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在东城,一站式游览三座高等学府旧址,重走觉醒之路

2025-5-8 18:0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张田|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东方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大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为维持自身统治,不断向侵略者割地赔款,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中国人民 ...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东方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大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为维持自身统治,不断向侵略者割地赔款,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中国人民戴上了沉重的枷锁。然而,灾难带来的不仅是痛苦,还有深刻的反思。一批有识之士在痛苦的思索中意识到,唯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挽救中国于危亡。特别是在甲午海战败于日本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教育乃中国存亡之绝大问题”,开启民智、创办新式学校、培养实用人才逐渐成为清政府的当务之急。

在北京东皇城根儿附近,矗立着三座历史悠久的老建筑——中法大学、北大红楼和北大二院。这三座高等学府均诞生于中国教育制度求新求变的关键时期,它们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亲历者,更是中国近代教育走向辉煌的见证者。如今,漫步于这三座校园之中,浓郁的民国风情扑面而来:朴素的砖楼、木质的地板,仿佛瞬间将人带回到那个风云变幻、暗流涌动的年代。听,莘莘学子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发读书;看,爱国青年正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振臂高呼。让我们重走这三座大学的旧址,回望历史,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那个时代。

北大二院旧址:从公主府到中国近代第一座国立大学

北大二院旧址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院。这里曾是清乾隆皇帝四女儿和嘉公主的府邸,和嘉公主因出生时手指间有蹼膜相连,形似佛手,故又称佛手公主。尽管身有残疾,她却深受乾隆的喜爱,在其15岁时,乾隆就将她许配给名臣傅恒的二子福隆安。福隆安与皇室关系密切,他的父亲傅恒是乾隆皇帝孝贤纯皇后的亲弟弟,他既是乾隆皇帝的外甥,又是和嘉公主的表弟,这门亲上加亲的婚姻既避免了公主远嫁又笼络了权臣,为了方便召见公主,乾隆皇帝特意在离故宫不远的景山东侧马神庙街上建造了公主府。这座府邸占地广阔,房屋多达300余间。然而,和嘉公主仅在此居住了七年便离世,之后公主府被收回内务府。


旧京图说丨北京秘境:北大二院旧址前身是公主府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下旨创建京师大学堂,马神庙空闲的公主府被选为大学堂的校址。经过艰苦的筹备,京师大堂于1899年1月30日正式开学,大学堂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学生们除了学习经学、理学、诸子学、文学、算学、格致、地理、政治等外,还要学习英、法、俄、德、日五门外语中的一门,但开学不久八国联军就攻入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严重的破坏暂时停办,1902年12月17日大学堂再度开学。1912年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20年北大红楼改称北大一院即文学院,公主府改称二院即理学院。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大学,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

如今,北大二院中还保留着原公主府内的一座大殿以及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小楼,这座砖木式的二层小楼建于1904年,是京师大学堂遗留主要建筑物之一,小楼的围廊是由罗马式的圆弧拱门组成,粗大的柱子上还有精美的砖雕,中式的木制门窗也别具一格,小楼正门上仍悬挂有大学堂的牌匾。1919年3月10日,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在北大二院理科楼第16教室演讲《新旧思潮之激战》,年轻的毛泽东就在这里聆听了这场演讲,精彩的演讲为听众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的洗礼。

1920年3月,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知识分子,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经校长蔡元培的同意,在北大二院西斋拨了两间房子,一间做办公室,一间做图书室,图书室内收集了汉、英、德等各种文字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及报刊杂志,大家就称它为“亢慕义斋”。其中“亢慕义”是德文“共产主义”的音译,“亢慕义斋”就是“共产主义小室”的意思,这间图书室保留至今,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59号,但现为民宅,无法进入。同年5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大二院举办庆祝五一劳动节等革命活动。北大二院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高等学府,还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进步青年及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组织的重要活动地。

2021年6月,在北大二院内的数学系小楼,开设的“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正式开展。展出文物共有40余组件,展品472件。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物、史料、图片以及多媒体展示,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的孕育和创立、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与党的创建、中共一大后北京党组织的革命活动等内容。

北大红楼旧址: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从沙滩后街的北大二院向东行大约6分钟,来到五四大街上就能看到一座红色的砖楼,它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沙滩“北大红楼”。

1902年京师大学堂复课,因校舍紧张且又没有体育场,于是内务府将八百多平方丈的空地“汉花园”和用一千五百两白银租用的“松公府”的余地拨给了大学堂以增建校舍。1916年在汉花园的空地上开始了忙碌的工程,1918年一座红色四层砖楼拔地而起,这就是北大红楼。这座新楼呈“工字形”,地上有四层,地下一层,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北大红楼建成后,原公主府内的北大校部、图书馆和文科各系全部迁入,北大红楼改名为北大一院(文学院)。

此时的北大红楼可谓是人才济济,蔡元培任校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齐聚一堂,这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针砭时弊的《每周评论》就诞生于陈独秀的办公室内。反对旧文化,提倡白话文,介绍外国思想的《思潮》,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支持下,由北大学生编辑出刊,成为主张新文化新思想的新秀。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国大学等13校代表,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反对凡尔赛会议有关山东问题的决定。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正是以北大红楼为策源地。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期间,阅读了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外文书籍。在北大红楼期间他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李大钊在正式担任北大教授后,还将马克思主义带到了北大的课堂。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大红楼秘密发起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之一。同年10月,李大钊等在北大红楼创建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接触马克思主义正是受到了李大钊的影响,他曾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的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今天,北大红楼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常年设有“光辉伟业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览。展览通过大量图片、实物、文献资料和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场景,带领参观者从积贫积弱的晚清一路走到民主富强的今天,深刻感受革命先辈们为追求真理、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北大红楼简笔画图片,红楼卡通,红楼手绘_大山谷图库

展览的亮点之一是采用了场景复原的方法,将历史场景真实还原,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例如,在红楼一层原址复原了“五四游行筹备室”,室内旗帜宛然,条桌整齐,笔筒和标语有序地摆放在桌上,仿佛五四游行的学生才刚刚出门,空气中还弥漫着他们的热血与激情。此外,展览还复原了李大钊使用过的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陈独秀的文科学长室等重要场景。这些复原场景不仅重现了历史风貌,更让参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思想氛围和革命气息。

中法大学旧址:中西交融的教育之光

自北大红楼东行至五四大街与北河沿大街交汇处,循亮果厂胡同北行约200米,东侧矗立着一座民国风格的建筑,这座小楼便是中法大学。

提到中法大学,就不得不讲一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20世纪初,清政府送往法国学习的公费生中有一名叫李石曾的年轻人,他在法国巴黎开设了一家豆腐公司,不少自费留法生到豆腐厂做工挣取学费,这种“以工济学”的方式为中国留法学生及国人到欧洲创业提供了新思路,一场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由此开始。

1916年6月在法国正式成立了华法教育会,由欧乐(法国人)和蔡元培出任会长。该会致力于组织国内青年赴法留学,推动中法教育交流,此后大批中国青年学生通过华法教育会赴法勤工俭学,为中法大学的创办奠定了基础。蔡元培和李石曾在倡导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同时,也看到了法国先进的教育体制,他们将法国大学院制,双导师制,工读并重等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1920年在风景如画的北京西山成立了中法大学西山学院,蔡元培出任首届校长。1925年北京中法大学初具规模,学科门类日益丰富,涉及文、理、法、医等多个领域。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按学科分为服尔德(伏尔泰)学院、孔德学院、居里学院和陆谟克学院。抗日战争期间,中法大学南迁昆明,1946年迁回北平。1950年,中法大学停办,分别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

位于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的中法大学之服尔德学院,也是中法大学的本部。它建于清末理藩院旧址上,是留法归国的建筑师彭济群和汪申伯所设计。学院的正门、礼堂和图书馆仍保留了理藩院中的中式传统建筑,南部的教学楼则为西式建筑,这座中西合璧的学院是中法建筑理念相融合的结晶。

中法大学的成立不仅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它还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中法大学首次从法国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科建设上,中法大学开创性地设立了文、理、法、医等多个学科门类,还设立了地质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和应用学科,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如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著名医学家范秉哲、生物学家郭文明、核物理学家郑大章、翻译家沈宝基等都是中法大学培养的优秀学子,这些人才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法大学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地点之一,1922年建立了中共西山支部,1923年建立了中共中法大学支部。曾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陈毅于1923年进入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读书。1924年至1925年,陈毅担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抗日期间,中法大学的师生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

2023中法大学旧址游玩攻略,很小众很安静,我觉得自己在...【去哪儿攻略】

2021年中法大学旧址对外开放,在礼堂和教学楼内,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展览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图片资料、场景复原及多媒体影音,让参观者全方位沉浸式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深刻感受百年党史的真理力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7 09:23 , Processed in 1.12047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