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北运河“通济河之神”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二年(1437年)三月庚戌,行在工部奏:耍儿渡口修堤已完,又新开河,人甚便之。乞令武清县复民三十家常巡视其堤,毋致倾坏,且立神庙以镇之。上从其请,赐神号为‘通济河之神’”。 “耍儿渡”位于天津武清区下伍旗镇北陈庄村(原名陈庄)西侧、河西务镇东侧的北运河上,处于北运河险工段,明清此处多次决口,受到朝廷几任皇帝的高度重视。 2、明代河伯与“金龙四大王” 在我国众多的河流中,被封为“神”的河流其实不多。黄河河神,自古被称为“河伯”,也称为“冯夷”“冰夷”,这是黄河自己赢得的称号。 金龙四大王在永乐年间开始被尊奉为河水神祇。据说,以山东运河沿线最为信仰并得以推广,如济宁天井闸北岸金龙四大王庙就是最早的一座金龙四大王庙之一,在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修过。景泰七年(1456年),有司在沙湾创建金龙四大王专祠。嘉靖中(1580年前后),在鱼台县建起第一座皇家敕封的金龙四大王庙。到了天启四年(1624年)被加封为“护国济运金龙四大王”,正式成为漕运神祇,比北运河通济河神晚了180多年,但比下述清代河流封神要早。 3、张家湾小圣庙河神 在北京张家湾,有寺庙遗址在《乾隆通州志》中记载名为“小圣庙”,是大运河北京段首次考古发现的祭祀河神的庙宇遗址。在《通县地名志》记载:“明代已成村,因位于北运河畔,建庙一座供奉河神,相传为小神爷骑独眼龙神像,以镇水怪。漕船至此焚香上供以祭河神,祈求圣灵保佑漕船平安返回故里,习称小神庙。形成聚落后,村依庙名谐音称今名。” 4、通惠河河神——吴仲 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仲上奏并主持了第二次通惠河疏浚工程,恢复了中断一百多年的通惠河漕运。自此通惠河漕运一直使用到清末光绪二十七年(1901)为止,延续了373年。这就是明清两代通惠河通州段,吴仲居功至伟,被奉为通惠河河神,其编纂的《通惠河志》亦成为记述通惠河治理情况的一部重要志书。 5、清代河伯与“金龙四大王” 清顺治二年(1645年),皇帝封黄河神为“显佑通济金龙四大王之神”,运河神为“延休显应分水龙王之神”,金龙四大王开始兼任黄河护佑任务。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以河伯效灵封金龙四大王”,这是将“金龙四大王”封为天下河神了。 6、永定河从侯晋封为神 与之相近,永定河最早封神是在金大定十九年(1179-1187年),金世宗完颜雍封卢沟河(桑乾河)为“安平侯”。100年后,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加封,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进封桑乾河“洪济公”为“显应洪济公”。 到了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因为治河取得巨大成效,治河名臣于成龙上书康熙:“乞赐河名,并敇建河神庙。”康熙下旨:“照该抚所请,赐名永定河,建庙立碑。”“名曰永定,封为河神。”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再次加封永定河为“安流广惠永定河神”。 7、北京的玉河庵 据《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记载:20世纪30年代时,位于地安门皇城东大街的东不压桥东北角的玉河庵中,曾有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铸造的小铁钟,铭文:“供奉东步樑(梁)桥玉河庵”。有人说玉河庵为河神庙,不一定准确。 8、四渎之神 各地对某些河流亦有封号,但最悠久和著名的是四渎神。《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江为长江,河为黄河,淮为淮河,济为济水。从周朝开始,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来祭祀。《礼记·祭法》曰:“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四渎神爵为侯。直至汉代,从汉宣帝开始正式将四渎神列入国家祀典。唐天宝六年(747年)封四渎神为公,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晋封为王,元代增加封号,明代则取消爵位,统一封为神:大江之神、大河之神、大淮之神、大济之神。 显然,可以看出,明英宗时期对北运河敕封“通济河之神”,并建庙祭祀,在全国来说,对于一条四渎之外的河流、对于京杭大运河是最早的,也是独特的精神待遇。 武清·北运河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30 01:52 , Processed in 1.08835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