规划史优秀的规划范例,中轴线包括钟鼓楼地区是元大都以来北京都城规划建设精华的汇聚之区,其规划蕴含着综合的、创新的规划智慧,成功地适应了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国都和特殊地理环境之需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2012 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2017 年北京市全面启动了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 2035年)要求保护“传统中轴线”,结合申遗工作,加强钟鼓楼、玉河、景山、天桥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中轴线传统风貌特色。建议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中进一步建立“规划遗产”的概念,通过分析遗产的规划特色和在规划史上的特殊性,发掘遗产的整体价值,为整体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规划依据。 规划遗产是蕴含规划智慧、见证历史进程、体现规划治理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建成遗产。6从规划遗产的角度看,钟鼓楼地区具有突出的价值,主要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 中心地区 元大都选址讲究地理形势,对水源与水系有充分的考虑(侯仁之,1955、1997)。如何以海子水面为中心组织不同功能与形象的公共建筑,形成富有特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都城中心区,这是元大都规划的一个难题。规划中综合考虑区域性山川定位、象天法地以及道路交通与用地条件,以“中心台- 齐政楼- 钟鼓楼”为核心,实现了南面的宫(大内宫阙)、东面的府(顺天府)、西面的省(中书省)的空间衔接与转换;皇城- 海子桥- 齐政楼- 钟鼓楼- 钟楼市- 中书省等,环绕海子水面分布,形成富有文化与城市活力的都城中心。 中心台是都城空间规划设计的控制中心,其选址通过对周围山体进行测望而确定,中心台畔有中心阁,都位于万宁寺中。(武廷海、王学荣、叶亚乐,2018)以中心台为中心的元大都规划中规中矩。齐政楼是都城形象的中心,“正居都城之中”取“以齐七政”之义,象北斗运于中央而临制四方,这是都城的规制。在中心台和齐政楼周边,有中心阁、万宁寺、钟鼓楼、中书省等关键功能要素,共同构成了元大都的中心地区,作为都与城运转的枢轴。 (2)鼓楼居中 古代通都大邑,在特定的场所,通过撞钟击鼓,昭示一日之中的不同时辰。蔡邕《独断》记述汉代钟鼓报时制度:“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7 元大都齐政楼藉“以齐七政”的意义而居都城中,都城规划设计的新意。元明之际,元大都新鼓楼取齐政楼的位置而居都城之中,承担“使民知时”的功能,事实上鼓楼成为都城构图中心,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尽管元朝统治已经日暮途穷,但是鼓楼居中的影响深远。明初都城南京规划明初建都南京,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钟鼓楼,鼓楼位于应天府城墙内中央的岗地上,距离朝阳门(中山门)、仪凤门、聚宝门(中华门)的距离大致相等,约9明里,说明规划鼓楼处于城市中心的位置。明南京的钟楼(大钟亭)也置于鼓楼岗上,位于鼓楼东北方向不远处,显然处于从属地位。 ▲ 图6︱明南京鼓楼在城市中的位置分析 明永乐十八年营建北京,钟鼓楼也是其中应有之义。《太宗永乐实录》载:“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大明会典》载:“宫殿门阙悉如洪武初旧制”。所谓“悉如洪武初旧制”或“规制悉如南京”,是指明北京以扩建后的南京布局为蓝本,这样可以加强朱棣作为皇权继承人的正当性和正统性。永乐十八年建成钟鼓楼,与其说悉如南京之制,不如说源头在元大都,根基也在元大都。元大都规划钟鼓楼一东一西对峙,从属于城市之中心齐政楼;明代钟鼓楼则是一北一南相望,成为宫城的后护。 受明洪武南京和永乐北京的影响,明清地方城市常在中心设置鼓楼,鼓楼占据城市十字街中心位置,钟楼则逐渐消失了。 (3)面朝后市 钟楼位于元大都中央,钟楼周边是物与人汇集、从事商品交换的场所,钟楼市是元大都第一大商业区,典型的市井之区,其范围包括钟楼(即今钟楼)南、北街(即前、后街)及其若干西巷至西大街(即旧鼓楼大街)和鼓楼周围的转角街,有缎子(绸缎)市、皮帽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刺(珠宝)市、米市、面市、铁器市、穷汉市等,向西沿海子北侧连通斜街市。《析津志》感叹钟楼市之繁盛景象“本朝富庶殷实莫盛于此”。 从区域尺度看,钟楼市位于皇城北侧,通过海子联通通惠河,远及江淮,通过健德门北上联通漠北上都,正是南船北马贸易汇集的水陆码头。《元史》记载,当年郭守敬修通通惠河,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归来,看到海子水面商船繁忙,不由得大喜,赐钞万二千五百贯。8 从城市尺度看,由于海子水面的影响,元大内布置在都城南部,总体上大内与钟楼形成《考工记·匠人营国》所谓“面朝后市”格局。北京中轴线申遗,宜将钟楼市与元大内(今紫禁城偏北)作为“面朝后市”的一个整体考虑,这是元大都规划附会周礼的重要证据。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1978361;51978360)。 注 释 1 转引自《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城市。 2《析津志》 记述了元顺帝至正壬寅(至正二十二年,1362)故事。见:王灿炽.熊自得与《析津志》[J].江西社会科学,1982(05):121-125. 3 转引自《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城市。 4 李龙 . 张宪生平及《玉笥集》版本考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邓绍基 杨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Z].北京:中华书局,2006:184-185.5[元]张宪.玉笥集. 中华书局,1985. 6 叶亚乐,李百浩,武廷海.国际上物质性规划遗产的不同概念和相应实践[J/OL].国际城市规划:1-10[2020-08-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583.TU. 20200812.1708.002.html. 7 蔡邕 : 蔡中郎外集,卷四,独断,清咸丰二年杨氏海源阁仿宋刊本,第29页。 8《元史 · 郭守敬传 》载:“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驴蓄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之。三十年(1293),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 参考文献 [1] 奉宽.燕京故城考[M].燕京学报,1929(5). [2] 朱偰.元大都宫殿图考[M].商务印书馆,1936. [3] 侯仁之.北京都市發展过程中的水源問題[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5(1):142-168. [4] 王灿炽 . 元大都钟鼓楼考[J].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4):23-29. [5] 王璞子.元大都城平面规划述略[J].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61-82+196. [6] 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J]. 考古,1972(1):19-28+72-74 [7] 赵正之(遗作):“元大都平面规划复原的研究”,《科技史文集(第 2 辑)》[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4-27. [8] 徐苹芳.古代北京的城市规划[M]// 侯仁之.环境变迁研究(第一辑).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9] 李松欣 主编.保定城市建设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0] 侯仁之 . 试论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 [J]. 城市规划,1997(3):10-13. [11] 吕舟.北京中轴线申遗研究与遗产价值认识 [J]. 北 京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2):11-16. [12] 王岗.元大都中轴线北端为何是钟鼓楼?[N]. 北京日报,2018-04-12(13). [13] 武廷海,王学荣,叶亚乐.元大都城市中轴线研究——兼论中心台与独树将军的位置[J].城市规划,2018,42(10):63-76+85. [14] 吕舟.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的价值认知体系[J].北京规划建设,2019(1):4-8. 武廷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兼副秘书长。著述《中国城市规划史》《空间共享》《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六朝建康规画》《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等。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19 , Processed in 1.08553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