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天,似乎是跟风紧密相连的,正如老舍在《北京的风》中一文描述:“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就在不久前,北京市气象台发布近10年首个大风橙色预警,这场被称为“陆地罕见”、最高强度可达13级的强风,让全城严阵以待,也使大家对北京的大风有了重新的认识。可这样的情况,在北京的历史上却不是第一次。 北京地区最早风灾记录始建于西汉元凤元年(前80)。《汉书·五行志》载:“燕王都蓟大风雨,拔宫中树七围以上十六枚,坏城楼。”但金朝以前相关记录仅有4条,可能是遗漏甚多。根据《北京志·自然灾害志》统计,北京地区有记载的较严重风灾(含沙尘暴)329次。 2020年出版的《北京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一书中记载了元、明时期发生的几次风灾,文献记载比较详实,让今人能够一探风灾给当时的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危害。 为梳理北京地区自然灾害的历史,总结灾害发生的规律、特点,提升市民防灾减灾意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北京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一书 元朝至治年间: 十级以上狂风袭击柳林行宫 元至治三年(1323)五月初十下午,天气异常闷热。元朝一群正在通州柳林行宫中干活的泥瓦匠,发现远处一团浓黑的乌云正向行宫飘来。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他们预感到马上要变天了。果然,没过多久便起风了,平静的湖面出现了层层波浪,拍打着堤岸,塘中的芦苇被吹得压到了水面,大树也随风不断摇摆。风越来越大,宫女和太监赶忙关上各个房间的门窗,巡逻的兵丁则被狂风吹得难以立足,急忙寻找躲避的地方。在风势最猛烈的时候,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天空倾盆而下,还夹杂着鸡蛋大的冰雹,将手指粗的树枝纷纷打折。电闪雷鸣的大雨中,狂风不断咆哮,将一棵棵粗大的柳树连根拔起,横七竖八地倒成一片。 暴风雨肆虐了两个小时后,风势逐渐减弱,天空也开始放晴。最终,天气恢复了正常。从破坏力判断,这场即时风力应该在10级以上的暴风雨,突袭了柳林行宫。最终“大风,雨雹,拔柳林行宫内外大木二千七百”,昔日宏伟壮丽的行宫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虽然柳林行宫遭到强烈雷雨大风的破坏,但真正毁掉这座皇家苑囿的却是元末频繁的战火。洪武元年(1368)七月,“大明兵至通州”,元顺帝弃大都北逃。最终,柳林行宫毁于兵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明朝嘉靖年间 红色沙尘像棉被一样盖在天空 明嘉靖十九年(1540)三月的一天下午,风从北京西北吹来。刚开始,天空的颜色只是被风沙染得有点发黄,但紧接着越来越多的红色沙尘就像一床非常厚实的棉被,严严实实地盖在了北京的上空。风越来越大,裹挟着沙尘打在路人的脸上,让人感觉像是被刀割一样生疼。空气中混合着浓浓的土腥味儿,呛得人喘不上气来。房子之间到处都是风的声音,传来如同鬼哭一般的尖锐呼啸。 大风吹了半天,直到晚上才渐渐停息,吹坏了文德牌坊、西长安街牌坊的斗拱和檐瓦,还吹折了西长安街中门的门闩,虽然几个守门的士兵一直在用力地顶着大门,仍然无济于事。大风还把城墙上的旗杆齐刷刷地吹断,旗帜从城头吹飞,不知飘到了哪里。有的路人为了躲避这场大风沙,藏在了土墙后面,可谁知土墙也被大风吹倒,活活把人埋在了下面。 明朝万历年间: 沙尘在犄角旮旯堆积足有三四尺高 明万四十六年(1618)三月庚午,天气晴明,京师的天空并无异样。忽然人们耳边传来低沉的轰鸣,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大,片刻间响声大作,似波涛汹涌一般。呼啸声中,黄尘蔽天,树叶、碎煤渣在空中乱舞,人和物咫尺莫辨,就连太阳也不知道躲哪儿去了,昏天黑地一片。又一场沙尘天气席卷了北京城。 这场沙尘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风霾。大风卷着黄尘,时强时弱,断断续续刮了60多天才消停。如果对照今天沙尘天气的3个等级,浮尘、扬沙和沙尘暴,这张风霾可大致判断为一次比较严重的沙尘暴天气,沙尘危害自然随之而来。 京师内河水污染严重。“长安佳丽地,宝马间雕轮。车马所践场,遗矢相因陈。条风一动物,吹做五色尘。”这几句诗说的是北京街道中好多牲口穿行其中,牛尿马粪遍布,街道上尘土非常污浊。大风一来,裹挟着土壤和其他杂质融入河水,连原本清澈的护城河都污染了。宣武门、正阳门外的护城河水,一连3个月呈血红色,绵延1500米。 风向不定舟难行。肆虐的风沙也大大延缓了大运河上粮船的行进,甚至毁坏船只。数日沙尘不散,通惠河漕运受影响。粮船难行,京城粮仓告急,直接影响了京城大小官员、老百姓的米袋子。 大量的降尘让人头疼。沙尘暴过后,翰林院八字墙的大门两边,犄角旮旯的隐蔽处,飞沙堆积了足有三四尺高,跟一截短墙相似,微风一吹,迎面扑来,令人生厌。 北京大风灾主要成因 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大风灾并不是北京地区独有的自然灾害。能够形成风灾的主要有寒潮大风、冷锋大风、雷雨大风、龙卷风。但分析北京地区大风灾的成因,根据《北京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一书分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地理位置造成了北京季候性多风。强大而持续的风力是沙尘天气发生的直接动力。北京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的地带,冬季多是西北风,夏季多是东南风。冬春之际受蒙古高原冷高压难进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大风天气。冷高压进入北京后,由于地形影响又形成了东、西两大风带,北京城刚好处于风带上,到了冬春之际自然会有强劲的大风刮过。 干旱寒冷的气候促进了沙尘的形成。气候的干旱可以造成地表土质的干燥,提供了沙尘的来源。明朝北京地区95个遭遇风灾的年份,其中有81个年份发生干旱。干旱寒冷时期,蒙古高原上的冷高压气团势力相对强大,南下频繁,不仅造成了北京地区以干旱为主的天气,而且一路扬尘飞沙,挟带大量沙尘而来。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明朝初期,京师周边的林木由禁采逐步变为允许樵夫采薪,使得西山、燕山附近的森林资源日渐枯竭。之后,随着北京城周边开采铁矿的兴起和乱砍滥伐,“嘉靖中,胡守中以都御史奉玺出行动,乃出塞尽斩辽、金以来松木百万,于喜峰口创建来远楼”。北京周边的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大大恶化。明朝中叶,河套地区阻隔中国西北地区大片沙漠的森林被砍伐殆尽,京城失去了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三招”避免大风造成各种灾害 大风成的灾害主要取决于风力和持续时间,对建筑设施、交通运输、供电系统、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要积极做好以下防预工作: 一要及时发布大风天气预警信息,出台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按照对应等级执行响应预案,指导市民防范大风灾害,宣传大风避险知识。警示市民大风天气出行,谨防高空坠物。 二要加强安全检查。在大风到来之前,应开展风灾隐患排查,及时收起高空悬挂物,推倒危墙,加固房屋,暂停高空作业等。应加强用火安全,户外电器应及时做好断电处理,禁止室外用火。 三要做好个人防护。大风天气外出宜佩戴口罩、纱巾等防护用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被大风刮倒发生意外。要适量增添衣物,预防因大风降温天气引发的各类疾病。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8 22:45 , Processed in 1.11714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