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这位研究老照片的“大神”,终于出书了

2025-4-17 08:4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黄佳佳|来自: 旧京图说

摘要: 曾经,北京老照片研究界,有位大神级别的人物,他盘点了北京所有城门的老照片,他写的文章被当成索引,他做出的判断往往就是结论。然而,他却不是一位专业文史研究者,而是气象工作者,他的名字叫杨波,您可能没听说 ...
曾经,

北京老照片研究界,

有位大神级别的人物,

他盘点了北京所有城门的老照片,

他写的文章被当成索引,

他做出的判断往往就是结论。

然而,

他却不是一位专业文史研究者,

而是气象工作者,

他的名字叫杨波,您可能没听说过,

但说起网名却响当当,

他就是陶然野佬!

陶然野佬(杨波),北京人,生长于北京宣武区(今西城区)牛街。1977年毕业于北京六十六中,1982 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早年从事天气预报工作,曾援藏工作两年半。工作之余大量翻阅北京史籍,尤对北京城沿革情有独钟。

他,历时十余年,以“抢救历史”的执念,整理散落全球的老照片、影集、书籍杂志、明信片,搜集1860年至于20世纪60年代北京城门、城墙珍贵影像上千幅,精选450余幅呈现,展现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及皇城城垣的沧桑变迁。

从《京城全图》《明实录》,到《宸垣识略》《帝京景物略》,他细心考证,让民间记忆与学术严谨性共存。

他,以影像串联正阳门数度焚毁与重建、西直门驼队旧影、永定门的拆除与复建,见证砖瓦间的时代烙印。

本书既有1900年走过西安门大街的婚礼队伍,也有庚子之变后的断壁残垣,还有驼队、人力车夫、街道商铺……留存城墙与人的共生图景。

精彩书摘


历代封建王朝在规划营造宫阙时,都建有宫廷广场,以显示皇权至上的气派。金代以前的宫廷广场呈不封闭、半封闭状态,建在宫城与皇城之间,并极力突出宫门的明显地位,同时也是商旅云集之地。从宋代起,宫廷广场就筑有了千步廊。北京之为帝都,建千步廊的历史约始于金代,且在千步廊北端向东西两翼略有伸展。到了元代,宫廷广场从宫城前移至皇城前,从不封闭、半封闭发展到全封闭。至此,宫廷广场就完全成为皇家禁地。整个宫廷广场处在森严、幽深、神秘的布局之中,成为朝廷礼法所系之地,是封建帝王皇权至尊思想的集中体现。由于南京宫殿和明中都宫殿北面都有镇山,于是用挖筒子河的土,在元故宫延春阁的位置堆筑起了万岁山(就是现在的景山),作为宫城镇山和北京城的中心基点,同时亦作为压制蒙元王气之术法。

入民国以后,先是把西苑南海的宝月楼改造成了大门,将皇城南墙扒开,修成八字墙与宝月楼两端衔接。后来皇城南墙上还开了南长街、南池子和南河沿豁口。中华民国成立后,大清门是不能再继续称呼下去了,于是袁世凯决定在辛亥革命一周年之际,将大清门改名中华门。换匾也很简单,就是将门匾上的字换掉。原来大清门匾是块横式石匾,用青金石镶琢成字,嵌在石板中。大清门石匾被卸下来后,觉得石匾材质尚佳,于是想继续使用,可接下来发现的一幕,让众人都蒙了。原来石匾背后还刻着“大明门”呢,敢情270年前大清改名时用的就是明朝原匾啊!再使用原匾已无可能,就重新制作了一块木匾,也是横式的,像京城老字号门脸上挂的金漆牌匾,由京兆尹王治馨题写“中华门”三字,黑底金字,也算气派。当时改名虽然引起了保皇派的激烈反对,但得到了隆裕太后的认可。

1915~1916年京城中轴线及故宫周边有过较大规模的改造。千步廊东、西廊房全部拆除,只留了皇城红墙,沿墙两内侧植满紫白相间的丁香树。千步廊两掖南墙开豁口,千步廊两侧的公安街(户部街)和西皮市街北端直抵长安街;正阳门拆除瓮城,城楼两侧开辟双券洞,道路南端绕过箭楼会于正阳桥。使进出内外城的行人车辆不用再走中央御道穿过诸道门,就可从长安街直达前门大街。原千步廊宫廷广场也更加开阔,真正成了步行街和国民广场。

故宫前朝和原太庙作为国家博物院的古物陈列所;原社稷坛辟为了中央公园;西苑的北海,以及景山也作为公园对国民开放。1949年以后,千步廊广场的格局没变,但是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大。天安门东西两侧长安街上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于1952年拆除(东、西长安街“三座门”先于1951年被拆除),仅留下了“长安”之名。阻碍广场向东、西扩展的千步廊皇城墙拆了,公安街和西皮市街北段消失在了扩大的广场之中。阻碍向南拓展的中华门于1959年被拆除。再后来,1976年拆除了公安街和西皮市街南段,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了原中华门和棋盘街的遗址上,公安街、西皮市街和棋盘街完全融入了广场。

——《幽燕雪鸿·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中华门节选》

书名:《幽燕雪鸿——老北京城门城垣影志》

作者:杨波(陶然野佬)

出版社: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本书展现了北京内城、外城和皇城自1860 年北京首次有照片资料到20世纪60 年代的图片资料,本书精选了450+幅图,呈现了这一百年间老北京城门城垣较清晰的旧影。通过这些影像的拍摄者和传播者,使我们如今得以领略关于这片土地的记忆——老北京的城池建筑和风貌。紫禁城荣幸留存至今,暂不在此书之列。

本书以历史影像作为时间轴线,加以叙述北京城门、城垣演变和消失的过程。每座城门搭配小传和影像注释,是作者翻阅大量关于北京的史料、民俗典故,以及考证判定后所拟,力求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还原这座古城不同时代的旧影,展现北京城的变迁、繁荣、和平和战乱,带给读者充实而丰富的体验。

每一幅影像都是凝固的岁月切片,或许读者还能在书页中与那些消逝的城门、湮灭的市井喧嚣发生共鸣。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图集,而是一部带着情感和热爱的民间记忆档案,也是一位普通北京人对故土最深沉的告白。


图文 | 摘选自杨波《幽燕雪鸿——老北京城门城垣影志》
编辑 | 黄加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19 15:44 , Processed in 1.14835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