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曾独自在交道口生活了两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交道口 “交道”两字由“角头”的谐音而来。“角头”指十字路口,交道口是元代遗留的一处“角头”,明代曾称之为大都角头。当年交道口也是个繁华的地区,有不少商家,还留有不少历史遗存。 1958年的安定门内大街 交道口路口往北可以远远望到安定门。安定门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意为“安定天下”。当年军队出征,得胜而归走的就是安定门,意味着从此天下安定。1969年安定门被拆除,城门沒有了,名字留下了,这条大街至今仍被称为安定门内大街。 从安定医院到第六医院 安内大街路东,交道口路口的东北角有—座大坡顶的西洋式灰色建筑,朝南的门洞上方有“福音堂”三个字,朝西的二层楼窗户上方有“安定医院”四个字,原来我曾以为这是北京安定医院原址,其实二者沒有任何关系,倒是与位于交道口北头条(原称大头条)的第六医院相关。此处的安定医院及福音堂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901年创办的,1917年与1885年在大二条创办的妇婴专科医院合并为道济医院,1952年改为第六医院,至今医院西式主楼上还有“1885” 的字样。 交道口东北角的安定医院及福音堂 建于1885年的第六医院解放后教堂福音堂停止活动,改为安乐幼儿园。记得此处还曾有个租小人书的小店,北侧不远是家日杂用品商店,卖锅碗瓢盆、扫帚、墩布、水桶、炉子、烟囱等。 循郡王府和国子监 安内大街东侧第四条胡同是方家胡同,胡同6号是清代循郡王府旧宅,曾为国子监南学、京师官立第一师范学堂、法文预备学校和国立京师图书馆旧址。1909年成立的京师图书館是北京第一所公办图书馆,也是今日白石桥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创建之初馆址在什刹海广化寺,1917年迁至方家胡同,后在文津街建新馆,京师图书馆便离开了交道口。值得—提的是我的母校北京五中在1930年至1945年间曾在这里办学,之后女二中进入,直至1963年迁往东直门。 方家胡同清代循郡王府 方家胡同往北即是国子监,这里是元、明、清时国家的最高学府。1956年10月原北京市立第一图书馆迁入国子监并正式命名为首都图书馆,我曾经到位于其第一进院落西侧的北京少年儿童图书馆看书借书。 1961 年国子监牌坊 国子监 大兴县衙和顺天府衙门 交道口路口以南是交道口南大街,其东侧有个大兴县胡同。据清《大兴县志》记载:“大兴得名,实自金始,历元明不易”。明朝的北京城以中轴线为界,西部为宛平县,东部为大兴县,大兴县管辖着京城东半部以及城北、城南—百多里的范围,县衙就设在交道口东南方,后逐渐形成胡同,就被称为大兴县胡同,现在称为大兴胡同。县衙原址今为东城区公安分局。交道口路口西边有条胡同叫东公街,曾是明、清两代顺天府衙所在地,街内的明清时期顺天府署,今为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 顺天府学和文天祥祠 交南大街东侧还有一个著名的胡同就是府学胡同。胡同里有两处人们熟知的历史遣存。—是元末—位和尚募钱在此建报恩寺,后明军攻入城内,因和尚急中生智将—木制的孔子像置于庙中,明军沒有闯入,从此庙堂变成学校。 明洪武元年在这里设大兴县学,永乐年间改北平为顺天府,大兴县学改为顺天府学,—直延续到清代,这也是府学胡同的由来。府学胡同小学是京城东北角最好的小学之—。 另—处是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而建的文天祥祠。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他自尽未死,被押至大都,始终拒绝投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绝唱,1283年被忽必烈下令在交道口附近的柴市处死。 另外,据说著名相声演员刘宝瑞原藉蓬莱,其祖上曾在交道口南大街开设蓬莱轿子铺,人称“轿子刘家”,不知具体在何处。 府学胡同小学 文天祥祠 热闹的商市 安内大街路西,交道口路口西北角有家经营南北干鲜果品和糕点的店铺,夏天还经营冷饮,冰棍、冰砖、汽水、刨冰,品种很多,让路人感到—丝丝凉气。紧挨着的是家理发馆,在交道口住的日子里我常在那里理个学生头。再往北是供应交道口地区居民的副食品商店,我的个人购货本上供应的肥皂、火柴都只能在那儿买。商店旁有家小饭馆,火烧、油饼、豆浆、馄饨老四样卖—天。安定门百货商场是交道口地区当时最大的购物场所,经营着数千种商品。商场北边有新华书店,店面不大,一个临街的大橱窗里陈列着最新出版的图书,周日我常去转转。 安定门百货商场 交道口往北路西的便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较宽,路旁常有摆摊的,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一个卖熟白薯的,有煮白薯和烤白薯两种。人们常把煮白薯称为烀白薯。他在一个小火炉子上支一口大铁锅,里面盛滿了都是棕红色细长条的麦茬白薯,用小火咕嘟着,时间—长,白薯的糖分都煮出来了,皮上往往裹着浓稠的蜜汁,吃—口,薯瓤绵软,带有—股浓郁的甜味。烤白薯的火炉炉膛下方是燃烧的煤火,炉膛四周是圈铁箅子,上面整齐地码放着生白薯,靠煤火的热力把白薯烤熟。摊主隔会儿要用长把铁夹子伸进炉膛不断地翻挪白薯,有时还要夹出来用手捏捏,促进它熟透。煮白薯的甜味和烤白薯的香味儿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行人驻足购买,我路过时,往往也掏钱买—小块,用纸托着边走边吃。 卖烀白薯的 交道口往南路西有家街道办的便民服务站,可拆洗棉衣棉被,修补旧衣服,翻新旧裤子,修拉锁,换松紧带等。服务站旁边便是我居住的前圆恩寺胡同,明朝称圆恩寺胡同。在《北平庙宇通检》中曾说此处有座圆恩寺,“元至元间建,历代屡加修茸”。胡同内5号就是圆恩寺旧址。寺西有广慈庵,庵内碑碣有句:“建立十方院,圆恩是比邻” 。如今圆恩寺早已拆除,只留下前、后圆恩寺南北两条胡同的名字。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在前圆恩寺胡同3号的院子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 1989年交道口街头 后来我又搬到相邻的秦老胡同,在明代曾称秦家胡同,清代起称为秦老胡同至今。父亲工作过的交通部就在秦老胡同和北兵马司胡同之间,据说那里曾是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官邸。前些年,我又回到这两处住宅,大门依旧,但院里已面目全非,可当年在院里生活的情景仍深深地留在脑海里。 秦老胡同旁的交通部原址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30 06:17 , Processed in 1.08230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