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铁桥即使用钢铁建造的桥梁,广义上包括在桥梁各个部位采用钢铁材料,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简要概述中国古代铁桥的发展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清末,从历史文献到考古发现,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铁桥的起源和独特发展脉络,以及处于世界领先的方面。 关键词:中国古代铁桥,铁索桥,铁构桥,镇桥铁柱 中国古代出现铁桥很早,但几乎都是铁索桥,包括悬索桥中的铁索溜索桥、铁索吊桥,浮桥中的铁索(铁缆)浮桥,但还有不少使用铁材料的铁构桥梁。下面让我们简要地追寻一下中国铁桥的历史。 四川大渡河泸定桥(图片引自网络) 1、墨子机括之桥 将铁用于桥梁的最早记录是战国时代的墨子。 《墨子》中记载了机发桥梁。在《备城门第五十二》中写到:“守城之法......去城门五步,大堑之(挖堑壕,本文加注),高地三丈[五尺],下地至[泉三尺](至地下水之下);施贼其中(贼,栈,即悬木支撑),上为发梁,而机巧之(暗置机关之梁);比传薪土,使可道行(桥面覆土,伪装成道路);旁有沟垒,毋可踰越(堑壕高深,避免敌人绕行);而出佻且比(挑战诱敌),适人遂入,引机发梁,适人可禽(敌人进入,即引发机关、使梁翻动,擒获敌人)。适人恐惧而有疑心,因而离(敌人有疑心,马上撤离)。 对此,清末著名文字学家孙诒让解释:“悬梁有机发,可设可去,故曰发梁。”这种机发结构,在古籍《燕丹子》中也有记载:“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乃求归。秦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桥不为发。”《墨子》成书于战国,机发又称为机括,一种机械装置。《墨子》中多处提到铁的应用,而用于机发桥梁的机括装置应该离不开铁器构件,这应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桥梁和桥梁机械装置,而且不是偶发闪现,当与中国早期的铸铁冶炼历史紧密相关。 北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攻城法》中就有记载:“(如图)右濠桥(护城河桥,本文加注),长短以濠(宽)为准,下施两巨轮,首贯两小轮,推进入濠,轮陷则桥平(与河岸持平)可渡。若濠阔,则用折叠桥。其制以两濠桥相接,中施转轴,用法亦如之。”这种濠桥不仅是木制,其中就有铁构件,详细可见下面《守城》中的记录。 《武经总要》插图 卷十二《守城》:“(如图)右钓桥。造以榆、槐木,其制如桥。上施三铁环,贯以二铁索,副以麻绳,系属于城楼上。桥后去城约三步,立二柱,各长二丈五尺,开上山口(顶部凹槽),置熟铁转输(转轮)为槽,以架铁索并绳,贵其易起(利于拉动)。若城外有警,则楼上使人挽起,以断其路,亦以护门。城上常以炮及弓弩御敌,虑(避免)以火燔烧及被攻斫。”“机桥(机括桥,设置机关,可以翻转)用一梁,仍为转轴,两端横施栝(机关),置沟壕上,贼至即去栝,人马践之则翻。” 《武经总要》与《武经七书》同为中国古代兵学圣典,而《墨子》可以说是仅次于《孙子兵法》的兵学著作,虽然久被忽视,但其内容和精神一直得以传承。墨子不愧为中国最早的科学家、工程师,也是我们桥梁的祖师爷。上述从春秋战国到唐宋用于军事的桥梁记载,均可称为墨子机括之桥,其中使用了各种铁构,到了宋代还有熟铁构件,有铁环、铁索、铁轴、铁滑轮、铁梁,以及铁机括等等,体现了中国铁桥和铸铁技术的早期发展史。 2、铁索桥梁 铁索桥是悬索桥和铁桥历史上的第一个成熟阶段,是藤索桥、竹索桥基础上的巨大科技进步,是如今现代悬索桥、斜拉桥的前身。 早期的悬索桥大多使用自然植物藤蔓、竹子和麻绳制作缆索,但因强度不足,易于磨损和朽腐,寿命很短。在人类建造桥梁的历史上,寻找强度、耐久性、抗磨损、加工性能超强的材料,可以说一直在上下求索。数千年以来,除了竹木和砖石材料作为主打之外,金属以其良好的强度、韧性和易加工性,受到人们的重视。如青铜器非常悠久,也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但几乎见不到采用铜建造的铜桥,其原因如同见不到黄金桥一样,首先在于贵重,其次强度还是不足以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拉力,而且难于制造加工符合桥梁需要的大型构件。铁和钢的发明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不过早期的铁制品如同青铜一样难得,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和产量增长,铁制品逐渐从兵器、农具、炊具等短小用品向更长大的方向发展。但早期铸铁为生铁,韧性不足而脆性大。后来发展出了锻铁,在制作铁刀、铁剑过程中,通过控制碳含量和增加捶打次数,人们发现了增强了铁材料韧性的方法,由此可以制作铁环,将铁环串联起来就发明的铁链铁索,为铁索桥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用锻铁技术制造铁索,以及后来发展出具有钢材特性的钢铁,在铁索桥中就出现了单根通长的铁索,如用于溜索,比之藤蔓竹索要安全、快捷和使用长久。 位于陕西汉中褒城县南40公里马道驿的樊河桥,桥下为“韩溪”,后讹为“寒溪”,又因樊哙造桥之故,又称樊河,为褒斜栈道必经之地,传说“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就发生在此。据《中国科技史·桥梁卷》记载,其始建时间暂定为西汉元年(前206年),舞阳侯樊哙修复栈道时修建此桥,清道光十五年,由褒城县令贺仲瑊再改建为铁索桥,桥长32.5米,宽2.5米,高5.64米,由六根铁索横绝溪河之上,应是历史记载中国最早的铁索桥,被视为中国古代铁索桥的早期典范。 要说哪座铁索桥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至今各地尚有争议。比如云南省保山市与永平县交界处的澜沧江上,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铁索桥——霁虹桥,明成化年间(1475年)才建成,曾经被认为最早。该桥跨越澜沧江,净跨57.3米,总长113.4米,由18根铁索组成,底索16根,承重部分是四根一组共三组,扶栏索每边各一根。 后来发现位于大理的漾濞古城有一座比霁虹桥更古老的铁索桥--云龙桥,它架在澜沧江最大的支流漾濞江上,建于唐代(约703年)。再往前追寻,发现云南丽江玉龙县塔城乡塔城村,紧邻金沙江有一座神川铁桥,建于唐永隆元年(680年,明《云南图经》卷五),桥对岸为今香格里拉县上江乡木高村,因该地为唐代吐蕃设立的神川都督府所在,此桥故名为神川铁桥,地在塔城,又名塔城铁桥,有说此桥是世界上建造最早、跨越最大的铁索桥,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桥”。上述古桥均在中国西南深山峡谷之中,但均已不存。 让我们把眼光向北移动一下,据《明史·地理志》载:“四川龙安府平武县,西有永济桥,铁索为之,达松潘卫。”《四川通志》载:“垂虹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名永济桥,以铁索架板为之,路接小河所铁龙堡。明洪武中,土官薛文胜以篾缆架桥。永乐初(永乐四年,1406年),薛忠义置铁索六条,长十五丈,架板为桥,名曰垂虹,俗名铁索桥。洪武十五年都御史钟复建二亭于上。”时间比云南霁虹桥早69年,不仅是四川最早的铁索桥,而且比欧洲最早建于1741年的铁链吊桥要早335年,可惜也已消失了。 让我们继续向西进藏,可以发现西藏有一个生活于明代的“铁桥活佛”,其名汤东杰布,据说活佛曾于1420年前后建成雅鲁藏布江铁索桥,跨度138米,两端有塔,宽度仅容走人,此桥当是中国古代跨度最大的铁吊桥。传说汤东杰布终生为民建造了五十八座铁索桥,至今还有桥梁遗存,他是一位造福人民,博得藏族人民怀念的历史人物,被誉为“铁桥活佛”。 视野面向西北,检索古籍,发现杨衒(xuàn)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神龟二年(519年),“十一月中旬入赊弥国。此国渐出葱岭……从钵卢勒国向乌场国,铁索为桥,悬虚为渡,下不见底,旁无挽促,倏忽之间,投躯万仞,是以行者望风谢路尔。”乌场国,又写为乌苌国、乌仗那国,是历史上出现在今巴基斯坦瓦特河谷的一个古国,位于帕米尔瓦罕走廊南侧。《洛阳珈蓝记》对这座铁索桥的描述形象生动,简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索桥之一,至于为谁、何时所建,难以考证,但历史上此地曾经为西汉的西域都护府、唐代安西都护府所管辖。 时间到了元代,奇幻至极的铁索桥横空出世了,不过不是在地面上,而是在一卷伟大的画作中,那就是王孤云的《大明宫图》。根据画作的时间、地点和作者背景,《大明宫图》中表现的应该是元大都中轴线上的建筑景致。 元《大明宫图》,左侧为仙人洞前悬索桥接栈桥,右侧上部石洞中为悬索斜拉桥 作者王振鹏(生卒年不详,约在元文宗时去世),被称为“元代界画第一人”,据说元仁宗特别赏识他的才华,赐号“孤云处士”,故称其名王孤云。《大明宫图》中描绘有各种形式桥梁近二十组(20多座),个别的可对应中轴线上曾经出现过的桥梁,如周桥、金鳌玉蝀桥、万宁桥,不过结构形式为画家所特别发挥,难说确切,不可对号入座。图中桥梁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奇幻界外,简直异想天开,超出了桥梁力学的概念。其中第九座桥,为铁索桥接山涧内仙人石洞前壁栈桥平台,桥下连环铁索的每个铁环绘制的非常鲜明,桥上还有栏杆立柱,颇似如今科幻片中的奇特空间或“摸金校尉”片中的古墓机关,你能想象到和北京的中轴线有关联吗?真是匪夷所思。第十座桥更加奇幻,在一高崖山洞中居然有梁桥结构悬索和斜拉结构拉索相互组合桥,铁索也是栩栩如生,虽然惊鸿一瞥仅仅露出局部,但对于桥梁工程师来看,不啻伟大的创造了,难道710年前就有斜拉桥的构思了吗!第十四座桥与前述第九座类同,瀑布中的铁索桥下接木架栈道、上接山顶栈桥,桥上一个硕大龙头喷出瀑布越过铁索桥,直冲下面的木架廊桥。索桥上的一个仙人手拿蒲扇,悠哉消闲漫步,另一个仙人手端宝物,时扭头顾盼。若不是仙人,有谁敢如此过索桥呢? 画家想象力真是惊人,但无论如何想象,总有源于实际生活的观察体验,如今也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了。 元《大明宫图》,龙头喷水瀑布下的栈道悬索桥和木架廊桥 到了明清时代,无论是溜索桥、铁缆浮桥,还是铁索桥,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让我们回到四川,欣赏中国最著名的铁索桥——泸定桥。该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二年建成,并在桥东头树立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在桥东和桥西分别铸造了长约1米的铁犀牛一头和浮雕蜈蚣一条。泸定桥横跨大渡河,全长103.67米,宽3米,全桥共有13根铁链,每根铁链长39丈多(合127.45米),由862至977节铁环相扣构成,重达1.6吨,全桥铁件总重40余吨,其中铁链全重21吨。无论桥梁规模、铁索数量和重量,还有其历史故事、英雄传说,特别是遗存至今的历史文物价值,应是中国铁索桥的顶峰杰作。 前述铁索桥多为铁环相互勾连的铁链桥,此外还有一种铁眼杆桥,就是采用较长的单根钢铁技术,两头加工成铁环,然后相互连接。如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云南元江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四川天全伏龙桥等,就是采用两端有眼扣的长铁条来代替铁链,不仅制作简单,架设容易,又可以减少铁链的垂度,提高桥梁的稳定性,是传统铁索桥的一个进步。 3、铁构桥梁 1)铁锥、桥柱和蒲津铁牛 铁索桥主要在于缆索、吊索为铁制,但有些桥梁还在其他地方用铁,比如腰铁、铁柱、铁条、铁锚等等,这些桥梁可归为铁构桥梁,也是铁桥的重要发展历史。 六朝时期,任豫、李膺在《益州记》中记载:“司马相如宅,在州西笮桥北百步许(笮即缆索,一般为藤缆、竹缆)。”李膺云:“市桥西二百步得相如旧宅,今梅安寺南有琴台故墟。”历史记载笮桥是古时成都西南门外有名的索桥,又名“夷里桥”,横跨锦江之上,是李冰所建七桥之一。建造时以三大铁椎系桥柱紧竹索。铁锥应是附着桥柱的铁栓或铁锚,可以缠绕、拉紧和固定缆索,以其重量保持稳固的构件,在上世纪五十年,锦江考古中曾经掘得两只大铁椎。按《益州记》,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进攻成都时,曾与李势战于笮桥,如按司马相如计当在公元前140年左右,按李冰计则在战国时代,约公元前251年前后,比墨子晚约200余年。 有的缆索桥、浮桥依靠铁柱固定缆索,而山西运城永济的蒲津浮桥则依靠巨大的铁牛。 蒲津浮桥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市西蒲州镇之间,东西向横渡黄河。战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于蒲津;其后西魏、隋、唐,皆在此连舟为浮梁,仍号‘河桥’。至唐始称蒲津桥,如《唐六典》:“天下河桥有三,此其一。”唐开元九年(721年)开工改建,十三年(725年)竣工,以耕牛为模本铸铁为地锚,在东西两岸各置四尊,并改竹缆为铁索,自此变成“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其以铁牛为锚,铁索连舟,横亘百丈,连舰千艘,链如游龙,势若长虹,黄河天堑成为坦途。因黄河变迁,至金末元初桥毁,铁牛为泥沙所湮没。 直至上世纪1989年,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处于黄河古道东岸地下7米深处的四尊巨大铁牛全部发掘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铁人四个、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在附近还发现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四尊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呈伏卧负重状,两眼圆睁,力大无穷,形象逼真。铁牛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45~72吨,换算在10万斤上下。牛尾后与牛一体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每头铁牛旁所立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作牵引姿势。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七星铁柱7根。牛腹下塑铁为山,其下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插入地下,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在铁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铸范缝痕迹,体现出精准铸造工艺技术。至于黄河西岸的四头铁牛至今尚渺无音讯,有待发掘。黄河铁牛是我国发现的重量最重、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桥梁文物,被誉为“世界铁牛之最”,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2)腰铁、护铁柱、铁拉杆 将铁用于桥梁,最普遍的做法是将铁水浇入两块石头之间相对凿出的燕尾槽中,形成燕尾榫,这是木构榫卯的一种应用,腰铁起连接固定作用,名为生铁锭子,又称燕尾榫、银锭榫、铁榫、蝴蝶结。 还有如卢沟桥,在其下部石板基础中安置上下贯通的铁柱,以加强基础的整体稳定性,号称“铁柱贯底”。在桥墩分水尖处安装一条三棱铸铁,名为“铁刃”“护铁柱”,号称“斩凌剑”或“斩妖剑”,用来防止上游漂浮物如冰凌的撞击,以保护桥墩,这种做法在北方许多桥墩上比较多见。卢沟桥作为华北地区最大最早的连拱石拱桥,使用铁构件可以说恰到好处。 著名的赵州桥上也有铁,除了遍布券石接缝处的腰铁之外,就是在28道拱券背部横向安置的9根铁拉杆,通过拉结以加强纵列拱券的横向整体性,提高了抗震稳定性。 3)明代贯铁和铁柱之谜 明代《金鳌退食笔记》中描写太液池中的金鳌玉蝀桥(今北海大桥前身):“上跨石梁,约广二寻(宽有16尺),修(长)数百步。两崖穹甃(拱券)出水中,鲸兽楯栏皆白石,镌镂如玉。中流驾木贯铁,镜ぜ鳎钢赏ň拗邸!苯瘅∮裎X桥为九孔堤障式石拱桥,其中心一孔曾经为活动式“贯铁”木梁结构,两端立柱,当通行大船或需要断绝交通时,木梁可以吊起撤除。这里所说的“贯铁”推测为木梁中横向贯通铁条,就像铁拉杆一样使几根枋木梁组成一个整体,通过立柱和滑轮可以方便吊起和挪移(可能移到下面的船上),并且还可以迅速恢复。这座中孔可以拆卸的桥梁早在元代就有了,类同城门外护城河的吊桥,不为奇怪。 奇特的七铁柱同时皆折如斩。明代《名山藏·典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正德十四年三月,1519年)己酉,……数日,阴霾昼晦,水溢南海子(今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不了,桥高四尺,铁柱七根齐折如斩。”在《明史·列传》中也有相同记载:“天连噎昼晦,禁苑南海子水涌四尺余,桥下七铁柱皆折如斩。”在距今500年前,铁用于桥梁不是缆索就是连接构件,顶多竖立嵌入分水尖以保护桥墩,而作为桥梁墩柱则难以想象。墩柱通常如同房屋立柱,有木柱、石柱、砖柱,不仅要有一定的粗度(口径),还要便于加工和施工。如果采用铁柱,比较合理的是近现代钢铁桥梁,往往采用角铁、槽钢组合为框架,或者采用钢管,形成钢铁墩柱,但下面的基础都是混凝土结构,能够为钢铁墩柱提供稳定的支撑。可是南海子铁柱桥梁到底如何构造的呢?而且至少七根,难不成如同木桩直接插入河底吗?如果这样的话,铁柱得相当粗,否则过细就根本不会稳定。这是一个谜!本文提出一种推测,比如在河底先铺筑石板,铁柱立于石板(凹洞)之中,铁柱中部应有木梁穿插联系(折断位置当在此处),上部顶托桥下之梁。铁柱一般不会太细,但也不会很粗,而且还是质量不太好的铸铁,因此发生了脆性断裂,否则就不会发生七根铁柱齐斩折断的现象。 4)清代塘沽新城铁柱桥 说到钢铁桥,如詹天佑主持建造的滦河铁路大桥(1892年),上海外滩的外白渡桥(1907年),詹天佑主持建造的京张铁路沿线钢铁桥(1909年)和京门支线永定河大桥等(1906年),兰州中山铁桥(1909年)等等,均为中国开启近代历史的桥梁,这不是本文内容,但还要明确一下中国古代桥梁的结束和近代桥梁的开启是哪一年?在此仅仅提出对于钢铁桥梁,作为古代结束和近代开始的标志节点。 本文特提出,一座桥梁的桥跨结构主要以钢铁材料构成,且结构主体为铸铁板、钢板和桁架形式,要通过力学计算确定其尺度规模和承载力,这样的桥梁就代表了近代桥梁的出现。如华北地区曾经出现的最早的近代钢铁桥梁,一是河北涞水跨拒马河的公路铁桥(1892年),一是北京卢沟桥西侧跨永定河的小清河公路铁桥(1894年),包括滦河铁桥(1892年),它们都是号称“西法铁桥”的桁架式钢铁梁桥,桥墩则是砌筑块石或者混凝土材料,混凝土中也没有钢筋,不是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世界上第一座铸铁拱桥,作为工业革命里程碑的英国伊尔福德桥(1781年),其结构亦为桁架式拱券。此前亦有铸铁板槽型梁式的水道桥记载,板间采用熟铁螺栓连接。 那么,与上述不同的传统的铁制桥梁大致均为古代铁桥。当然,也不是那么截然分界的,下面向大家介绍两座使用钢铁的桥梁,就有点跨界的感觉。 这就是建于清光绪初年的塘沽新城铁柱桥,一座名为问津桥,一座名为观稼桥,地点都在天津海河旁边的小站新城的新农镇,就是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地方,时间比“小站练兵”要早20年,比“小站”之名早11年。 据《光绪畿辅通志》卷九十《略四十五·河渠十六·水利一》记载:“问津桥,在新农镇北二十里,光绪元年(1875年)建。本木桥,三年(1877年)改建三孔铁柱桥。观稼桥,在新农镇西(实为东门外),光绪二年(1876年)建。七年(1881年),因河濬益宽,改建七孔铁柱桥。”背景是,1875年,淮军将领周盛传率军移防天津南部一水草丰美之地,位于天津与大沽中间,“进能挡关,退可纵横”,遂建立新农镇,开垦良田,兴办农桑。为此兴修水利、架设桥梁。 天津塘沽新城小站之新农镇图,城北有通济桥、问津桥,城东有观稼桥、利运桥 问津桥、观稼桥这两座桥使用铁,下部桥墩为铁柱,也就是木梁铁柱结构桥梁。铁柱桥,看起来很简单,不就是桥梁的柱子用铁吗?与上述北京南海子的明代铁柱桥是否一样呢?确实有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是,铁柱有多粗?与北京南海子桥一样,很细如钢筋肯定不行,因为做不了支柱;太粗如木柱也不可能,因为制造、加工、施工比木柱难度大很多,也极不经济。想象一下约150年前,中国自己制造或是向国外购买,每根柱径像棵十几、二十公分口径的树木大小的铁柱,长则好几米,应该是很困难的(虽然困难,中国人也是能够制造出来的,见下介绍)。 但有一种可能,这些铁柱实则为铁轨。邻近新农镇,后来修建了津沽铁路,是中国历史上较早修成的铁路之一,起点为天津终点为塘沽,1887年修建,1888年通车,两边为大站,中间设站则为小站,小站之名源于此。虽然铁路修的晚一些,但铁路和铁轨已经进入中国,如北京宣武门铁路(1865年)稍早,唐胥铁路(1881年)则同时。铁轨修桥柱,看起来有些合理,比如从材料上看,但很不合理在于铁路刚刚进入中国,铁轨应该很是金贵的,用来替换一座极其普通的桥梁的木柱子是不可能的。 二是,有几根铁柱?如何布置?令人挠头的是一座桥梁为三跨、另一座为七跨,三跨有两座桥墩,七跨将有五座桥墩,按照桥梁宽度估计,要能够走马车,每座桥墩最少也要两根铁柱,为了稳定四根最好。这样的话这两座桥梁分别需要4-8根、10-20根铁柱,而且要加工的一模一样。获得这些铁柱难上加难。 三是,铁柱有多长呢?如何插入河底稳定支撑呢?又如何结构以支撑梁体和桥面呢?长短不一不好,同样长短,就需要平整坚实的基础,那时还没有混凝土,可采用本文推测的南海子桥石板基础,上面还应该有横梁加强联系,与桥梁也要有机结合,那么横梁是否是铁制的?如何与木梁搭接呢? 四是,铁柱很容易被腐蚀,尤其邻近海河、大沽口和渤海湾,更加容易被海风水汽所腐蚀。为什么用铁柱呢?这是最大的谜团。 与明代的南海子铁柱桥有所不同,就是时代大变了,世界进入了工业时代、钢铁时代,西方的钢铁技术随着坚船利炮和鸦片战争进入了中国。结合仅仅相隔15年的上述“西法铁桥”和下述天津开启式钢铁桥梁的出现,显然纯铸铁的铁柱桥梁即使有本所依,也完全不符合时代潮流了。 1888—1927年,天津先后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开启式铁桥,如金华桥(1888年,老铁桥;1904年移建为金钟桥;1917年再次移建到北大关钞关浮桥处)、金刚桥(1903年,1924年改建)、金汤桥(远为东门外盐关浮桥,1906年改建开启桥)、万国桥(原为1904年建的老龙头铁桥;1927年在原桥上游异地改建,即今解放桥),上述桥梁使天津成为中国第一座修建开启式铁桥的城市。特别是金华桥,在光绪八年(1882年,仅在观稼桥后一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欲将督署门前的浮桥改建成西式铁桥,因顾虑桥下漕船通行不便,因此搁置。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决定建开启式铁桥,这是天津也是中国建造开启式铁桥之始。 结合上述背景,问津桥和观稼桥的铁柱就不应是铸铁柱了,而应是采用型材即铁板、角铁和锚栓,按照桁架理论组合而成的墩柱,每个桥墩实则为一个铁制框架,基础应该为石板。铁柱框架既便于生产、加工、运输、施工,也在河流中实现稳定,顶托桥梁也是容易实现的。 因为桥梁上部主体还是木梁,只有墩柱采用了近代钢铁结构,这两座桥应该能够作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结束和近代桥梁的开端的标志的,时间在光绪三年即1877年。 4、“镇桥梁”铁柱 桥梁似铁,或者过桥时感触如铁,有一首诗歌能够描述。这就是1279年,南宋灭亡,文天祥被押进大都。进入北京前,经过良乡琉璃河桥时,文天祥写下了《过雪桥琉璃桥诗》:“小桥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马蹄。游子衣裳和铁冷,残星荒店乱鸣鸡。”(《吟啸集》) 桥梁如铁,不是指桥梁坚固,而是关乎温度的冷硬感觉。文天祥不见得是说桥冷,而是指雪中身着薄衣过琉璃桥,衣着冷如铁,也是敌营如冰窟。 北京房山的琉璃河桥确实与铁有关。 在明代《长安客话·畿辅杂记》中记载:“琉璃河,良乡县南四十里有琉璃河(《金史》作刘李河)即古圣水......旧有桥,长数十丈。桥畔倚一铁竿,长数十尺,盖镇压之物。”其他文献转记:铁竿“俗谓王彦章所遗铁篙,谬也。”“琉璃河有石桥,上有李存孝铁篙。” 这根铁竿很是奇特,是单独的一根长长的铸铁柱子,紧紧倚靠在桥边,垂直插入河底。到了清代,《栈云峡雨日记》中还记载:“抵琉璃河,古圣水也。舩舶辐凑,号称要津。桥侧有铁竿,长三丈许,不详为何代物。”三丈约9.6米,不短。 《方舆汇编·职方典·京畿总部汇考二》引《说臆》:“琉璃河石桥之右,有铁竿倚焉,自扶阑至水底,约长五丈(约16米)。土人目爲王彦章铁篙,此不经之谈也。然是物不知所从来。按《大都宫殿考》,广寒露台石阑道旁,有铁竿数丈,上置金葫芦三,引铁练以系之。今验竿首有孔,疑即其遗制。盖物在禁中莫有销之者,或因河水汎滥,移此以镇水怪,未可定尔。”长度更长了。 不仅琉璃河桥,还有六里桥边似乎也有一根。据雍正《畿辅通志·宸章》有雍正皇帝所作《六里桥铁柱》诗:“镕炉铸冶镇桥西,往返行人旧迹迷。世远传殊谁识得,天南铜柱想应齐。”很是怀疑这“六里桥”可能是“琉璃桥”之误,有点巧合了。 河北涿州永济桥西侧“镇桥铁柱”(摄影王锐英) 可是真有巧合的。现如今,你要是经过河北涿州,居然能够看到和摸到一样的铁柱。就在涿州永济桥西侧,真有一根倚桥大铁柱,截面为方形,边长约25厘米,重达数吨,顶端铸有方钮,可见长度约6、7米。其上刻有铭文:“大清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三月太子太保直隶总督方观承奉旨重造。”铁柱靠桥一侧,栏杆下的仰天石座凿有凹槽,用以固定铁柱。永济桥的倚桥铁柱在明代就有了,据说在涿州博物馆还藏有一根,还有铭文:“大明天启四年岁次甲子三月戊辰吉日成造。”此倚桥铁柱,有关记载称其为“镇桥梁”。令人称奇的是在永济桥上现场看到的铁柱,居然没有什么锈蚀痕迹。 上述堪称巨大的铁柱,既不是桥梁结构,可是好像又与桥梁关系密切,有可能是桥梁镇物,也可能是类同“纪念碑”一类的物事,也算是古桥之谜、桥铁之谜、铁桥之谜也。 王锐英 2025年4月28日,5月19日发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3 12:17 , Processed in 1.092039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