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史家胡同”与史可法

2025-3-10 09:46|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来自: 北京号

摘要: “一条史家胡同,半部近代中国史”,这话说得夸张,但也多少有些依据。史家胡同里居住过的名人太多,只是这条胡同的名称由来,会让人感到迷雾重重。何以如此?因为史可法。有些朋友说,史家胡同小学的大体位置,便是 ...
“一条史家胡同,半部近代中国史”,这话说得夸张,但也多少有些依据。史家胡同里居住过的名人太多,只是这条胡同的名称由来,会让人感到迷雾重重。

何以如此?因为史可法。有些朋友说,史家胡同小学的大体位置,便是昔日的史家祠堂。而史家祠堂的旧址,曾经居住过史可法的一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否住过史可法一家,则至今无法佐证。

史家胡同的名称由来,无论与史可法本人是否相关,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里曾居住一户姓史的人家,而且这家人还得是高门大户。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张爵所撰写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已然存在。而在北京民众中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史可法的祖宅就在史家胡同内。

根据《明史·史可法列传》中的记载,史可法祖籍是在顺天府大兴县。而昔日的大兴县,包括如今东城区、朝阳区、大兴区在内的大片区域,其核心区域就在东城区。

史可法的祖辈,曾世袭锦衣卫正六品百户官职。而这位祖辈当差时,或很有可能安家于史家胡同之内。如果真是这样,史可法家族的祠堂,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在史家胡同中。但这一切,都只能是推测,没有实物佐证的推测。

史可法本人,是崇祯元年(1628)的进士。他曾在北京做过户部主事、郎中。崇祯八年(1635),史可法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等地。此后,他的活动轨迹,就不再涉及京城地区。所以说,史家胡同与史可法本人的缘分,或许有,但传说远多于真实。

力学胡同与李贤、李东阳
“力学胡同?莫非这里曾有过一所理工科学校?”某位朋友在西单附近溜达时,突然发信息问我。这话怎么说呢?此地确实有过一所工科类的技术学校,而且是近代中国第一所铁路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但力学胡同名称的由来,或许与两位姓李的明代大臣有关。

根据史料记载,至少于明初之后,力学胡同便被叫做“李阁老胡同”。既然是“李阁老”,这里确实住过两位姓李的内阁首辅。此二人,一位叫李贤,另一位叫李东阳。那么,“李阁老胡同”名称的出现,究竟始于哪位“阁老”呢?

根据明代《长安客话》中的说法:“李文正东阳赐第,在灰厂小巷李阁老胡同。”灰厂小巷,乃是如今的府右街。从这段话中可知,李东阳被赐宅之时,这条胡同已经叫“李阁老”胡同了。而李贤比李东阳年长38岁。据此推测,胡同的名称应是从李贤居住时出现的。

从宣德八年(1433)登进士第,至成化二年(1467)去世,李贤历经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五朝。他这一生之中,所遭遇的最大险境,莫过于“土木之变”。所幸的是,尽管出征部队全军覆没,英宗朱祁镇也被俘虏,但李贤等少数人居然能死里逃生,回到北京。

景泰二年(1451),李贤上正本十策,颇受代宗朱祁钰(景泰帝)的赏识,从而升任兵部右侍郎,后又转为户部侍郎、吏部右侍郎。英宗复辟后,李贤进入内阁,并升任吏部尚书。

李贤属于老成谋国,每次奏对都能切中机宜,所以深得英宗朱祁镇的宠待。山东闹饥荒,国家拨不出足够的赈济款项,朱祁镇便把徐有贞和李贤召来商议。徐有贞说,赈济的钱款物资大多被官员中饱私囊了,再多拨也不顶用。而李贤则道:担心中饱私囊就不赈贷,坐视老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随后,朱祁镇决定增拨银两。

到了天顺八年(1464),朱祁镇病重之时,召李贤进前,委之以托孤重任。待宪宗朱见深即位,李贤晋升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三年之后,李贤去世,又被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

李贤在任期间,经历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复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如此动荡的政治环境下,居然能够成为一棵“常青树”,足见李贤的为官水平。与此同时,李贤一向以“惜人才、开言路”为己任,明朝中叶的不少名臣,都是被他提拔起来的。

所以,在《明史》中这样评价李贤:“自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以来,得君无如(李)贤者。”

李东阳可算作李贤孙辈,他曾长期居住在什刹海畔西岸。到了弘治年间,李东阳被赐居于李阁老胡同。而他的宅院,或许就是李贤曾经的府邸。

李东阳四岁时被举荐为“神童”。有个流传很久的关于李东阳的故事:李父带他觐见代宗朱祁钰,李东阳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朱祁钰见此情景,便随口说出一个上联:“神童脚短。”东阳应声答对:“天子门高”。朱祁钰高兴地将他抱坐在膝盖上,见其父亲还站立在一旁,又说出个上联:“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

李东阳经历了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他的宦海生涯,主要集中于弘治、正德两朝。弘治时期乃有明一代难得的“治世”,李东阳可谓是“治世贤臣”。李东阳作为弘治朝的内阁次辅,与首辅刘健、三辅谢迁一道工作,这三人被后世称作“三贤相”。

进入正德年间,“三贤相”先后上疏退休。武宗朱厚照同意刘、谢致仕,但死活不放李东阳,还擢其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李东阳又为武宗效力七年,总算获恩准致仕。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李东阳因病去世。朱厚照追赠其为太师,谥文正。随后,李东阳被葬于西直门外畏吾村的祖坟之地。而今,这片名为“魏公村”的地方,早已不见李东阳坟冢的蛛丝马迹。

丰盛胡同与李彬
昔日的北京,至少有两条名为“丰盛”的胡同。一条在东城,一条在西城。东城的丰盛胡同比较窄,也比较安静;西城的丰盛胡同相对宽些,也热闹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老舍先生买下东城丰盛胡同的一套小院。自此之后,便经常会有信函、包裹往西城丰盛胡同的“老舍寓所”邮寄的趣事。老舍先生是大作家,要住也得住“大”胡同嘛。这当然是玩笑话。

现如今,东城的丰盛胡同已经更名为丰富胡同。北京城区内的丰盛胡同也不会再被搞错了。但有意思的是,丰盛胡同的名称本身,就是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明朝时候,这条胡同叫做“丰城”胡同。此处的“丰城”二字,来自居住于此的丰城侯李彬。

李彬乃是何人?他的父亲是明朝开国将领李信。因李信去世,李彬承袭父职。 洪武二十四年(1391),李彬跟随颍国公傅友德出塞征战,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洪武二十八年(1395),李彬又随燕王朱棣出巡,两人的关系越走越近。

待建文元年(1399),“靖难之役”开始,李彬义无反顾地追随朱棣。由于战功颇多,李彬被升为燕山右军都督佥事,食禄一千石,给予世袭诰券。

永乐元年(1403),能征善战的李彬,被封为丰城侯,随即又奉命镇守广东、攻打安南、防寇海上、北征蒙古,镇守甘陕。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李彬成为朱棣的御敌神器。永乐十五年(1417),李彬担任征夷将军、交趾总兵,负责平定安南叛乱。这场平乱旷日持久,最终耗尽李彬的生命之光。到永乐二十年(1422),李彬在罢兵后不久便病逝,时年六十二岁。成祖追封其为茂国公,谥号“刚毅”。李彬死后,后继者大都无能,以致安南无守。

李彬的丰城侯爵位,自永乐年间受封起,至崇祯十七年(1644)第十代丰城侯李开先被大顺军所杀,总共经历了九世十代。

李彬家族所居住的这条丰盛胡同,历史印记可追溯至唐代。当然,彼时的丰盛胡同一带,还属于郊野地区。2008年1月,在丰盛胡同46号拆迁的南院内,施工人员曾经挖出过一座唐代古墓。墓主人名叫李正纶,是陇西人,死后追封为光禄大夫、上柱国。而此坟的建造时间,为唐昭宗龙纪二年(890)。

到了元、明、清时期,丰盛胡同一直是达官显贵们所居住的地方。清人昭梿所著的《啸亭续录》中提到:公弘眺宅在丰盛胡同。这个弘眺,是康熙帝废太子允礽的第七子,于雍正十二年(1734)被封为辅国公。

而咸丰朝文华殿大学士赛尚阿的宅第,据说是如今丰盛胡同13号的大体位置。赛尚阿是个颇有办事能力的臣子。他曾亲赴各地,查办过多起弹劾官员的事件。贪官被查处,被诬告的官员得到了平反。因为办事公允、认真负责,赛尚阿得到了道光帝的赏识。

多年之后,同样赏识他的咸丰帝,授予赛尚阿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管理户部的职位。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赛尚阿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授命去镇压太平军。然塞尚阿毕竟不通军事,结果镇压未成,赛中堂被革职拿问。此后尽管复出,但塞尚阿的风光不再。

好在他的儿子崇绮,于同治三年(1864)成为旗人状元。光绪年间,崇绮历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还与徐侗一道辅佐过大阿哥溥儁。

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是同治皇帝的皇后。而崇琦的同父异母妹妹,则是同治皇帝的妃子。闺女与孙女同入宫门,这或许是塞尚阿未曾想到的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11 , Processed in 1.12564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