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山山脉的香山,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与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并称为“三山五园”。 它始建于金代,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建设与发展,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一座集自然山水、皇家宫殿、寺庙园林于一体的大型园林。 01园址分析 《易经·说卦》以“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的朴素生态观概括出自然山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明代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室庐》中感慨道:“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峰回水绕,自是景中上佳,而位于京城西郊的香山静宜园,正是这样一处得天独厚的苑囿奇地。 ▲静宜园在三山五园中的位置 西山文化带是指北京西部山地之总称。大西山的地理范围一般认为北起北京市昌平区南口关沟,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地,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为总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带状空间,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约占北京市面积的18%,包括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涉及昌平、海淀、石景山、丰台、门头沟和房山6区。小西山一般指京西石景山八大处至香山及部分山前地带区域,总体呈团状空间布局。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东麓,地处西山山脉转折向东的枢纽部位,距市中心约20千米。 香山为太行山余脉,位于西山东坡腹心,是西山山梁东端的枢纽部位,主峰神秀,三面环山,向东延绵的南北二脉,围合形成静宜园区的主体地貌,“万山突而止,两崖南北抱”,形成“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盘互,祖峰乃厚”的形貌,林茂泉丰,丘壑皱伏,望之蔚然、深邃而神秀,地貌形胜势育空灵,为西山其他地区所不及。 ▲北京西山余脉--香山的山域范围 乾隆皇帝把香山的地貌景观概括为“山势横峰侧岭,牝谷层冈,欹涧曲径,不以巉削峻峭为奇,而遥睇诸岭,回合交互,若宫、若霍、若岌、若、若峤、若岿、若、若重甗,峨嵚崟……”香山钟灵毓秀,造化天然,其幽壑、叠峦、秀林、水、悬石、断崖、坦原、凸丘,丰富的地形地貌为各类景点依山筑室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在这样的环境中点景造园,精心布置,注重建筑与环境、景观与景观、园内与园外景致的互相因借,协调统一,达到了“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空间叠加效果,意象具足,画意无垠,宛似一幅山水画卷,其立意高远,雅逸超然,情景契合,耐人寻味,既富林泉趣味,又现丹青胜境。 ▲静宜园平面图 02园林布局 静宜园全园占地面积160余公顷。其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75米。 清代静宜园包括内垣、外垣和别垣三个部分,其中共有建筑群、风景名胜、小园林80余处。名噪一时的是由乾隆皇帝题署的二十八景。 山形水系是香山静宜园布局的间架,也是香山静宜园的构景主体,建筑、植物、山石、园路等要素均依傍其上,因此确立山水间架是总体布局的首要任务。结合使用功能梳理香山静宜园的山水间架,划分和组织山水空间,是静宜园总体布局程序的第一步。香山静宜园作为天然山地园,其山水间架自然是以山为主,以水为辅。香山静宜园已有真山形势,只需局部筑土山划分空间、掇石山衬托山野气氛。 功能分区:“苑”抱“宫 山水间架成熟后,便可进行功能区域的划分。从功能上看,清代的皇家园林,即要具备承担理政功能的“宫”(宫殿区),又要具备承担游赏功能的“苑”(园林区);从布局上看,无论离宫御苑或行宫御苑都严格遵循“宫苑分置”的规制。香山静宜园作为具有名山风景区性质的皇家园林,是乾隆帝驻跸体验山居生活的行宫御苑,因此既有承载皇帝园居理政、皇室生活起居功能的“宫”(宫殿区),又有游赏观景功能的“苑”(园林区)。 ▲北京西山余脉--香山的山域范围(引自张司晗. 清代香山静宜园营建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2022.) “宫”、“苑”主要依照地形地貌而布局。 宫殿区为皇帝园居理政(“朝”)和生活起居(“寝”)的区域,同时兼有游赏观景、读书鉴画、观戏等附属功能,功能完备。宫殿区遵循“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包含勤政殿、致远斋、虚朗斋(中宫)、丽瞩楼(太后宫)四个景区。 宫殿区虽然处于山麓缓坡地带,建筑密度大,建筑布局较为严整,但造园者通过营造山石景观、植物景观、水景等来加强“山居”之感。 园林区是静宜园围墙内除宫殿区以外的广大区域,约占静宜园园区面积的94%,涵盖了上文提到的 “南山”、“中峰”、“北山”以及静宜园东部部分平坦区域,是山地环境的特长所在,以突出天然之趣为胜。 园林区的景点布置遵循“因山构室”的理法。山麓、山腰、山顶部位的缓坡、中坡地带坡度适宜、地形多样,适合构筑具有不同空间特征的风景点,作为皇帝游赏、读书、祭祀礼佛、煮泉烹茶之所:“而峰头岭腹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察,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陡坡地带林薄华滋,连同周边回合交互的群峰,形成静宜园景点的天然背景和构图要素。 总之,依托香山的“南山”、“中峰”、“北山”的“苑”区面积广大,从西、北、南部环绕着东部缓坡地带的占地面积小、布局紧凑的“宫”区,构成“苑抱宫”的布局形式。 空间划分:“三垣”并置 依据自然环境、地形条件及景点的功能作用等,香山静宜园内部被垣墙划分为“内垣”、“外垣”、“别垣”三部分,垣墙上设有垣门。垣墙的设置一方面使香山静宜园的景区划分清晰明了,形成了明确的布局结构:另一方面保证了皇室的安全,且便于管理。 ▲静宜园“三垣”划分及垣门分布(引自张司晗. 清代香山静宜园营建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2022.) “内垣”区域包括静宜园平坦地带的宫殿区和临近宫殿区的“南山”山麓、山腰地带的风景点,是静宜园景点最为丰富的区域,宫殿、寺庙园林和其他风景点因山水而筑,是皇帝园居理政、生活起居、礼佛祭祀、观赏游览的重要区域。 “外垣”是静宜园除“内垣”、“别垣”以外的广大区域,涵盖“中峰”、“南山”大部分区域和东部部分平坦地带。“外垣”大部分区域的高程在240m以上,且有大面积的陡峭区域,沟谷幽深、呈脉状分布。由于地形限制,“外垣”景点数量较少。“外垣”大多数景点建于“中峰”山腰及以上位置的缓坡、中坡上,另有森玉笏、玛琅亭位于南山、军机处“正直和平”位于东部平坦区域,“外垣”景点功能以观景游赏为主,景点分布疏朗、和谐地融入自然山林中,自成天然之趣。静宜园二十八景中有八景位于外垣。 “别垣”为静宜园“北山”最大型山脊以北区域,包含“北山”北坡以及东侧的平坦地带。“别垣”的整体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陡坡区域,中部为中坡、缓坡地带,东部为平坦区域。“别垣”的两处景点见心斋和宗镜大昭之庙(简称“昭庙”)主要分布在中部山麓的缓坡区域,其西、北有陡峻的山坡环绕,东部面向平坦区域,避风向暖,且接近水源。“别垣”的水系来自静宜园北侧碧云寺内的卓锡泉。卓锡泉出碧云寺至“别垣”后一小部分流入饮鹿池,大部分流入见心斋院落,出见心斋后下注入宗镜大昭之庙(昭庙)前的方河,之后流入“内垣”。 03园林特点 (一)建筑布局 园林建筑是静宜园景点的主要构成要素。香山静宜园作为大型天然山地园,其园林建筑依托山地环境布置;建筑的作用是辅佐自然山地环境,使得自然山地环境因建筑而含辉增色,达到“草木为之含辉,岩谷因而增色”的目的:建筑则依凭自然山地环境而立。因此,无论从静宜园的建筑总体布局还是建筑群的内部布局来看,静宜园的建筑布局均遵循“因山构室”的原则,突出天然之趣,“足天成而鲜人力”。 建筑(群)的朝向需要根据山地环境确定。香山静宜园的主要建筑(群)的朝向主要考虑周边的山水要素。一般先由主要的山峰确定建筑群主轴线的位置和大致朝向同时还要在左右的山体或其他标志性环境物体找到定位。初步确定选址的香山静宜园北、西、南被群山环抱,东部与平原接壤,因此静宜园的整体朝向大致为坐西朝东。这也决定了静宜园的主要出入口——大宫门设置在东部,静宜园的主要宫殿建筑群如勤政殿、中宫、丽瞩楼的朝向都为坐西朝东。 建筑(群)的体量讲求与山水环境相称。香山静宜园的园林建筑(群)是自然山水环境的辅助,建筑体量相对较小。 ▲翠薇亭(图片来源:网络) ▲勤政殿(图片来源:网络) (二)理水手法 乾隆帝在乾隆五十三年御制《绿云舫》诗中提到静宜园水系特点以及理水之重要性:“山中纵有水,靳固弗肯放。屈曲以为溪,引流始得畅。”理水首先要察清水源,继而通过因势利导、合理引流,形成贯通的水系。 香山静宜园的水源有两方面,一是静宜园园内的双清泉(双井水)、玉乳泉、寿康泉等,二是静宜园外北侧碧云寺内的卓锡泉。它们都是香山的山泉。“一曰玉华岫,有泉名玉华泉。” ▲玉乳泉(图片来源:网络) 水体形式有湖泊、溪流、泉池。 湖泊:园内有眼镜湖等湖泊,湖水清澈,面积适中。眼镜湖由两个圆形水池组成,形似眼镜,周围绿树成荫,建筑倒映其中,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氛围。 溪流:静宜园中的溪流蜿蜒曲折,如璎珞岩附近的溪流,水流潺潺,穿石而过。溪流的宽窄、深浅变化丰富,有时形成小瀑布,有时汇聚成水潭,增添了水景的动态美。 泉池:园内设有一些泉池,如双井,泉水从地下涌出,终年不竭。泉池周边常布置山石、植物,形成独特的景观节点。 理水主要采用动静结合、聚散有致、巧于因借等手法。 动静结合:以眼镜湖的静水和璎珞岩的动水为例,静水如镜,倒映周围景色,给人以宁静之感;动水则奔腾跳跃,发出悦耳的声响,充满生机与活力,动静相互映衬,使园林水景更具魅力。 聚散有致:水体有聚有散,湖泊是集中的大水景,而溪流则是分散的小水景。集中的水体形成开阔的空间,可供观赏和游憩;分散的溪流则贯穿于园林各个角落,将不同的景点串联起来,增加了园林的整体连贯性。 巧于因借:将西山的自然山水与园内水体相互借景。园内的水体与西山的山势相呼应,形成了山环水绕的景观格局。站在湖边或溪边,可以远眺西山的美景,使园林的空间得到无限延伸,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园林实景(图片来源:网络) (三)掇山分析 香山静宜园已有真山形势,无须大兴造山之师。但造园者通过筑土山来组织局部空间,协调景点之间的关系以弥补天然之不足;掇石山以衬托真山的山野气氛。 石材选用:静宜园掇山所用石材多为当地的山石,具有质地坚硬、色泽古朴的特点,与香山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些山石纹理自然,形态各异,为掇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布局手法:在布局上,遵循“主配分明,层次有章”的原则。以主峰为核心,搭配次峰和配石,形成主次分明的山体格局。同时,通过山石的疏密排列、高低错落,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和立体感。如在一些庭院中,假山环绕着建筑,形成了围合的空间,增加了庭院的幽静感和私密性。 ▲璎珞岩(图片来源:网络) (四)植物营造 自然式配置:园内植物多采用自然式栽植,顺应地形和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如黄栌树漫山遍野地生长,与周围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了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观。 ▲琉璃塔及周边植物配植景色(图片来源:网络) 孤植与丛植:一些姿态优美、观赏价值高的树木,如古银杏树、白皮松等,常采用孤植的方式,成为园林中的焦点景观。同时,也有许多树木采用丛植的方式,如几株枫树或黄栌树组合在一起,形成小的植物群落,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与其他要素搭配:植物与建筑搭配,如见心斋周围的松柏,为建筑增添了清幽静谧的氛围;与山石搭配,在山石缝隙中种植藤蔓植物或小灌木,使山石更显自然生动;与水体搭配,水边种植垂柳、荷花等,倒影在水中,形成优美的水景画面。 ▲听法松(图片来源:网络) 静宜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的选址巧妙,布局合理,造园手法精湛,景观丰富多样,文化内涵深厚。虽然历经沧桑,但静宜园依然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今后的保护和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加强对静宜园的保护和管理,传承和弘扬其优秀的文化传统,让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6 09:41 , Processed in 1.10519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