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北京城,有“东富西贵、南贱北贫”之说。民国初年又有“东贵西富、南贫北寒”之说。从清朝到当下,不少学者先后撰文,论说、解释为什么东贵西富或者是东富西贵,又为什么南贱北贫或者是南贫北寒,虽然都能举出一些理由,但也都很勉强。 例如清末人著的《天咫偶闻》中说:“京师有谚云:‘东富西贵’。盖贵人多住西城,而仓库皆在东城。”此说就很勉强:粮库在东城,西什库难道不是在西城?再者说,仓库都是皇家的,和居民的贫富有何关联?说贵人多在西城,东城也有不少王府和大官之宅第呀!慈禧太后的娘家,溥仪外祖父荣禄的府邸,肃王府,睿亲王府,豫亲王府,都在东城呀! 那么怎么理解“东富西贵、南贱北贫”之说呢?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东西城富贵、南北城贫贱”。有钱有势的人大都住在东西城,穷人、下层劳动者、小商贩,手艺人,多住在南北城。 这从房屋建筑上也可以看出来:规整、讲究的四合院、大宅子,磨砖对缝,垂花门楼,三进四进的院子,前出廊子后出厦的大房子,大都分布在东西城。 这些大宅子的主人有可能变换,但是能住在这种宅院里的人,必定是有钱有势的。而在旧中国,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富贵”二字大多时候是不分家的。(文/宗春启) “北贫南贱”。很多人搞不清楚“贫”与“贱”的区别,常常写成“北贱南贫”,其实,这里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儿:“穷德胜门,恶果子市,不开眼的绦儿胡同。” 德胜门一带的情况,只能说是老北京北城“穷”的一个缩影,那时,拉洋车的、送水的、掏粪的、做小买卖的、捡破烂的等等穷苦人,多集中在北城,所以落下一个“北贫”的说法。  剃头挑子 “南贱”,我曾为了这个“贱”字查过相关资料,就是所从事的职业卑下,社会地位低。 清代,内城住的旗人是不许经商的,当然,内城也不准有商家铺户,更没有酒肆茶楼、杂耍戏园、秦楼楚馆等休闲娱乐的场所。 那么,这些场所都在哪儿呢?主要是在“前三门”以外,尤其是前门外大街。老北京这些行当统称为“五子行”。 这五个行业分别是: “厨子”,喻指餐饮业,也就是饭馆炒菜的。 “戏子”,喻指戏园子,也就是唱戏的。 “窑子”,喻指妓院,即妓院里的妓女。 “澡堂子”,喻指澡堂子搓澡、修脚的。 “剃头挑子”,喻指理发业,当时也叫剃头的。 直到清朝末年,清政府取消内外城“满汉分置”的制度后,内城才允许开饭馆、开戏园子、开理发馆、开澡堂子,这种格局也被打破了。 随着“五子行”的“北上”(进入北边的内城),“南贱”的说法,也渐渐没人说了。(文/刘一达)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8 21:00 , Processed in 1.09937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