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潘家园街区:慢慢走,欣赏吧

2025-5-7 19:0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元尚|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捡漏古董、淘绝版书,没人能空手离开潘家园!记得很年轻的时候读朱光潜先生的一部美学小书,他在书中好像说过这样的话,慢慢走,欣赏吧(大意)。为什么不是欣赏吧,慢慢走,而是慢慢走,欣赏吧。只有我们慢慢行走, ...
捡漏古董、淘绝版书,没人能空手离开潘家园!

记得很年轻的时候读朱光潜先生的一部美学小书,他在书中好像说过这样的话,慢慢走,欣赏吧(大意)。为什么不是欣赏吧,慢慢走,而是慢慢走,欣赏吧。只有我们慢慢行走,不慌不忙,悠闲自在,我们才可能去仔细看我们周围的一切,从眼前的一切联想到遥远而又亲近的远方与诗。人们总说现在的城市生活节奏太快,认真的说,快的不是城市,不是街区,也不是一条街道,而是我们人。人总是匆匆忙忙地从它们身边走过,连看它们一眼的工夫都没有,它们飞快地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北京的街道胡同,从历史留下的照片和文字记载看,是安静的,静穆的,活生生的,而不是眼前溜过的景物。朱先生的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影响了我的生活习惯,慢慢走,不仅仅是欣赏,也是融入,更是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式。

一年四季的书摊

潘家园街区,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直看着它,伴着它,与它一起成长。每当我走进这里,脚步便会自然而然地放缓,眼睛自然而然地会四下仔细观看。因为喜欢淘书,就总有这样的感觉,好书,特别是稀见的古旧书,从某个路边的冷摊上迎面而来,站到我面前说,我来了。从前这里,除了大礼拜,平时街道两旁也会有一些小书摊,有时为了寻找它们,或者说是希望其他路边附近还有,于是走遍了这里的条条街道,大的小的。春天来了,一边走,一边感受着同样慢慢而来,润物细无声的春天。夏天一边溜达着,一边躲着似火的骄阳,忽然看见一片树荫底下摆着一个小小书摊,于是欣喜若狂地奔了过去,哪怕书摊只有十来本书,哪怕一本中意的也没有,但是在骄阳下一样心满意足。

秋天边溜达边踅摸,好似去发现什么东西,价值是我们从心底里发现出来的,意义是我们从灵魂中创造出来的。潘家园街区之秋天,有一种原味的特色,落叶无尽。从前这里车很少,很有“而无车马喧”的味道,细细地玩味,有时会忽然听到落叶之声,恍恍惚惚,似有似无,竟然忘了自己在四处踅摸旧书摊。

冬天,尤其是刮着西北风的时候,那时顶着风,低着头,用眼睛斜斜地瞟着两侧,北京其他的街区,大冬天的人都躲起来了,谁还摆摊卖旧书。在这里走着走着,不经意间,就会看见一个小小的旧书摊,摆在那儿等着你来。记得有一年三九天,在这里漫步,忽然看见一个熟面孔,站在那里来回跺着脚、揣着手,脚边摆着一排旧书。过去打招呼,才知道那人原来是潘家园旧货市场的一个书摊主人,说了几句话,看了看他拿出来的旧书。我想过去把旧书摊称作“冷摊”,也许和冬日三九天摆书摊,人冷,摊也冷有关吧。

穿梭在历史的时空里

我更喜欢把潘家园这一片街道纵横,小路交叉环绕着古董旧货的古玩城和潘家园旧货市场区域叫做“凝聚历史氛围的时空”,有时和朋友们说起时就径直叫“历史时空”,意思是历史氛围构成了这片时空。时间上,它既是自古以来,又是当下的;空间上,既是延展着的,又是凝聚的。

从前有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大礼拜的旧货市场之外,平时偶尔路边会有零零星星的旧书摊。真的很怀念那段时日,正是那段日子,让我熟悉了潘家园街区的道路,小区和街边的树木建筑以及人的种种故事。

慢慢走,就是慢慢玩,慢慢品味,无所用心而又总有体悟。只有在漫不经心,不经意间,才会有意想不到的东西,就像经年累月不见的老朋友,突然出现在眼前那样的体验。潘家园街区犹如一个偌大的博物馆,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一个没有书库的大图书馆。旧货市场与北京古玩城像两个星座镶嵌在这里,又像两座神像护佑着这片天地。

溜达到这儿,仿佛就像溜达进了历史,仿佛回到了朴实无华的往昔,仿佛置身其中,让人真正地感受着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忽然一只明代嘉靖年间的压手杯悦然眼前,它摆在古玩城三楼的一个不起眼而又偏僻的小店里,压手杯所在的位置,如果你就想找它,可能找上一天也找不着,它在几件青花瓷瓶的后面。我从门前晃晃悠悠走过,压手杯透过玻璃窗闯入我的眼帘,于是进门过去俯身观看。店主人过来取出放在小桌上,让我仔细玩赏。人们总说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好像辞典上也这么说。然而过去的事情,既然过去了,那么现在的我就不会再看到它们了。可是这只明嘉靖压手杯,分明就在眼前分明就在手里,说它是古玩,是过去的东西,那么我怎么能看见它玩赏它呢?它分明没有过去,就在现在。可是我们又的的确确称它为古玩,为明朝的东西。在它身上,什么东西过去了?我看着它,似乎是问它,又似乎是问自己。它不说但实在地证明着它现在在我面前。那意思,它没有过去,不信你可以放进茶叶泡杯茶看看。我听说过有人用宋代瓷碗喝酒,瓷碗在,可是仿佛在这样的情景中又好像的确有什么东西过去了。不是压手杯本身过去了,不是“大明嘉靖”款过去了。究竟什么过去了?我望着它,想从它身上寻觅出答案。此时好像只有我和杯子,其他一切都消失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沉浸了好一会儿。恍然之间,我明白了,过去的不是压手杯本身,而是它所处的那个氛围(它和它的主人之世界)过去了。明朝过去了,它是那个朝代过去之际遗留下来的物品。溜达回家的路上,我想压手杯既是过去的,又没有过去。

在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漫步,就像漫步在历史的风里,只有漫不经心,无所用心,不急不躁,才能体悟到那种犹如躺在历史的沙滩上,沐浴从遥远古代而来的阳光,才能领会到历史的有血有肉,历史的鲜活。历史不是课本,不是编撰出来的书籍,而是点点滴滴传承下来的带着生活温度的日常用品。走进雅俗民间古董小店,迎面而来的不是王朝精品,不是鸿篇巨制,而是小到荷包、头饰一般的生活用品,零零碎碎零零星星琳琅满目。拿起任何一件,都没有什么分量,很轻很巧很小,可是每一件的背后都有它们说不尽的故事。有缠绵的,有情深似海的,有前程似锦的,有悲伤的,有别离的。这些东西不仅从历史里走来,走到我面前,而且更是从它们各自的生活氛围中走来,走到我跟前。

小店主人和我年龄相仿略长,他告诉我这些绣品饰物主要是民国时期的,小部分是清代的。我想它们的美,它们的艳,它们的魂,不在于是哪个年份的,年份不过是古玩的一个外在标配,而在于它们是绣品,是女孩子、妇女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女孩绣给情人的荷包,绣进去的是她们的心,她们的情和意,更是她们的一身寄托。妇女们绣给家人、孩子,绣进去的是祝福,希望,关怀与爱。那些细小的金银饰品,出自能工巧匠之手,我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制作之音,从远方工匠的作坊传来,美妙悦耳。潘家园分布着不少这样的小店,在古玩城,旧货市场,它们不仅像而且的确就是一座座历史上民间用品小型博物馆。

舌尖上的潘家园

在这片历史的时空中,从前小饭馆星罗棋布,现在街面整顿以后,已经少了很多,门面也整齐了很多,宽了很多,可是我依然怀念那一二十年前留下的感受。每每在这里散步,尤其是大礼拜必到的逛旧书摊淘书,淘和买的本质区别是,买东西买完就走,严重缺乏观赏玩味的意境。而淘则不然,淘就是慢慢地看细细地瞧,拿起来又放下,放下了又舍不得撒手,最后还是拿起来。就这样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就过去了。从潘家园旧货市场正门出来,往左拐,走过十字路口,没几步,街道南北两侧藏着好几个小饭馆。有一家东北菜馆,它家的白水煮腔骨,我最喜欢吃,每次逛累了进去吃一碗,充饥还解乏,然后坐半个时辰,翻看淘来的旧书。还有一家很小的两口子开的小饭馆,都是家常饭,我最喜欢吃他家的锅贴和西红柿面。在他那儿不仅是吃饭,不仅是看书,而且更是偶遇朋友、书友之所。

一次正吃着西红柿面,忽然抬眼皮一看,一位书友推门进来,招呼他过来坐,第一眼看见的是他手里拿着的那本民国版《圣经》,那品相,我心里想怎么就让他撞上了。书友开玩笑说,你错过的让我遇上了。就这东西,我们坐那足足把玩了一下午。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回在这儿遇上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我们老哥俩,一起吃锅贴一起回忆着往事,人生一大快事。

如今的潘家园街区已经焕然一新,可我依然时不时散步其中。也许是几十年的习惯,也许是与这儿有某种特殊的感情,不过更让我喜欢在这里漫步的是,在其中有回忆,有欢乐,有收获,有朋友相聚的开怀畅叙。这里融进了我的生活,我也融进了这里的生活。慢慢走,让我们体悟那种原初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质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8 21:31 , Processed in 1.12312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