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故宫御花园

2025-4-21 10:4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今悦|来自: 景观Ocean学长

摘要: 御花园落成于明代建造紫禁城宫殿的同时,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虽然明清两代都有改建和修缮,但格局基本上还是最早建园的状况,园中的参天古树,是历史的最好见证。当时,皇帝和皇后住在后三宫里,因此称它 ...
御花园落成于明代建造紫禁城宫殿的同时,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虽然明清两代都有改建和修缮,但格局基本上还是最早建园的状况,园中的参天古树,是历史的最好见证。

当时,皇帝和皇后住在后三宫里,因此称它为“宫后苑”。清代雍正起,皇帝皇后迁到养心殿居住,这里遂称为“御花园”了。园中的许多亭轩殿宇和水池假石,都是明代留存的遗物。

御花园是帝王后妃休息游赏、颐养、祭祀、藏书、读书的地方。1961年3月4日,包含御花园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宫御花园平面图

01总体布局

御花园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面积12015平方米。其南侧为坤宁门,左右分别有琼苑右门和琼苑左门。北面过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门和顺贞门。园内建筑以钦安殿院落为中心,采取中轴对称的布局,园中格局大致分中、东、西三路,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是古典宫廷园林的典范。

园林游线:

进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般始于故宫午门,并沿中轴线过太和门游览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进乾清门后游览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领略前朝三大殿的雄伟和内寝后三宫的雍华。而中轴线的最北端有一休憩的园林,便是故宫御花园。御花园明代时称“宫后苑”,清代改称“御花园”。

坤宁宫之北的坤宁门,是御花园的正门。《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载:“坤宁宫之后,为宫后苑。中为钦安殿,供玄天上帝。钦安殿把花园分成东西两大部分,有近20座不同类型的轩斋亭台建在与其大致对称的东西两侧上。两侧园林景观却不同,东以盆景花卉为主,西以叠石假山为主。东西景观不能同时收人眼帘,从而在视觉上扩大了原本面积不大的花园。

▲坤宁门

▲钦安殿(引自[1]陆琦.北京故宫御花园[J].广东园林,2022,44(05):98-100.)

钦安殿北面正中的承光门是一座琉璃牌楼,门内置鎏金铜象一对。承光门后是一个四面设门的小院空间,东西两侧有延和、集福二门,做成双柱不出头的牌楼形式,上覆琉璃瓦庑殿顶。承光门的北面为顺贞门,寓顺和贞节之意。顺贞门是御花园中路的最北端,也是御花园的北门,外面即紫禁城的北界神武门。

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绛雪轩、万春亭、井亭、浮碧亭、摘藻堂、堆秀山御景亭等;西路建筑有养性斋、千秋亭、澄瑞亭、位育斋、延辉阁、鹿台、四神祠等。绝大多数建筑为游憩观赏或拜佛敬神之用,唯有搞藻堂从乾隆时起,作为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

御花园的东路,过琼苑东门后便见位于东南角坐东朝西的绛雪轩,现在用作游客服务部。绛雪轩为五开间,前有月台,呈凸状布局,其门窗装修一概为楠木,显得朴素雅致。乾隆皇帝常到绛雪轩吟诗作赋,曾有绛雪百年轩,五株峙禁园”的诗句。当时轩前有5株海棠树,每当花瓣飘落时,宛如红色雪花,遂将轩名取绛雪”,轩前面对着一座琉璃花坛,上置玲珑湖石,花坛里有一簇太平花,据说是晚清时西太后慈禧命人从河南移来栽种于此,代替了古海棠。

万春亭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时改建,重檐,上圆下方,四面均有抱厦,作十字折角形,周围绕以石栏,阶陛回出。万春亭南阶前西侧有一座井亭,小巧精致。万春亭北面是浮碧亭,亭建在一座单孔石桥之上,为一方形攒尖亭,南向有卷棚抱厦与方亭相接,桥下碧池水中,金鱼游动,睡莲清雅。倚北墙而建的摘藻堂,与浮碧亭北向正对,“摘藻”为施展文采之意。摘藻堂东是小型方亭凝香亭。

摘藻堂西侧的堆秀山,是倚北宫墙用各种形状的太湖石叠筑的假山,山高超10m。山的正中有石洞,门额题曰“堆秀”,左侧有御书“云根二字。山势险峻,磴道陡峭,山巅建有御景亭,亭呈方形四柱攒尖顶,上覆绿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剪边,亭内天花藻井,下有宝座,亭外设石供桌。堆秀山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拆去的观花殿原址上堆叠而成的湖石假山,清代又在山脚设石雕蟠龙喷泉,口喷水柱高超10m,景象十分壮观。每逢九月初九重阳节,帝、后登高于此,到御景亭揽胜,眺望宫苑金秋景色。

▲堆秀山御景亭(引自[1]陆琦.北京故宫御花园[J].广东园林,2022,44(05):98-100.)

御花园的西路,在琼苑西门后是养性斋,始建于明代,初名乐志斋清代改成养性斋。建筑坐西面东原为二层楼七开间,乾隆十九年(1754年)于楼两端向前接出三开间,改建为角楼,平面呈“凹”字形,前有通廊,与花园东面的绛雪轩正好凹凸相应。屋顶为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建筑外面设有月台,其前山石错落,花木扶疏。养性斋是一座楼阁式藏书楼,清嘉庆、道光两帝常临此斋,末代皇帝博仪曾将其英文教师庄士敦安排在此居住,以便学习英语和数学。

▲养性斋(引自[1]陆琦.北京故宫御花园[J].广东园林,2022,44(05):98-100.)

养性斋往北的千秋亭,与东面相向的万春亭都是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的多角亭,屋顶也都是体现“天圆地方”含义的重檐攒尖。千秋亭北边的澄瑞亭,也和其东西相向的浮碧亭一样,都是南出抱厦跨于水池之上的方形桥亭。而位育斋西面的毓翠亭与东北苑角的凝香亭都是带蓝花屋顶的小方亭。尽管多有对称式布局,但是仔细对比,还是能发现除了万春,千秋二亭的攒尖顶形式不一致外,东西靠苑墙布置的其他建筑并不相同。

延晖阁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取延驻夕阳光辉之意,阁上悬有乾隆题书“凝青室”。延晖阁外观为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还有一暗层,阁上外部有出挑的回廊环绕,显得轻盈玲珑。延晖阁与花园东部的堆秀山御景亭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登临高阁,近可俯看园中佳景,远可北望景山风光。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都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而清代宫廷从八旗遴选秀女进宫的活动也在延晖阁举行。

▲延晖阁(引自[1]陆琦.北京故宫御花园[J].广东园林,2022,44(05):98-100.)

延晖阁南向相对的是四神祠。四神祠为一座平面八边形的攒尖亭前出抱厦组成,不施斗棋,黄琉璃瓦上覆宝顶,抱厦卷棚歇山顶。周围出廊廊下设木坐凳栏杆,造型纤秀,别具风格。四神祠是供奉道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地方。亭内靠南墙砌有案几,上安放供奉神牌。四神祠背靠叠石假山,假山西侧有井亭,南面是鹿台。

在西苑墙近澄瑞亭处,有一抱厦入口,门内是重华宫漱芳斋院落,还有一座宫廷演戏用的小戏台。

园中古柏老槐,千姿百态,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园内名贵古树很多,如卧龙松、龙爪槐等,现存古树有160多株,散布园内各处,树龄多数超300年。园中还有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木化石做成的盆景,尤显珍贵。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由720幅图画和300多步长的连续图案所组成,有人物、动物、花卉、风景、戏剧、典故等,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像“长坂坡”“甘露寺”“凤仪亭”“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等,活灵活现。这些象征福、禄、寿的图案丰富多彩,将花园点缀得更觉富瞻,沿路观赏,妙趣无穷。

▲故宫御花园古树名木分布示意图

02设计思想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故宫御花园设计中的体现:

作为古典园林的代表作,故宫御花园的设计无不体现了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皇家园林中的巧妙运用。

一、 以小见大,凸显皇家威仪和宫廷正气

在故宫整体中,御花园虽然只是一座微型的花园却在布局和规格上充分体现出了皇家的气派。

在布局上,御花园位于故宫中轴线的北段,以重檐盈顶的钦安殿为中心主体建筑,呈中轴对称式布局,这种细小的位置布局,使得御花园具有明显的皇家象征,凸显了其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除了在故宫中的中轴线上以外,御花园内部的景观设计也遵循对称分布的规则。

例如,除了园中的御景亭外,御花园内还有11座小型亭子,这些亭子除了四神祠外,其他的10座均呈现出对称分布的特点,这种对称分布的特点契合了皇家建筑和园林崇尚的对称分布的特点。在规格上,御花园的园内景观整体上风格古典庄重、肃穆端庄、富丽堂皇与紫禁城的整体风格完全契合,并且,其在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建筑、古树名木和假山怪石等不同景观元素的相互映衬和交相呼应,使整个御花园看上去更加和谐和优美。

二、虚实结合,展现园林独特美景

由于可利用面积的有限,为更好地满足皇帝及后宫嫔妃经常游憩的景观需求,古人在设计御花园景观时,尽可能地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增强园林内部景观的层次性,并通过假山、奇树等景观的穿插来拓展园林的纵向空间,使虚实结合的效果得到更明显的体现。

在横向方面,御花园引人了登高望远的园林设计方式,通过园内钦安殿东北侧的假山正前面的门洞,可以沿着洞内左右两侧的石阶达到山顶的御景亭,该亭是御花园的制高点,通过亭子可以居高临下,观看御花园的全面景观同时,通过该亭也向南望去,还可以看到故宫密如鱼鳞的黄金琉璃瓦,以及北海的白塔和青葱的景山,这种独特的景观观赏方式也使得整个宫廷的气派尽收眼底。

在纵向方面,御花园尽可能地增加假山、亭子等具有空间'高”感的元素,避免园林在水平层面的单调性,使置身于园林内部的人产生向上远眺的虚拟感觉。同时,园林内安置在须弥座上的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木变石等供观赏的石头上存在大大小小的孔洞,透过这些孔洞可以看到背后的景色,这种虚实结合的布局使得园林的景色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优美性"。

三、以物比德,展现皇家精神文化追求

漫步于故宫御花园之中,会经常看到一些具有明显图案特征的石子路面,这些呈现出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等外在轮廓特征的石子路面所表现出的正是活动于园内的皇帝、后宫嫔妃内在的精神文化追求的物化体现通过对御花园石子路面呈现图案的梳理发现,人物类案主要包括三国戏剧、白蛇传戏剧、传统民俗、生活市井画面、寓言传说等,动物类图案主要有十二生肖、瑞兽、五毒、水生动物、飞鸟昆虫等,植物类图案主要有梅兰竹菊柳松柏槐、花朵果实等,器物类图案主要有乐器、礼器、法器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福禄寿喜财古钱、银锭、如意、忍冬纹、万字、几何图形等文字符号。

这些类型丰富、形式简单的石子路面主要是以与特定的道德品质或者思想观念相对应的图案来烘托或者提示在御花园中游憩的皇帝或者后宫嫔妃们的生活追求或者思想认知。

▲御花园用石子做的西游记图案(引自[1]兵马司.故宫御花园石子路面[J].中关村,2022,(08):74-75.)

四、天人合一,凸显自然与人的和谐

天人合一,是古人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重点遵循的思想,也是御花园设计中体现较为明显的内容。当然不同的园林景色内容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不同例如,在千秋亭、万春亭这两座造型相仿、东西两侧遥相呼应的亭子,均呈现出四方形的主体和圆形的尖顶,契合了天圆地方的意思,这主要反映了古人崇尚的天圆地方的自然规律。

在园中的四神祠中,供奉有风雷、云、雨四神,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仙,这也凸显了御花园作为皇家园林所体现的人崇拜天神的思想,是地上的人与天上的神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

除了景观塑造方面外,御花园中的匾额书写和亭名、门名命名等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书写的内容尽可能地符合景观所具有的自然气质和特色。例如,在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堆秀山的正面门洞上,刻有乾隆御笔书写的“堆秀”二字,而这也体现了堆秀山这座假山堆放在此的秀丽之美,是人对山的主观感受的直接书写。

故宫御花园作为古人基于满足皇帝及其后宫嫔妃游憩所需而设计和建设的园林,其在设计方面重点遵循了包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物比德天人合一在内的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御花园呈现出的独特的艺术之美和园林之美,进一步凸显了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园林设计方面的巧妙之处和独特之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6 09:06 , Processed in 1.09426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