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总布胡同二三事

2025-6-27 19:1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一达|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逛腻了南锣?东城这条600岁的胡同藏着老北京的灵魂这条胡同为什么叫“总布”如果评选京城著名的“十大胡同”,无疑少不了东城的总布胡同。因为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它的故事多多,最主要的是近现代的许多名人曾住过 ...
逛腻了南锣?东城这条600岁的胡同藏着老北京的灵魂

这条胡同为什么叫“总布”

如果评选京城著名的“十大胡同”,无疑少不了东城的总布胡同。因为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它的故事多多,最主要的是近现代的许多名人曾住过这条胡同。

总布胡同是元代就有的老胡同,这条东西走向的胡同比较长,后来在南北走向修了一条小街,就是有名的南小街,把这条胡同拦腰截断,一分为二了,东边的叫东总布胡同,西边的叫西总布胡同。

也许有些朋友看到“总布”这俩字会发懵,“总布”是什么意思呀?是,单看这俩字,确实让人一头雾水。其实,它什么意思都没有,“总布”只是“总部”的谐音。

那么,什么叫“总部”呢?原来总布胡同在明代叫总铺胡同。“总铺”是什么意思呢?

敢情明代京城的地方管理,是以“坊”划归单位的,“坊”类似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坊”下面是“牌”,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牌”下面是“铺”,类似现在的居民小区,管着几条胡同。

那会儿,每个“铺”都有“铺头”,此外,“铺”还有几个伙夫,既管做饭,又负责搞卫生,统称“总甲”,当然,他们也是吃“官饭”的。“总甲”得有办公和休息的地方呀,这个地方就叫“总铺”。

我们聊的这条总布胡同,最早就叫总铺胡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才改叫总部胡同。清末宣统年间,北京内城整顿地名时,又觉得“总部”并没有部,容易被人误解,于是改叫了总布胡同。

总布胡同在东城算是一条大胡同,而且也是非常有名的胡同,2018年,总布胡同被评为“北京最美十大街巷”之一,最出名的是发生在总布胡同的几件大事儿:

胡同口的牌楼

当年在西总布胡同口,有一座高大的石头牌坊。说起这个牌坊,不能不提到义和团运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引发了。6月19日,慈禧太后决定对外宣战。当时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照会各国驻京公使限24小时内离京,否则生命安全不保。此事惹恼了德国公使克林德。

当年的6月20日清晨,德国公使克林德乘轿子,气势汹汹前往总理衙门提抗议,行至总布胡同西口,遇上清兵神机营章京(头领)恩海率队巡街,把克林德拦住查询。本来就一肚子火的克林德见状不管不顾就要硬闯,恩海坚决不让他通行。克林德恼羞成怒,在轿子内开枪示警,恩海开枪还击,当场把克林德给打死了。他这一死,成了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导火索。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德军到处搜捕恩海,最后被日本的密探捕获。1900年12月31日,德国侵略者将恩海枪杀在西总布胡同西口。恩海是条汉子,临刑前视死如归,面对德军的枪口,大义凛然地说:“余(我)因杀敌而死,死无所憾。”

《辛丑条约》的第一条特地规定:清政府必须严惩凶犯,并为克林德立碑赎罪。在帝国主义的枪炮面前,清朝皇帝只能俯首应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克林德石牌楼在西总布胡同西口落成,牌坊上用拉丁文、德文、汉文书写了87字铭文。

这个令国民耻辱的铭文写得非常蹊跷,字里行间尽显屈辱与无奈,耐人寻味。当初那些御用文人为拟这个铭文真是煞费苦心,不知绞了多少脑汁。且看牌坊上的铭文:

“德国使臣克林德男爵,驻华以来,办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乱,该使臣于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于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并表朕旌善恶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惩前毖后,无忘朕命。”

清朝皇帝为了体现对克林德的礼遇,特意在牌楼的形制上提升了级别,采用了“四柱三间七楼”的规制,牌楼与街同宽,看上去格外显眼。

这座牌楼在西总布胡同西口立了16年,附近的老百姓叫它“石头牌楼”。其实这座耻辱牌楼,谁见了都觉得心里堵得慌。据当时的报纸报道,这座牌楼自立起来之后,不断有老百姓偷着在上面涂写“国民大耻”“必须拆除”之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悲愤与怒火。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是协约国成员,属于战胜的一方,德国是战败国。在举国欢庆胜利的时候,京城的老百姓自然会想到西总布胡同口的这座耻辱牌楼,由此激发出爱国热情。据相关资料记载,这座牌楼是京城的老百姓自发行动,一起上手,动用各种工具给拆除的。

牌楼拆了,那些石头零件都堆在了胡同口。1919年,北洋政府决定由内务部主持,京都市政公所负责施工,将堆放在胡同口的牌楼散件重新组建,安放在中山公园内。由于散落的牌楼组合件遗失不全,在重建时改成了四柱三间三楼,比原来的形制小了一些。

1920年5月,石头牌坊的重建竣工,牌坊的匾额写的是“公理战胜”。1952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在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丰功伟绩,会议决定将中山公园内的“公理战胜”牌坊,改为“保卫和平”,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现在依然屹立在中山公园。

周自齐和柏油路

西总布胡同还有一件事也值得一说,那就是它是京城最早在路面铺上柏油的街道。说起柏油路,现在看是寻常之事,因为自从20年前北京实施“村村通公路”的规划后,现在别说城里,就是偏远的山区也都修了柏油路。

但是远了不说,40年前,北京的许多胡同还是“刮风像风箱,下雨像墨盒”的土路。拿我从小居住的辟才胡同高华里来说,大约是1980年代才铺的柏油路。可是您想不到早在1913年,西总布胡同就铺上了柏油路。

为什么这条胡同这么早就铺上了柏油路?主要是这条胡同住着一位大人物周自齐。

周自齐是山东单县人,出身官绅世家,毕业于京师同文馆,曾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任驻美使馆书记官、参赞,受到袁世凯的赏识。民国成立后,他成为袁世凯麾下的得力干将,历任山东都督兼民政厅长,中国银行总裁,交通总长兼陆军总长。徐世昌任总统时,担任过教育总长兼国务总理,代理过总统。

周自齐被称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实业家,他与梁士诒、朱启钤并称为民国交通系的“三巨头”。他一生最大的亮点是“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提出让中国人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任财政部长的他,坚决拒绝签字,使日本人的阴谋没有得逞。

周自齐算得上是最早出国留学生中的佼佼者,思想观念比较超前,他曾组建过清华学堂,当过学堂监督,清华学堂后改为清华大学,他可以说是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在美国考察期间,他发现电影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新颖娱乐方式,便把电影引进中国,译制了中国第一部电影《莲花女》。

他当交通部长时,到欧洲考察,看到随着汽车的问世,欧洲城市的马路发展比较快,他认为这是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回国后曾着力推广城市的柏油路建设,但当时的国力孱弱,经济落后,很多建路的设想难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他身为交通部长,想在自己的家门口搞一个“试验田”,1913年,自己出资在西总布胡同铺上了柏油路。当然,走在柏油路上跟在土路上的感觉大不一样,尤其是走马车洋车的感觉。于是京城的很多市民跑到西总布胡同来“走”马路看稀罕,西总布胡同的马路成了京城一景。

有人认为这是“私路”,并非政府出资修的“公路”。但不管它姓什么,都是人走的路,而且是北京第一条柏油路。其实他当交通部长期间,曾以政府名义鼓励民间集资修路,以缓解政府修路的财政紧张,当时的市民也积极响应。据有关资料介绍,从1914年到1918年,京城民间捐资达到了1万3000余元,共修建街道1443米。

西总布胡同的马路,确实起到了示范作用,从此拉开了京城铺设柏油路的序幕,比如1915年,在前门大栅栏铺设了柏油路;1920年,紧挨着中南海的西长安街一段路铺上了柏油路;1927年10月,在王府井大街以及东长安街铺设柏油路。

值得一说的是周自齐活的岁数不大,去世时才54岁,他的葬礼非常体面,出殡的队伍从西总布出发,排了有一公里。他的墓地在门头沟城子村西坡塔前街,规模很大,但曾两度遭破坏,现仅存宝顶、牌坊、华表以及部分石栏和铁链,是门头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同里的名人旧居

北京胡同里的名人故居非常多,大一点的老胡同都曾经住过名人。您想在老北京,住的平房四合院或大杂院都在胡同里,名人不住胡同住哪儿呀?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儿:“东富西贵,北贫南贱。”所谓“东富”,就是指东城有钱人住的大宅门多。“西贵”指的是西城的王府比较多,京城的王爷府70%左右都在西城。东西总布胡同就是“东富”的例子。

不过,总布胡同与西城的胡同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一是这条胡同的路面比较宽,二是这条胡同房子和院落的建筑风格,带有中西文化相融的特点。

不信,您从东到西在总布胡同走一趟,就会发现许多大门的门楼很洋气,而且门上的装饰也带着洋味儿。更让你感到诧异的是,除了非常规整的四合院外,胡同里风格各异的小洋楼很多。

为什么东西总布胡同会有这些特点呢?这跟20世纪20年代左右京城掀起的追求西化的“新潮”有关。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执政,“北洋”,您听这名就会知道它带着“洋”味,所以当时的社会刮起一股“崇洋”之风。这期间,一些留洋的学子归来,这些学子多是有钱有势的官绅子弟,他们成了东单一带老宅子的新主人。

他们买了房,便按西洋建筑风格进行翻建,于是这一带胡同包括东西总布胡同,出现了西式风格的门楼、小楼。当然不光是住宅,许多商铺也趋之若鹜,按西式风格改换了门脸儿。您从保留下来的商铺老门脸,就会发现那个时期的“洋化”痕迹。

除此之外,总布胡同离当年的使馆区东交民巷很近,在清末民初时期,这条胡同周边的东单大街、王府井大街,是京城引领时尚的繁华热闹的商业街,此外还有北京饭店、协和医院、国际俱乐部、东单体育场等洋人经常光顾的场所,这些对传统的老胡同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总布胡同形成的这种中西文化相融的建筑风格不足为奇。

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建立以后,胡同里的房屋主人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近现代的文化名人住进了昔日的老宅,但一些老宅属于公产房,并非名人的私产,即不是房屋的主人,所以这个房子也许住过很多名人,因此我们称这套院落为名人故居有些牵强,只能称作某某名人的旧居,或某某名人曾经住过的地方。这样的名人旧居在总布胡同非常多。

当年我住建国门外的小月河胡同(长富宫南),离东总布胡同相隔一条马路(西二环路)。记得西总布胡同西口有银行储蓄所、理发店、饭馆、切面铺,所以我平时经常骑车到这儿缴费和购物,对总布胡同非常熟。

北京住过名人的胡同很多,但一条胡同住过这么多名人的并不多。据我所知,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名人在西总布胡同、东总布胡同住过,比如美国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里根总统的特使、美籍华人陈香梅,著名画家穆家麒、著名实业家费起鹤、国家副主席张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钧儒、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著名社会学家马寅初,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他们搞的文化沙龙“太太的客厅”,当年在京城文化界非常有名。

此外,还住过著名逻辑学专家金岳霖、著名诗人郭小川及著名作家赵树理、张光年、刘白羽、萧乾、严文井、艾芜、陈白尘等。

东总布胡同19号(老门牌),住过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这条胡同的32号,是国家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的人口专家马寅初的旧居,马老活了百岁,他的儿子马本寅是我的老朋友,我曾多次采访过他。

西总布胡同9号,是原国民党元老李济深先生的旧居,现在是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胡同的13号院,住过中国著名皮科专家、北大医院第一任院长胡传揆先生。这条胡同的74号,住过著名画家董希文,他的不朽画作《开国大典》就在这里诞生的。

一条600多年的老胡同,住过一些名人一点不新鲜。话又说回来,名人都是历史人物,有些宅子当年跟名人是不是有关,现在的人也未准知道。比如西总布胡同22号院,现在看是很普通的砖混结构的居民楼,但当年这里曾经是李鸿章的公祠。

李鸿章多有名呀!1901年,李中堂在北京病逝,京城的有识之士特地在此为他设立了祠堂。当然,祠堂的面积不小,27号院也是祠堂的一部分,1949年改建为北平第一人民教育馆分馆,1991年被拆除改为他用,22号院后来变成了民居。估计住在这个院的人,也未准知道当年这里曾经是李鸿章的祠堂。

当然,房子是不动产,而人是活的,有些名人在这所宅子可能只住过一两年,甚至几个月,有的在这儿住了一辈子,所以,虽然名人住过的都可以叫旧居,但毕竟跟祖屋和私人老宅有所区别。

此外还有前面说的情况,一个宅子住过的不止一位名人,比如东总布胡同57号院,远了不说,单说北平解放后这七十多年,就住过多位名人,如张澜、沈钧儒,以及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等。

当然,胡同的院落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一是住的人家在不停地变,比如费正清住过的西总布胡同39号(老门牌21号),他在这儿只住了两年多,后来又不知换了多少拨人。

再有就是这些年,随着旧城改造,胡同里的许多老宅都拆了,比如前面说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住过的院子,几年前就拆了。他们搞的文化沙龙“太太的客厅”,您只能在人们的回忆文章里欣赏了。

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胡同里的许多老宅子的格局都发生了变化,有的老宅子在旧城的改造中灰飞烟灭了,有的院落,虽然几次易主,但内部格局和主体建筑却保存完好,比如东总布胡同53号院。这个院子很大,1949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的筹备委员会就设在了东总布胡同的这个院。

后来,全国文联与全国文协(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就在这个院一起办公,这个院成为中国作家和艺术家的大本营。茅盾、艾青、冰心、老舍、赵树理、刘白羽、周立波等著名作家,以及梅兰芳、徐悲鸿等艺术家经常在这个院子里开会议事,赵树理、秦兆阳、舒群、陈白尘、严文井等作家,还在此院居住过。

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美国知名记者和作家史沫特莱在北京去世。当时全国文联与全国文协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和安葬仪式,史沫特莱的灵车就是从这个院子里发车,最后到达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的。

1956年,位于王府井大街北口(现在商务印书馆)的中国文联大楼建成,中国文联从东总布胡同迁走,而中国作家协会直到“文革”,才从这个院子迁出。随后,此院成了对外文化交流部门的办公用房。1982年,这所老宅院被列为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总布胡同这种院子还有很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 17:18 , Processed in 1.100178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