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寿宫花园坐落于故宫紫禁城东北部宁寿宫的后部偏西一区,是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五年为实现自己“待归政后,备万年尊养之所”而下旨进行大规模改建的宫内御苑。此园是乾隆皇帝倾注了大量心血全程参与设计的一处宫内御苑,因此又名乾隆花园。 01园主介绍 从乾清宫西二所到太和殿,从太和殿再到乾隆花园,偌大的紫禁城似乎涵盖了一代帝王的人生道路。乾隆皇帝他事必躬亲,工程的设计和实施践行着他的理想与追求。他对自然儒雅的追求与“万物皆备于我、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情愫,透过权利与金钱,交织于乾隆花园的每一个角落。 ▲乾隆皇帝(引自李越. 从乾隆花园的营建技艺看一代皇帝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201): 31-37.) 乾隆皇帝在他有生之年做出了“禅位”的决定。至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宣谕:至六十年内禅。他说:“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9月,85岁的乾降皇帝完成皇位内禅,之后又训政3年。 虽然后人对其禅而不退多有讥评,但纵观中国两千年的皇朝历史,内禅归政者,前君罕见,后君亦无。能有如此宽阔的胸襟和对权力的释怀,实在难能可贵。当然,“禅位”的决定成了建造宁寿宫这个太上皇宫最好的借口,同时也成就了紫禁城中灿若明珠的乾隆花园。所以,花园与建筑无论建造得多么辉煌多么奢华,似乎都有足够的理由。 乾隆花园建成之际,一向乐于品鉴且善于营造气氛的乾隆皇帝,为了让殿宇的氛围愈显儒雅而温馨,曾多次命词臣及如意馆画家绘画成作,并逐一安排每幅画帖的张贴位置。 乾隆对古玉的兴趣也十分浓厚。不仅在隔罩上嵌玉,更将玉石镶嵌扩展成百宝镶嵌、竹木镶嵌、点螺等多种工艺,让古朴与奢华自然天成,将镶嵌工艺推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 符望阁一层沉香木雕夹纱嵌玉槛窗图(引自李越. 从乾隆花园的营建技艺看一代皇帝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201): 31-37.) 受父亲的影响,乾隆皇帝自小喜欢西洋玩意儿,今天,乾隆花园符望阁室内东北角隔墙所悬双面墙表,即出自内务府造办处之手,制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正月,其原型为延春大墙表。 ▲ 符望阁一层大钟表(引自李越. 从乾隆花园的营建技艺看一代皇帝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201): 31-37.) 作为宁寿宫的主人和总设计师,对于宁寿宫日后之制,乾隆皇帝在辞世前4年就已做了安排:“宁寿宫,乃朕称太上皇后,颐养意地,在紫垣之左。日后尤不应照雍和宫之改为佛宇。其后之净室、佛楼,今有之,亦不必废也。其宫殿,永当依今之制,不可更改。若我大清亿万斯年,我子孙仰膺天眷,亦能如朕之享图日久,寿届期颐,则宁寿宫仍作太上皇之居”"。希望他的后继者们将他苦心经营的宫苑永久保存,将这座世外桃源般的殿宇永作太上皇宫之用。 02空间布局 宁寿宫花园位于紫禁城东路宁寿宫建筑群的西侧,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至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在宁寿新宫(康熙帝于康熙二十八年,即公元1689 年为孝惠皇太后所营建)的宫址上改建而成,其南北长160余米,东西宽 40 余米,长宽之比约为4.3:1。 ▲乾隆花园平面图 园林中以造园要素为基础,形成园林空间,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构成园林的整体格局。花园构思巧妙,于规整中求变化,融南北造园风格为一体,其造园手法备受赞誉。 空间连接:园林内部空间的连接方式因其空间构成和景观层次的丰富性,常较为复杂,大体可分为串联式、中心放射式及混合式三种。宁寿宫花园四进院落空间呈线性排布,层层递进,为典型的串联式结构,这一方面是由其南北狭长的地形所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其作为宁寿宫附属花园对称布局的需要。 从南至北进进相连,一贯而下,大大小小20余座建筑点缀其间,收放自如。每一进院落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形成风格各异的4个景区,显示出高超的造园艺术水准。花园是整个宁寿宫区的点睛之笔。 第一进 院假山迎门,曲径通幽--“古华轩”物我一体,“禊赏亭”追古溯今,“旭辉庭”面迎朝阳,“抑斋”独辟冥想之静室。 第二进 院一正两厢而四合,空间疏朗凸显皇家气势。“遂初堂”取皇帝“归政得遂初愿”之意。 第三进 院满庭叠山,临峰造润,洞谷相通,曲折迂回。“耸秀亭”临峰秀美,“萃赏”“延趣”二楼依山造势、奇趣横生。“三友轩”寄“岁寒三友”的母题在刻意追求与不经意点缀之间彰显帝王风雅。 第四进 院高阁耸立,华丽壮观。从建筑布局到形制均仿自乾隆皇帝登基之初所造的建福宫花园。从空间布局上考量,乾隆花园在紫禁城现存的4座花园中限制性最大,花园地形狭长而平坦,无山可依,无景可借,无水可引(图4)。全园造景全赖建筑与庭院的组合变化,通过建筑与叠石的错落、屏蔽和引导,形成空间的开合与幽深、平叙与曲折,在辗转腾挪中创造出趣味横生的园林空间,纵深四进院落,每进各有其趣,而又连成一体。 院落布局紧凑、灵活、多变,亭、台、楼、榭、殿、阁,大小20余座建筑以多种形式铺陈其间,以游廊、假山串联其中,并点缀以植被、陈设、铺装等室外元素,共同创造出一个个生动而富于变化的园林空间。 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是乾隆中早期紫禁城建筑与园林的典型代表。 ▲ 宁寿宫花园串联式空间连接方式(引自马争,戎卿文,戴俭,等. 紫禁城宁寿宫花园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23,(1): 214-216.) 03山水与建筑的关系 在传统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中,山水与建筑是主要的景观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空间内部构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建筑与山水的关系可以分三种,一是平行并置,二是环绕,三是套叠。套叠式是指山水与建筑在空间上有明显密切重叠的关系形式,山水交错叠落在建筑群之间形成整体,此形式一般出现于建筑排布较为严谨且呈轴线趋势的皇家园林中。 ▲套叠式(引自马争,戎卿文,戴俭,等. 紫禁城宁寿宫花园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23,(1): 214-216.) 宁寿宫花园第一及第三、第四进院落为典型的套叠式,建筑与山石不仅布局紧凑且关系密切,好似建筑生长在山林中,而且两者相互重叠融为一体。 ▲宁寿宫花园山石与建筑关系(引自马争,戎卿文,戴俭,等. 紫禁城宁寿宫花园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23,(1): 214-216.) 04轴线设计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受到帝王思想的影响,在建筑布局和建筑形象上均以一定的艺术手段来表现和象征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这也就类似于私家园林中的景观布局要传达文人士大夫的清高儒雅、隐逸避世的精神一样,因此在中国皇家园林布局中总体布局无法摆脱强烈的轴线形式。宁寿宫花园也不例外,南部的轴线是由一进院落的古华轩、二进院落的遂初堂,以及三进院落的耸翠亭构成;北部的轴线是由三、四进院落交界的翠赏楼、四进院落的符望阁,以及最北侧的倦勤斋组成的。整体来看,北部轴线比南部轴线向东错位 3米左右,这种做法在布局较为严谨的内廷宫苑中是极为罕见的。 轴线错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这种结果有利于塑造园林特征,打破平衡感与秩序感。园林建筑的布局特征以自由灵活著称,但皇家毕竟无法彻底地抛开轴线带来的秩序感,设计者正是因为在南北方向无法改变轴线秩序,才在东西方向上选择将轴线错位。 轴线错位带来的问题是布局的矛盾,这一点在宁寿宫花园中也解决得十分自然。从建筑布局上可以看到,除二进院落为标准四合院外,其余每进院落的建筑布置都非左右对称,或位置上或形制上或朝向上都发生了错位,即使在一进院落空间富余的情况下,建筑依旧没有对称布局,一进院落的禊赏亭与抑斋,三进院落的延趣楼与三友轩都是这种形式,轴线错位后甚至彻底舍弃左右对称关系。这也是因势利导的结果,原本轴线的错位让轴线上的建筑介于有序与无序之间,因此索性在建筑布置上也产生错位,将残留的秩序感瓦解于每进院落中从而解决了矛盾。 ▲宁寿宫花园轴线的错位(引自马争,戎卿文,戴俭,等. 紫禁城宁寿宫花园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23,(1): 214-216.) 05园林特点 叠石理水:园内假山众多,峰峦起伏、山间深谷、山下隧洞,如第三进院的山景,既增加了空间的立体感与趣味性,又提供了登高远眺的观赏点;禊赏亭的流杯渠,取“曲水流觞”之意,为园林增添了文化内涵与雅趣。 ▲园林实景 植物配置:种植了楸树、竹子等多种植物,与建筑、山石相互映衬,形成自然和谐的景观,如古华轩前的古楸树,成为轩名由来及重要景观,还有第三进院山周围种植的竹子和绿树,营造出清幽氛围。 ▲耸秀亭 建筑点缀:亭台楼阁形式多样,屋顶类型丰富,色彩绚丽,使用了金线苏式彩画装饰梁枋,如符望阁、萃赏楼、耸秀亭等,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成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碧螺亭 06文化意境 文人意境营造:体现了“曲水流觞”“岁寒三友”等文人意境,如禊赏亭的流杯渠再现兰亭修禊场景,三友轩则寓意松竹梅岁寒三友,展现出乾隆皇帝的文人审美情趣。 ▲曲水流觞 传统符号运用:大量运用如梅花、竹子等传统吉祥符号,碧螺亭采用5瓣梅花形或折枝梅花纹造型与装修,竹香馆则突出竹子元素,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寓意。 总体来看,宁寿宫花园布局主次分明,纵深四进院落。院落布局紧凑,灵活多变,尤以游廊、假山串联其中,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建筑与山石的布置皆疏密有致。 整座花园彰显着皇家园林的繁华富贵又随处可见江南私家园林的灵巧精致,是乾隆式园林的典型代表。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6 09:36 , Processed in 1.08845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