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过名人、留过传奇!东四胡同的隐藏历史地标,你去过几个? 明代内城的胡同在北京展示了最辉煌的一页,街巷宽大,胡同横平竖直,无比壮观。内城与外城胡同的最大区别,是一批官府、皇家卫队搬进由火巷改造后的宽大胡同,在东城出现了诸如帅府胡同、府学胡同,乃至精英权贵居住的史家胡同、东四诸条胡同,使内城胡同中的皇家文化和缙绅文化特征更为突出。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东城区干面胡同21号有副门联,叫“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出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用这两句话来形容东单北大街一带胡同里住过的名人,真太妥帖不过了。 北总布胡同,清乾隆时称城隍庙胡同,南北走向,因街内有一城隍庙而得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因胡同在总部胡同北,更名北总布胡同。总布胡同因明代设总捕衙署,名总捕胡同或总铺胡同,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南小街为界,分称东、西总布胡同。北总布胡同原3号院(今24号院)为梁思成故居。 梁思成和林徽因 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按照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张奚若带着两名解放军干部来到清华大学新林院,向梁思成和林徽音请教一旦解放军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不久之后,党中央又立即要求梁思成先生编写了一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的册子,发到即将南下的解放军指挥员中,在战争中主要保护那里的古建筑文物。梁思成提出的第一项文物,即“北平城全部”,注明北平为“世界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部为一整个设计,对称均齐,气魄之大举世无匹”。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首次提出北京“中轴线”概念的人,就是梁思成先生。早在1944年,梁思成便公开使用“中轴线”一词。1951年,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写道:“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此后,“中轴线”一词作为北京地理术语被广泛使用。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赵堂子胡同呈东西走向,以朝阳门南小街为界,以西称东堂子胡同,以东称赵堂子胡同,正东是后赵家楼胡同。“堂子”即妓院,为江南方言,明代官妓所在。赵堂子胡同3号是朱启钤故居。朱启钤是著名的古建筑学家、实业家。北洋政府时,曾任代理国务总理。他对北京城区的建设和改造所作的贡献,包括谋划设立城市消防系统布局、主持中南海南侧的“新华门”改造,打通府右街、南北长街、南北池子,兴建北京城的第一家公园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全面翻修箭楼等等。1929年创办中国营造学社,集中了梁思成、王世襄、罗哲文、李济、郑孝燮、谢辰生先生等一大批古建筑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周恩来总理曾两次亲临看望。 名人齐聚东堂子胡同 东堂子胡同在外交部街北,东西走向,是北京城内保存最完好的胡同之一。明代称“堂子胡同”,清代因与“金鱼胡同”北面的“堂子胡同”重名,改称“东堂子胡同”,彼“堂子胡同”称“西堂子胡同”。东堂子胡同与中国近代史有着密切的联系,49号原为清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1861年为清末专司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的东半部为今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前身、中国最早的外语教学机构京师同文馆,西半部为各部院大臣与各国使节进行外交活动的场所;10号曾是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挂牌行医的场所;51号是著名文学家、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期间住过的宿舍;55号是中国现代医学奠基人之一伍连德博士故居;75号和77号,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后租住的房屋,现为蔡元培纪念馆。 曾住东堂子胡同55号的伍连德,祖籍广东台山,17岁获得女王奖学金赴英国读书,成为第一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1907年应袁世凯之邀回国服务,出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协办(副校长)。1910年12月,外务部电召他紧急赴哈尔滨调查处理鼠疫。伍连德在东北抗疫中首先确认病是通过呼吸和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染的烈性“肺炎疫”,然后迅速采取科学措施:隔离、消毒、检疫、设“疑似”病例和病院、阻断交通、区域戒严、火葬疫尸、疫情(死亡)公开报告、媒体宣传,被清政府全权任命为抗疫一线“总医官”。在伍连德日以继夜的努力下,不到半年的时间扑灭了烈性疫情,被誉为“鼠疫斗士”。1960年,伍连德辞世后,根据其遗愿将东堂子胡同55号捐献给了中华医学会。 北京第一座胡同博物馆 遂安伯胡同在无量大人胡同北,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胡同西至60号时转向北折,与西石槽胡同相接。该地曾是明朝功臣陈志的府第,陈志被封爵遂安伯,胡同遂以其爵号命名。陈氏的府邸在胡同7号和8号,新门牌13号和15号,由两组大四合院组成,每组均为四进院子。陈家八世八伯皆栖息于此地,上世纪50年代院子布局仍完好,60年代以后渐成大杂院。新中国建立后,李四光、李贞、邓拓等曾住胡同内。 干面胡同在遂安伯胡同北,呈东西走向。据说,这条胡同是由西向东去禄米仓的必经之路,因为过往的车辆太多,运粮车上的面粉随风刮得到处都是,居民们戏称为“下干面”,故而得名。据《燕都丛考》记载,贝子吴达海在此胡同内。民国时,有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济总署、铁路大学、泗洲试馆。干面胡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且还居住过众多文化名人。35号是茅以升故居,51号世界知识出版社,61号(旧31号)最早是皇太子载淳(同治皇帝)的老师李鸿藻的宅子。新中国建立后为社会科学院宿舍,该院先后住过历史学家顾颉刚和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研究先秦史的王煦华教授等。 史家胡同在干面胡同北,东四南大街东侧,东西走向,相传以史姓大户得名。胡同内原有明史可法祠堂,现为史家胡同小学。1909年5月,清政府制定《遣派留学生办法大纲》,由外务部和学部派遣官员组建“游美学务处”主持考试挑选、管理、派遣、联络等事宜,学务处和考场曾设在史家胡同内。1965年整顿地名时,京华邨、官学大院并入。胡同内多深宅大院,建筑整齐,现仍保存有四合院80座,完整有规模的约30座。据传,清末中法银行董事长刘福成、名妓赛金花(傅彩云)曾住此。32号院,水利部长傅作义将军等曾住此。51号院,章士钊先生故居。51号、53号、55号宅院被确定为最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家胡同24号院,民国才女凌叔华故居。其著有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及散文集《爱山庐梦影》等。凌叔华曾在院落里接待过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中国国画大师齐白石。凌叔华的丈夫陈西滢曾与徐志摩等人共创《现代评论》杂志。新中国建立后,这座宅院成为街道办的幼儿园。现建成北京第一座胡同博物馆。 东四胡同底蕴深厚 在东四北大街路东,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名为“东四头条”至“东四十四条”的14条胡同。这片街巷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元明时期,在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已有“头条胡同”至“四条胡同”的记载,清《京师坊巷志稿》增至“十二条胡同”。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十二条”北边的两个胡同被依次改编为“十三条”和“十四条”。东四这片胡同不仅建筑历史悠久,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既有过皇室宗亲的奢靡生活,也有过文臣武将的足迹;既有过文人墨客的清雅书香,也有过近代军阀将帅的荣辱沉浮,令人瞩目。 东四头条是一个拐弯的胡同,由西向东,原东段在延福宫后身通过,后转向南行。明称头条胡同,清沿用,1949年后称东四头条。胡同东面有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府邸,同治年间为孚郡王府邸。1969年建设外交部大楼,胡同被截断,变成了死胡同。东段南北向部分为文化部宿舍的出口。东四头条一号为社科院宿舍,钱钟书、杨绛、戈宝权、卞之琳、余冠英、罗念生等人曾在此居住。茅盾曾住东四头条胡同5号,新中国建立前这里曾是北京协和华语学校的中国研究院,专为外国传教士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开设。15号院为晋商乔家后人的宅院,19号为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1992年的故居。 钱钟书和杨绛 东四三条是东四地区第一条笔直完整的胡同,这里住过的名人多不胜数。除了35号蒙古郡王车林巴布郡王府(车王府),孟小冬、任弼时、晚清最美格格王敏彤、皮影戏传人路家等也都曾住在东四三条。王敏彤(完颜立童记)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父亲完颜立贤为军机大臣完颜崇厚之孙,母亲爱新觉罗·恒慧系军机大臣毓朗的嫡长女。1913年出生,内务府镶黄旗人,末代皇后婉容的表妹,一生钟情溥仪。 东四四条5号,建于清代中后期,与1号、3号同为清道光皇帝本家绵宜(号达斋)的宅院。因系宗室辈分较尊,故当地百姓称这房子为“皇帝的叔叔家”。该院有三进院落。新中国建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曾住在这里,隔壁院曾为张学良的宅子。胡同中间地段,传说是纪晓岚的外宅,为此有聪明的商家建起了阅微山庄旅馆。西口85号,宝泉局东作厂旧址,是明清户部所属铸造钱币的工厂。 东四六条63号至65号,原有房屋300余间,清末崇礼豪宅,人称东城之冠。崇礼住宅目前仍有房屋100余间,宅院坐北朝南,由三个并联的四合院组成,东、西院均为四进院落,是四合院的最大规制。中院为花园,有假山、亭阁、月牙河、戏台等。各院自成一体又相互勾通,中路花园原有一门已封堵,与东院合为一体。咸丰七年,崇礼任清漪园苑丞(清漪园是颐和园前身,苑丞相当于园长),在接待咸丰皇帝时,因对答合宜,受到赏识,不久被提升为内务府大臣。慈禧镇压戊戌变法时,处死谭嗣同等人的谕旨就是由崇礼宣布的。北平沦陷时,崇礼豪宅转归清末名臣张之洞之子张燕卿名下。 东四六条胡同 东四十四条明称新太仓南门,因位于明新太仓南门而得名。清乾隆时称王寡妇胡同,宣统时东段称五显庙,西段称船板胡同。肃王府位于船板胡同北边。肃王府原在正义路东,《辛丑条约》订立后,王府被外国使馆占领,便在此地建新肃王府。府主善耆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后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袭封肃亲王,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在京与庆亲王奕匡、李鸿章办理交涉事宜。善耆很爱唱戏,他先唱“八角鼓”,然后唱小戏,并通过溥侗的帮助,组成肃王府自己的戏班。他任民政部尚书时,对建立北京近代警察制度及市政管理有所贡献。清帝退位后到旅顺,善耆勾结日本势力从事复辟活动,他的女儿便是在抗日战争中有名的汉奸金碧辉。肃王府现为北新桥袜厂,原建筑基本不存,仅东南角有部分遗存。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五显庙并入,改称东四十四条。 故梦繁星的什锦花园 什锦花园胡同在隆福寺北,呈东西走向。明属仁寿坊,西端称红庙街,东端为适景园。园内亭台楼榭,堂池三四亩,堂后一槐,身大于屋半间,园曰适景,都人俗称十景园,为京师著名私家园林。此园在今胡同东端北侧,园的最早主人朱能,因辅助明成祖朱棣有功被封为成国公,历代世袭,到崇祯年间他的后代朱纯臣还总管京营。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称什锦花园。民国后沿称。清末民初,从胡同19号到魏家胡同18号,营造世家马辉堂建成中西合璧的“马辉堂花园”。民国时期,北洋军阀吴佩孚、国民党军统局长戴笠、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长郑介民等曾先后住此。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什锦花园胡同。 黄米胡同在中国美术馆北侧,南北走向,北起美术馆后街,南不通行。黄米胡同内的半亩园,曾是旧京著名私家园林之一。该处原是清初贾中承的宅园,由清初画家李渔修建。清道光年间,为河道总督麟庆所得。麟庆对宅园大加修葺,改名“半亩园”。宅院坐北朝南,四进院,西边是花园,正堂题曰“云荫堂”。有专收古琴的退思斋,专陈怪石的拜石轩,专门藏书的琅环妙境,专存鼎彝的永保尊彝。民国时,宅归瞿宣颖,将半亩园改为止园。现尚存东两路庭院。 西扬威胡同,在美术馆后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剪子巷,西止美术馆后街,南邻刚察胡同,北与西扬威北巷相通。载涛曾住在胡同内14号,载涛是清末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出生在什刹海畔的醇王府,后过继给端郡王奕诒,住在涛贝勒府。他是宣统皇帝的叔叔,人称皇叔。张勋复辟时,被溥仪加郡王爵,任专司训练禁卫大臣,负责保卫京畿。北平解放前夕,载涛在德胜门小市摆了一年多的地摊。1950年,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任命载涛为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后又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溥仪被特赦,载涛将溥仪接到自己家内,为之接风。载涛喜欢养马,酷爱京剧,虽为票友,但在武生行中却是名角。李万春所演《闹天宫》得到载涛的真传,称载涛为恩师。载涛多次邀请梅兰芳到西扬威胡同家内做客,饮茶闲谈之余,梅兰芳还向载涛询问《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某些表演身段。 历史悠久的铁狮子胡同 大兴胡同在东直门大街西南,东西走向,因胡同内建大兴县署而名。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北平府升为顺天府,下设大兴、宛平两个依郭县。以鼓楼为界,东为大兴西为宛平。大兴县署在今大兴胡同西口北侧。民国十七年(1928年),首都南迁,北京又改为北平。二十四年(1935年),大兴县政府由北平迁驻大红门,县署改为他用,今为东城公安分局。大兴县署对面有大兴县城隍庙,庙西有万善寺尚存,作为民居。明清时,有城隍出巡祈雨活动,民国后废除。 府学胡同在大兴胡同南,东西走向,明代因顺天府学设此而名。元末府学原址是太和观,徐达率军攻入大都,因朱元璋下令军队不得到孔庙骚扰,太和观主持仓皇中把木制孔子像立到殿中,谎称这是孔庙,躲避了军队的进入,此后只得把寺庙改成学校。《万历沈志》载:“洪武初,以元太和观地为大兴县学,国子监为府学。永乐中,以府学为国子监,以大兴县学为府学。”这里是明清两朝北京士子进修、学习、考试的地方。顺天府学的西部是学宫和孔庙,东部是文丞相祠,再东为文昌祠。府学的东西两侧建有育贤坊,现存部分殿宇。1903年,清政府把府学的东半部改为“顺天府高等小学堂”,先后为“左八旗小学堂”“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北平市市立府学胡同小学”,现为府学胡同小学。 顺天府学 张自忠路原名铁狮子胡同,1946年为纪念抗日名将张自忠改今名。铁狮子胡同是北京城内唯一以元代的两尊铁狮命名的胡同。明崇祯时有田贵妃之父田弘遇宅,吴三桂在田府遇见苏州名姬陈圆圆,以千金聘纳为妾。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吴三桂将陈圆圆留在京城府中。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闻得陈圆圆被刘宗敏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引清军入关,救回陈圆圆。《乾隆京师全图》中,原铁狮子胡同路北,自东口至中剪子巷排列有三座府第,东为和亲王府,中为贝勒斐苏府,西为和敬公主府。清光绪三十二年,在原和亲王府、贝勒斐苏府旧址上兴建中西合璧洋式结构的陆军部大楼。东院为海军部主楼,平面呈“山”字形,配楼则为二层外廊式。门前原来的一对铁狮,于1926年迁移至鼓楼保存,后被安放于鼓楼正门两侧,其后不知去向。袁世凯称帝前为总统府,北洋政府段祺瑞执政府国务院所在地。1924年10月18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1925年3月12日凌晨,孙中山在院内西屋卧室内病逝,签下《总理遗嘱》。现为“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19 15:43 , Processed in 1.12687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