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北京的城市格局是元大都奠定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格局?简单说就是方方正正、经纬分明。方正指城池及内部的地片,也就是“坊”;大都五十坊有明确记载,当然坊制不是元代首创,也称坊巷制或街坊制;唐朝就有了,长安城就是、比如平康坊。经纬分明指街巷,基本呈现横平竖直;有人做过元大都复原图,从那上看一目了然,用北京话形容就是“倍儿四至,倍儿规矩”。 元大都设计者是元代唯一汉人高官刘秉忠,此人佛道双修且精通易学,秉承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连城门的名字都是出自易经。所以城市规划沿袭的还是汉文化。当然了,六七百年过去了,尤其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如今已然没那么明显了,不过还是能看出痕迹。元代街巷肌理保存最完整的是南锣鼓巷。当年对于街、巷、胡同都有规定(包括名称及宽度): 城市主干道叫街,民居构成的叫胡同,坊与坊之间的通道才叫巷,也称火巷,与今消防通道同理。南锣就是火巷,两侧有多条胡同整齐排列,称棋盘式或鱼骨式,俗称蜈蚣街,这是城市内部格局的“基本原则”。除了南锣,东四与西四也还能看出模样;因为东四有头条至十四条平行排列,以东四北大街为“蜈蚣身子”。西四条数没那么多,只有北头条至八条。 今儿重点聊聊西四的“蜈蚣腿儿”之一:西四北三条;它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明朝称箔子胡同。箔常指薄片,比如金箔;涂上金属粉末或裱上金属薄片的纸也叫箔,比如祭祀时焚化那种。其实最初指竹子编成的筛子(养蚕用的)、放桑叶用的笼子,和秫秸制成的帘子;当年这里应有制箔作坊,故名箔子胡同;但具体做什么“箔”就不清楚了。 清代讹变为雹子胡同或报子胡同,民国称报子胡同,1965年改为现称。这里历史悠久、人文遗迹也多。比如今3号是明建隆长寺,作为汉经厂外厂,就是刊印汉文经书的工厂。只是如今仅存山门、诗碑及残殿遗迹。19号是座传统四合院,规模不大,但是市级文物,内有精美垂花门和木雕、饰物等,格局也很四至。39号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派创始人程砚秋的故居,为两进院落,程先生1937年到逝世前住在此院,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相比之下11号规模更大,共有五进院落、近两千平米,属中型四合院;东侧带花园,面积比住宅部分小,所以平面呈刀把形。花园中有太湖石假山、游廊,亭楼等;南北西三面原本都有精美花厅,今南花厅已拆。西侧住宅部分是四进,大门在东南,标准的“坎宅巽门”格局;进垂花门为二进院,有北房和东西厢房;跟三进院格局相同,四进为后罩楼。目前格局完整,建筑保存良好,但垂花门的荷花墩在文革中被锯掉。 此宅建于民初,不过是改建,原主人是谁不知道,改建者叫马福祥;甘肃临夏人,回族,光绪二十二年中武举人;您都知道文举好中、武举更难,可见是位武林高手。光绪二十三年驻防蓟州,光绪二十六年与八国联军在正阳门激战,族兄阵亡五人终未挡住洋人的火枪火炮。1912年马福祥拥护共和,在袁世凯政府担任宁夏总兵。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他被调任西北边防会办,实为闲职。 后因忌惮冯玉祥实力辞职来到北京,买下了报子胡同5号(即今西四北三条11号)改建为自己的公馆。赋闲于京的马福祥可谓弃武从文,潜心研读伊斯兰经典,出过书、写过序,创办过刊物;还做过故宫博物院理事,同时热心教育、创办学校,牛街第一所回民中学:北平清真中学就是捐资创办的。1929年蒋冯开战,马福祥怂恿其子马鸿逵率部投蒋,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青岛特别市市长,1930年初改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同年秋调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1932年病死于琉璃河。 此宅与教育渊源深厚,因为第二位主人叫张雪门。张雪门之前提过,就是说历代帝王庙的时候,那里曾作为159中学校址。159前身是“女三中”,再早是熊希龄办的香山慈幼院,张雪门就有参与;他与陈鹤琴并称“南陈北张”,都是幼儿教育家,青年时的“北张”发现蒙养院都是教会办的、或日式,对我国儿童有不良影响,为此深感痛心,立志投身幼教。 1918年创建第一所国人自办幼稚园,1920年与人合办幼稚师范。1930年应熊希龄之聘在香山见心斋开办北平幼稚师范学校,1928年时蔡元培等人创办的孔德学校开设幼稚师范,也是请的他主事。为给幼师提供实习场所,除孔德幼稚园、还借了一个蒙养园,后于今西四北三条11号创建艺文幼稚园。解放后被政府接管,改称西四北幼儿园并使用至今;所以此宅跟教育的渊源还在继续。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8 04:39 , Processed in 1.07353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