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1日我背着小书包迈进了北新桥小学的大门,现在我才知道这所小学当时刚刚建校两年。 简陃的校舍 北新桥小学当年位于东直门内大街中间路北,斜对着新太仓胡同北口,现在已成为簋街上一片餐馆的所在地。当时,进了学校大门右侧是传达室,有一位工友大爷负责开关大门并按作息时间表摇铃通知师生上下课。传达室后面是三间平房,分别是校长室、总务室和锅炉房。学校大门正前方左右各一间平房,是老师的备课判改作业办公的地方,被称为预备室。预备室门口挂着值周老师的名牌,使我们牢牢地记住了许多老师的名字,至今难忘。 学校最北边是教室,两排破旧的平房,只有一间稍大宽阔一些,其余三间都很窄小,甚至中间还有柱子,四十几个学生坐在里面十分拥挤。学生使用的课桌全是旧的,可能是其他学校淘汰下来的,有长条课桌和长板凳,两个学生共用。单个课桌有翻盖式的,也有抽屉式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最要命的是桌面大多坑洼不平,写字时只能用铁皮垫板放在纸的下面,才能不会被笔戳破。直至1958年才在学校的东西两侧新建了三间大瓦房,墨绿色的门窗,明亮的玻璃,成为高年级的教室。课桌也全部更新,平展的桌面,舒适的座椅真让同学们高兴。同时电铃也代替了铃铛,随着清脆的铃声,同学们走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在新教室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实际上就是一块空地,一下雨就是泥,体育老师不但教体育,还要修操场。操场周边有沙坑,用于跳高和跳远。一棵粗大的老树上拴着一条粗绳,让学生练习爬绳。另有单杠、双杠各一付,跳箱、跳马各一个,这就是全部体育设施了。 建校初期的北新桥小学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学生不多,都住在学校附近,因此,只在刚入学的前几天,有家长接送,后来都是学生自己上下学。老师按学生居住的方向,把大家分成几个路队,自己选出路长,—放学,路长就带领本路同学排队出校门,—直回到各自家中。夏天中午有午睡,也是各路从家最远的同学开始逐—叫醒同学,—块儿走到学校,避免睡过头迟到。 可亲的老师 我入学时是一位姓全的男校长,后来便由一位叫李东珍的女校长接任,1960年在我的小学毕业证书上签名的就是她。学生少,老师大概也只有十几位,除了教务、总务、体育和高年级副科老师外,每人带一个班。胖胖的朱芬、年轻时尚的乔淑锐、男老师韩凤林、慈祥的郑桂芬和严厉的娄春明先后担任过我的班主任。 这些班主任老师虽然年龄、性格不同,但个个蔼然可亲,而且几乎整天和学生在一起,只有学生放学离校后才回到预备室。他们除了教课、判作业,还要到学生家中检查学习小组活动。特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还管了学生许多生活上的亊。比如,学校在每天第一节课前安排十分钟的晨(午)检,即检查每个学生是否做到了“三带”,即带口罩、手绢和水碗,口罩上下学戴着防尘,手绢擦手,水碗可在操场边上设置的保温桶里接开水喝。晨(午)检时还要求学生把手放在桌上,检查指甲是否干净,老师带着剪子把那些长指甲剪掉。查指甲的同时,还要看看男生的脖子、女生的头发是否洗干净了,不干净的要求放学后去洗,第二天再查。夏天,老师们中午还要到学生家中抽查是否午睡了。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又如在上午的第一节课后,安排十五分钟的吃早点时间。每天早晨到校后,大家把自己带的早点用写有自己名字的饭盒或布袋装好,放在一个大网兜里,网兜上拴着写有班级名称的竹牌,送到锅炉房的大蒸锅里加热,到时值日生取回热好的早点分发给大家。班主任老师让大家把水碗放在桌子角上,提着一把大铁壶给每个人倒开水,同时也检查每个学生是否都吃早点了,有时还把自己的早点送给没带早点的学生吃。这情景真让人觉得老师像妈妈。 难忘的课程 那时小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设语文和算术两门主科,由班主任讲授。各年级都有体育课,开始是一位姓胡的女老师,继而是名为李少山的男老师执教。此外,中低年级还分别开设写字、图画、唱歌课,由张茉兰或乔淑锐老师上课。高年级则开设历史、地理和自然课,均由于久竹老师授课。这些课程里令人难忘的是写字课,从用石笔在石板上练写字开始,然后是用毛笔描红模子、在米字格大字本上练毛笔字。老师在写得好的笔划上画上红圈儿,反之则打上红杠子。作业本一发回来,大家就比看谁的红圈多。到四年级就开始在方格本上练写钢笔字了。写字课使我从小练就了一笔规整的字体,受益一辈子。 除了文化课,学校还很重视劳动教育。记得六年级每两周开设一次半天的劳动课。在劳动课上,我们拆过棉丝,送到工厂擦机器用。我们还为水泥厂缝过牛皮纸的水泥袋,男生在袋子上用尺比着画线,女生则按着线印飞针走线,一下午缝出了不少水泥袋,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心里都乐哈哈的。我们还参加过勤工俭学劳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在锅炉房的一角用一个小石磨磨豆浆,供给同学吃早点时喝。我们磨的豆浆还拿到在车辇店少年之家举办的勤工俭学成果展览会上展出,我担任讲解员。有时我们也去农村参加劳动。 那时,每个学生都有—本《学生成绩册》,首页印有小学生守则,内容十分具体,涉及在学校内外的各种行为规范,可操作性很強。手册内记录着各科的考试成绩,有时课堂提问的成绩也要当堂记录在手册上。手册的最后是每学期的操行评语,由班主任老师填写,主要是优缺点和提出努力方向,并用“优、良、中、差、劣” 五个等级给予操行评价,绝大部分同学得到的都是“优”或“良”。手册在学期结束后要由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并要签字,手册也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方式之—。 欢乐的课间 每天的第二节课后是做课间操的时间,大家在操场上面向国旗排好队,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学做广播体操。课间十分钟是同学们最活跃的时段。教室里,女生在课桌上欻拐,玩具就是一个沙包和四块羊脚踝部位的骨头,骨头有四个面,每扔起一次沙包的同时搬动一次骨头,直到把四个面都搬动一次为胜;男生则在挑棍,拿一把吃完冰棍留下的木棍撒在桌上,然后或拨或挑将木棍一一分离开来,但不得碰撞到其他木棍,先挑完者为胜。操场上,女生最爱玩的是跳皮筋,“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 的歌谣动听悦耳;男生或推着铁环满操场跑,或趴在地上弹玻璃球。男女生共同的游戏是跳大绳,两人摇绳,其余人依次跳过大绳,失误没跳过去的则被换去摇绳;再者是拽包,参加人分为两组,一组在两边互相把装有沙子的小布包向中间拽去,另一组站在中间躲闪打来打去的沙包,被击中者罚下,沙包被中间人接住则可“救活”一个被击中者再上场,直到中间一组全被击中罚下,两组交换再战。跳大绳和拽包两种游戏不需要什么器具,一根大绳一个沙包就玩起来,来回奔跑,还要动作灵活有智慧,运动量真不小。课间十分钟充满了欢乐。 多彩的课余 当时中、低年级上课是半日制,不在学校的半天则按居家位置划片,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家家长在家可以照料且住房条件较宽敞的作为小组的活动场地,大家—起做作业,还可以互相帮助,完成作业后也—起做游戏。在寒暑假期间,学校里都利用教室组织学生乐园,有老师值班,高年级学生当服务生,是学生们假期的好去处。在乐园里可以下跳棋、军棋,打克郎棋,看小人书,猜谜语,玩套圈儿、钓鱼,最受欢迎的是看幻灯片,幻灯机是个长方形的铁皮盒子,前面装有投影镜头,后面盒子里有个灯泡,在灯泡和镜头之间有个固定幻灯片的框架,放映时把—张周边是硬纸框,中间是绘有图画的玻璃制成的幻灯片插入框架内,打开灯,就显现在白墙上了。但幻灯片只能看,沒有声,只能—个同学按顺序把幻灯片插入幻灯机框架内,再由另—个同学念解说词。就是这样,大家也看得津津有味。乐园还代售交道口电影院的学生场电影票,我还当过售票员。 学校有时也推荐些学生去市、区少年之家参加课余活动,记得有—年暑假,老师让我到市少年宫参加朗诵组的活动,参加了长篇诗朗诵《刘文学》的演出。少年宫所在地是清代皇廷供奉列祖列宗的景山寿皇殿,门口有尊白色塑像,男少先队员昂首挺胸,高举星星火炬队徽,两侧裙装少女敲着队鼓,红领巾在迎风飘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校常常通过少先队组织学生在课余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49年10月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革命组织 ——中国少年儿童队正式建立,1953年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的队歌曾伴随着我们走过那段岁月,至今刻骨铭心。1978年团中央定把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为故事片《英雄小八路》创作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至今。 当时的队章规定,九岁才能参加少先队,所以我上三年级的时候,第—批入队,真感到十分光荣。入队前老师组织我们学习队章,告诉我们,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队旗上的星星火炬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当年举办少先队大队活动时,都要按—定的仪式进行,全校的少先队员按中队组成方阵,每个中队前面有一位高举中队旗的旗手和两名护旗队员。活动开始时,各中队主席向大队主席报告本中队队员出席人数,然后大队主席在向大队辅导员报告全体出席人数。接着是出旗,中队旗手都将队旗向前倾斜一定角度,全体队员高高举手行队礼,一名大队旗手在两名护旗手的陪同下,举着大队旗沿顺时针方向绕场一周,停留在方阵正前方。在主题活动结束时是宣誓,在辅导员带领下,大家举起右手,当辅导员庄严的宣读:“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时,—起振臂高呼:“时刻准备着!”这庄严的誓言,激励大家奋进。 少先队组织的社会活动多种多样,如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我也用马粪纸做了个纸喇叭,和同学—起站在路口向行人宣传:不要随地吐痰!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烫!打苍蝇、轰麻雀也沒少了同学们的身影。1958年掀起大炼钢铁运动,学校里也建起—座小高炉,,通红的炉火熔化着同学们从各种途径找来的带点金属铁的东西,最后炼出的却都是炉渣般的废铁疙瘩。1959年建队十周年的时候,我还有幸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活动。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中小学生之间兴起互相写信。我们班也接到了—封苏联小学生的来信,信是用俄文写的,谁也看不懂,我就拿回家让懂俄文的父亲给翻译出来才知道就是介绍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希望与中国的小学生通信。后来我们给苏联小学生写了回信,介绍中国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是让父亲又翻成俄文寄出的。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我要读书》一篇课文,少先队就举行大队会,邀请住在学校附近的“战士作家”高玉宝来校做报告,使大家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会后,我又到书店买了—本他写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看得津津有味,至今我还保存着这本书。 六十多年过去了,北新桥小学早已迁往东直门立交桥东北角,旧貌换新颜,但当年朴实的校园生活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9 , Processed in 1.070243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