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遗址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地处大石河北岸,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包括董家林、黄土坡等村,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始了新一轮考古工作,以期进一步了解聚落范围、是否存在外城、高等级建筑位置与结构、燕侯墓地所在、基层社会组织形式等关键学术问题。近年来在勘探和发掘方面取得诸多重要收获。 北京文博将推出专题系列文章,从“遗址概况与发掘历史”“近年来的考古收获”“多学科研究成果”“新时代工作理念与目标”“国际田野学校的理念与实践”五个方面带您一起了解北京“城之源”——琉璃河遗址考古新发现。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地处大石河北岸,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被学界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也是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 琉璃河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19年以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重启了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25年恰逢琉璃河遗址发现80周年,我们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介绍琉璃河遗址的相关工作情况与研究进展。 琉璃河遗址鸟瞰 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历程 1945年 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确认,文物工作者根据地表散落陶片,首次发现琉璃河遗址。 1962年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商周考古学家邹衡先生带领下,对刘李店、董家林等遗址做了小规模试掘,是为琉璃河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的肇始。 52号墓发掘现场 197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2级同学发掘琉璃河遗址合影 1972—1978年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大学历史系等相关单位对琉璃河遗址开展了考古工作,对古城址西北角和东北角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基本明确了琉璃河内城的范围、城墙的建筑结构和始建年代。其中堇鼎、伯矩鬲等带有“匽侯”铭文青铜器的发现,证明了现今的琉璃河地区就是早期燕国都邑遗址。 堇鼎、伯矩鬲 1981—198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合作组成琉璃河考古队,对黄土坡村东、北侧的琉璃河Ⅰ区、Ⅱ区墓地进行了发掘,出土遗物数千件。大型墓葬M1193出土精美遗物200余件,其中“克盉”“克罍”两件长铭文青铜器,证实了《史记》中“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是西周分封制的考古学证据。 1193号大墓发掘现场照片 克盉、克罍 1995—1997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琉璃河考古队,对琉璃河城内居址进行了发掘,首次发现刻有“成周”的卜甲,将居址内文化遗存分为周文化因素、商文化因素和当地土著文化因素,进一步证明了琉璃河遗址所代表的燕文化的复杂性。研究成果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武王伐商的年代推定提供了考古材料。 1996年发掘现场 “成周”卜甲 2001—2002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配合遗址附近村落搬迁,在立教村南和京广铁路以西进行了部分抢救性发掘工作,丰富了遗址非核心区的材料,为进一步研究琉璃河遗址空间配置、聚落形态、墓葬区位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2年发掘现场 琉璃河遗址同时发现有城墙、城壕、大型夯土建筑、祭祀遗迹、手工业遗存、青铜器、甲骨文等重要遗迹遗物,是目前发掘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西周封国,是北京三千余年城市文明的有力见证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例证。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9 19:40 , Processed in 1.11031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