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e L. Pickens,中文名为毕敬士,1900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1923年毕业于密西根大学。1925年,与荷兰裔美国传教士伊斯兰专家知味墨(SamueI M.ZWemer)博士的女儿伊丽莎白(NeIIie EIizabeh ZWemer)结婚。 1910年,知味墨出席了爱丁堡的世界传教大会,把穆斯林世界列为福音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自此来华传教士便正式开始了向穆斯林的传教运动。 毕敬士与岳父知味墨。 1926年,毕敬士在华盛顿的罗克河教堂受洗,同年与妻子受海内外宣教差会派遣来华传教,先在南京语言学校学习汉语,后迁往上海,在岳父与早年来华的梅益盛(Isaac Mason)影响与启发下,对穆斯林的工作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一年毕敬士在上海加入穆民交际会(Society of Friends of the Moslems in China)并担任秘书,妻子为该会编辑通讯。 1927年,因办公地点迁到汉口洞庭路43号,毕敬士夫妇二人也于当年到达汉口,一直到1937年。1933年,毕敬士陪同岳父在中国西北穆斯林地区进行调查。1936年,毕敬士再次带领他的考察队深入中国西北地区穆斯林居住区考察和传教。在他的考察过程中,他用影像记录了中国各地著名的清真寺、阿訇、伊斯兰教的礼拜、穆斯林习俗等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穆斯林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大量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情。 1937年,毕敬士受战争影响,离开汉口到菲律宾的珍宝岛工作,直到1939年回到中国。1942年,毕敬士被从日本人扣留的人质中救出,回到美国,开始就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45年毕业时取得中日文化研究的硕士学位,二战过后毕敬士一家再次回到中国。1950年,毕敬士夫妇返回美国,居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上,专注于研究和写作。1985年,毕敬士去世。去世前,他将这些有关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和历史的老照片捐赠给了哈佛大学。现在收藏于哈佛燕京图书馆。 第一辑:1927-1937,一位美国牧师镜头下的武汉清真寺与穆斯林 第二辑:1933-1936,中国南方的清真寺 今天分享毕敬士拍摄和收藏的1930年代的北平清真寺和穆斯林照片。 北平,新修的天桥清真寺大殿右侧及望月楼。前方站立的三人皆为当时北平清真寺的阿訇,1936年。 1925年,北洋政府财政吃紧,最终将作为“废地”的先农坛外坛地区出售。此举引发京城交关人纷纷抢购,投资建设个中市场和商业设施。天桥清真寺的哈喇业主,也趁机购入了福长街4条2号院和5条9号院之间的地块,并且很快在1929年建成了清真寺。 天桥清真寺占地、建筑面积颇大,高度也超过了天桥地区的所有儒释道建筑。最独具一格的在于建筑形式,建成的清真寺,并非传统的华北样式,也没有模仿现在流行的那种“阿拉伯风格”,而是呈现出欧式天主堂与传统寺庙夹杂的外观特征。 天桥清真寺建成后,曾经长期成为周边信众的礼拜场所,在1940年代初日本人占据北京期间,还在此地拍摄了不少反映异域风情(也客观反映其繁荣)的照片。不过后来因为建筑破损,陆续危险拆了三间门房和后面的拜克楼。到1960年代中后期,此地和其他北京城内的建筑一样,遭受时代荡涤,被挪作他用。1985年被全部拆除。 北平天桥清真寺。 北平,新修的天桥清真寺大殿。 该庙平面布局与宣武门的天主堂颇为一致,在大门前加了一个三间的琉璃瓦歇山顶门房。门房两边,还有两个六角两层塔楼,陡峭的六角塔顶也铺设了琉璃瓦。三层的后塔楼一二层是六角形的,三层是内收的圆形,环廊有栏杆,屋顶是半球形。这样独具一格的建筑,在北京城南不仅十分醒目,在建筑的美观和独特性上也是首屈一指。 天桥清真寺大殿大殿门口,阿訇与乡老,经师们合影。 北平天桥清真寺米哈拉布和敏拜尔(讲经坛),1936年。 北平牛街,街上一辆运水车。插旗帜的是牛街的西北公学附属第一小学。现在是回民小学。1936年。 北平牛街清真寺的大殿正门。 北平牛街清真寺的大殿正门上方一笔写成的“太斯弥”匾额,香炉奇石。1936年。“太斯弥”是阿拉伯语,意为“以普慈特慈的真主名义起誓”。 北平牛街清真寺大门和窑窝部分连接的望月楼,右侧有一名穆斯林。1936年。  北平牛街清真寺住寺学习的海里凡。 海里凡为阿拉伯语音译,即继承者,在中国内地指清真寺经堂教育学校中学到大学阶段的经学生。  北平牛街清真寺水房(洗涤处)。沐浴是穆斯林生活中的重要活动,每个清真寺总有附属的水房,设备齐全,有供热水的澡堂。中间台子上的水壶(汤瓶)是每次礼拜前作小净用的。左边的木格框是用于大净的,供全身冲洗。1936年。  北平教子胡同清真寺大殿正门,上悬匾额“清真无二”。  北平牛街回民区回民住宅大门,“张寓”,教子胡同3号宅院。1936年。  北平一座清真寺大殿内景。  北平一座清真寺内窑窝,可能是北平三里河清真寺大殿内。  北平一座清真寺建筑,具体是哪一座不知。  北平东四牌楼清真寺大殿。庑殿顶大殿。 东四牌楼清真寺即东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在东四南大街,元至正六年(1356年)建成,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修,1920年改建。   一座清真寺大殿内部,原图未明确具体是哪一座清真寺,可能是东四牌楼清真寺。  北京东四牌楼清真寺两庭院之间的过道门。  北京东四牌楼清真寺内,成达师范学校师生合影。 成达师范学校是中国伊斯兰教著名高等学府。1925年,由唐柯三、马松亭、穆华庭、法静轩等创办于山东济南。1928年秋,在马福祥先生等的资助下迁校至北平东四清真寺内。  刻有阿拉伯文经文的香炉。  两个身处宣礼塔中的穆斯林男子。   王静斋哈吉。 王静斋(1879-1949),名文清,以字行,回族,天津人,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学家、翻译家,与达浦生、哈德成、马松亭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名阿訇。王静斋毕生潜心从事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翻译伊斯兰经典,译著极富,被誉为“现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学通古今中外、品学兼优的伊玛目”。历经20年潜心译著,四易译稿,先后以文言文、经堂语、白话文翻译出版甲、乙、丙本3种不同文体《古兰经译解》。  北平东四牌楼清真寺。马松亭阿訇和谢晋卿阿訇。谢阿訇应马阿訇邀请任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经师。 马松亭(1895-1992),中国伊斯兰教著名阿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名寿龄。回族。北京市人。  据回宗正老人回忆说,这是在寿刘胡同的牛街清真女寺大殿前。右一是管水房的钱老奶奶,她负责收沐浴费。右二是黑奉一阿訇的妻子,称“师娘”,本人姓杨,亦称“黑杨阿訇",传教士左边的是女海里凡,由师娘带。大殿上方有马福祥题写的女寺匾额,该寺由马福祥的妾捐钱修建。1936年。  北平穆斯林民间印制的香妃戎装像。1936年。  几名儿童从宣礼塔上下望。  回教堂门楼,原图未说明位置,或为北平清真寺。  一座清真寺的窑窝和讲经坛,据称为北平马甸清真寺。  五个人手持着镶框的敕令。回宗正先生回忆:这是北平锦什坊街清真寺及陈列的康熙圣旨。右一是陈鹭州先生。左二蓄着山羊胡子的也许是阿旬。右二是传教士。1934-1935年。   大观日知录 没事摆摆龙门阵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0 09:53 , Processed in 1.09333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