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秘阁位于琉璃厂西街,源于乾隆八年(1743)开设的一家南纸店。 据记载,清秘阁是乾隆皇帝登基不久,他的乳母周嬷嬷找到乾隆皇帝,求皇上给她儿子找个差事,于是在乾隆的安排下,周嬷嬷的儿子在琉璃厂西街开了一家南纸店,取名“清秘阁”。 相传周氏之子不能文亦不能武,没有可以胜任的差事,正在乾隆皇帝左右为难之际,大学士纪晓岚提出了可以从商的建议,因而创建了清秘阁南纸店。这种说法是目前社会比较流行的说法,但也只能是相传。因为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1754)考中进士,乾隆四十四年(1779)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皆晚于乾降八年清秘阁的创建。 “清秘阁”一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源自于宋末元初著名书画家倪瓒的藏书阁。清者纯也,秘者稀也,意为“清新纯正、罕见稀少的他之物、放在楼之中”。还有种说法是取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轩掖殊清秘,才华固在斯”,意为博物学鸿儒云集的大雅之阁。有一点要说明,清朝国号为“清”,没有皇家授权,“清”字是不可以用在商铺字号上的。 由于是乾隆皇帝帮助建立的字号,所以清秘阁一开始就非常“高大上”。据记载,“清秘阁南纸店”的匾额是由乾隆朝大学士阿克顿布所题写。清代官员下朝后若想逛琉璃厂,必先来到清秘阁喝茶、更换便装后,再出门逛琉璃厂,可见当时清秘阁在琉璃厂的地位。 老北京的纸店分为京纸店和南纸店,所谓京纸,多是用于裱糊、扎染、糊顶棚用纸,而南纸则是用于书写的纸。老北京南纸店除了售卖书写用纸以外,还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大一些的南纸店还有挂笔单,就是将画家、书家、篆刻家的润笔在南纸店挂单出售,从中提成,清秘阁南纸店在这几方面经营得都很好。 清代奏折用纸多是清秘阁精制的。清秘阁在乾隆年间监制的宣纸,至今还珍藏于中国宣纸博物馆中。乾隆时期含有“清秘阁”水印的宣纸,制作工艺非常独特,这种防伪技术在当时世界各国也是非常先进的工艺。就书写而言,具有独特的润滑、渗透性能,是书画宣纸中的上等精品。清秘阁所监制的“八宝印泥”,当时为清六部衙门和宫廷使用。所谓“八宝” 即八种材料:珍珠、红宝石、红珊瑚、朱砂、朱磦、冰片、麝香和赤金叶。八宝印泥气味幽香、质地细腻、色泽鲜艳,并且冬天不凝、夏天不稀,在宣纸上盖上八宝印泥,永葆鲜艳,所以皇家及衙门用玺、印章,书画家用印多喜欢清秘阁的八宝印泥。据陈重远《文化话春秋》记载,清秘阁是清代时琉璃厂最大的古玩店,直到清朝后期,清秘阁生意依然十分兴隆。 民国之后,清秘阁承办宫廷及六部衙门办公用品的生意结束了,但依旧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青睐。鲁迅在日记中写到多次来到清秘阁购买信纸、信封和字画。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整个琉璃厂生意萧条,清秘阁也陷入了困境,濒临倒闭。 新中国成立后,清秘阁归为国有,后又归入宣武区百货公司旗下,并更名为“琉璃厂西街文化用品商店”,以经营文具和其他办公用品为主,服务于普通百姓。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政府对琉璃厂进行了修缮改造,清秘阁的招牌也恢复了,如今清秘阁匾额是由晚清著名书画家吴昌硕题写的。 清秘阁不仅仅恢复了招牌,更是传承了老技艺与精神。目前清秘阁研究仿制乾隆年间水印宣纸中“清秘阁”三字迎光可见,并且具备纸质柔韧、洁白润滑、细腻匀整、色泽耐久的特点,备受书法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喜爱。清秘阁监制的水点桃花系列毛瓷,集中体现中国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是日用陶瓷中的精品,极具观赏价值。在书画界,清秘阁有着非常高的影响力,当代著名书画家如王雪涛、陈半丁、黄胄、董寿平、吴冠中、黄永玉、欧阳中石等常常光顾清秘阁,为清秘阁题字作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清秘阁完成了股份制改革,由公有制改制为股份公司,下属四个单位,主要经营文房四宝、名人字画、玉器玉雕以及各类工艺礼品,并开展了旅游工艺品、礼品的批发业务。最早合作组织了字画古玩拍卖会,组织开展各类笔会、展销会、画展,组织建立了古玩书画鉴定中心。 清秘阁的改制方法有一定特点。当时清秘阁改制为由员工控股的公司,现在看来更像是个集体企业,清秘阁的董事长兼法人贾志仁虽然是最大股东,但没有绝对股权,公司重大决策由股东们投票决定,甚至持股人个人的股权变更、转让都要由股东们投票决定后,才能进行。所以就形成了什么事都一起商量、广泛征集意见、充分民主的做事风格,并充分发挥了个人所长。 1950年生人的清秘阁总经理贾志仁酷爱书画,他从小研习书画,学习工笔花鸟,曾任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副会长、北京西城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城区老字号协会监事长等社会职务。笔者采访他时,每逢聊到书画,他脸上总能带出陶醉的表情。清秘阁的其他股东们也都是热爱书画艺术的人。贾志仁虽然精神矍铄,年富力强,但他和其他股东们也都是七十五岁的人了,寻找清秘阁接班人的事情提上了日程。 贾志仁总经理说:“清秘阁是一块金字招牌,有这历史文化传承,清秘阁日后的接班人一定是热爱书画事业,并且能够秉承清秘阁精神的人。虽然股东们的子女也有喜爱书画的,但都没有达到我们的水平。要知道,如果把不是真心热爱书画艺术的人放在清秘阁接班人的位置上,他会很痛苦的。也许以盈利能力作为考查标准会容易很多,但这可能毁掉清秘阁的招牌。清秘阁既是我们的招牌,又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招牌,很多当代青年书画家还很崇拜倪瓒呢。所以我们必须本着为中国传统文化负责的态度去寻找接班人,难点就在这里,这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如今漫步在琉璃厂西街,清秘阁是这里最特别的字号。前些年重新装修,外观突出了传统与现代交相呼应,门口设了拴马桩、上马石,这是为了恢复清秘阁传统而设置的。也许老字号的传承就是这样,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才能发扬光大。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 20:48 , Processed in 1.11660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