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白浮泉,很多人一脸茫然。就拿我来说,在北京生活多年,直到几年前才知道这个地名。 然而,谈北京大运河,首先要谈白浮泉。 700年前,元朝定都北京,时称大都。大都城建成后,急需引水以济漕运,解决粮食等物资需求。受元世祖忽必烈之命,郭守敬到京郊寻找水源。经过多次实地勘察,他发现昌平有白浮泉,自龙山碎石间喷涌而出。白浮泉水不仅水量大,而且稳定。郭守敬大喜过望,立即组织人力开渠引水。 ▲郭守敬治水 疏通后的白浮泉水西行南折,画出一道C形弧线,沿途收纳10余处山泉,汇入瓮山泊(今昆明湖),然后流经高梁河(今南长河),自和义门(今西直门)北水关汇入城内积水潭。白浮泉至瓮山泊一段被称为白浮瓮山河。同时,郭守敬又主持开挖了大都城至通州段的河道。 这一年,郭守敬62岁,已是花甲老人了。 郭守敬,河北邢台人,元代著名水利学家。他自幼勤奋好学,“习知水利,且巧思绝人”。入仕后,他在京杭大运河和大都城水利规划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论北京城市河湖水系的奠基人,非郭守敬莫属。 ▲什刹海岸边的“郭爷爷”纪念馆 也许你会问,郭守敬为什么没有选择最短距离,将白浮泉水自北向南直接引入大都城呢?原因是,除汇集山泉外,还要考虑海拔问题。 白浮泉海拔53米,大都城平均海拔48米,如果由北向南直接引水,中间要穿越南北沙河和清河,这一带为低洼河谷,海拔只有40米左右。可想而知,白浮泉水一旦引入南北沙河和清河,势必顺流东下,无法进入大都城。 有个佐证,我在行走北沙河时,听双塔村村民说,2023年7月的那场洪水,他们村是重灾区,水位最高时,已经没过了房檐。 郭守敬在设计引水路线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我在阅读水利史资料时看到这样一种说法:郭守敬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海拔的概念,早于德国大数学家高斯560多年。仅凭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不可小视。 这条由白浮泉至通州的河道即元代的通惠河。通惠河贯通后,漕船即可从通州直接驶入城内的积水潭码头。 白浮泉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水源头,也是北京城区水源的命脉,正如侯仁之先生所说:与历史上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白浮泉也是“燕平八景”之一,有“龙泉漱玉”之美誉。燕平,即今天的昌平。 古人重视风水,明朝在昌平天寿山修建皇陵,有风水先生提出,祖宗陵前水不可以由东向西逆流。此后,白浮泉被废弃,但附近农民仍将其作为灌溉田地的引用水源。1958年十三陵水库建成后,白浮泉水日渐枯竭。 2014年,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借此东风,昌平区对白浮泉遗址进行修缮,将其打造成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在公园展厅门口,我看到六个醒目的大字:运河源,白浮泉。 公园内的文物首推九龙池。历史上的九龙池不仅泉水旺盛,而且清澈。通过人工引水,九龙池恢复了原貌,用花岗岩砌成的石壁上,嵌有九个汉白玉雕刻的龙头,泉水从龙口中源源不断涌出。 九龙池清波荡漾,九只鹅在池水中浮游,有颔首者,有嘎嘎叫者,似乎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白浮泉九龙池 另一处文物是位于山顶的都龙王庙。传说,这里的龙王爷很灵验,过去方圆百里的百姓都争相来这里上香祈雨。顺着陡峭的台阶,我们气喘吁吁爬到山顶,踏入都龙王庙山门。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对联:“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白浮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凡是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龙王庙,但昌平的这处龙王庙前面多了个“都”字。“都”的意思是统领、统帅。传说,北京地区所有的龙王庙都归这里的龙王管,如果群龙无首,就会“多龙治水”,互相打架。 龙山有历史遗迹,也有自然景观。紧邻都龙王庙,有一处鹭鸟保护区。登上高高的木质观鸟台,可见山上林木密集,山下沼泽湿地遍布。每年四五月份,大批鹭鸟自南方飞来,在东沙河边捕食鱼虾,在林间筑巢繁育,一直到十月中旬才陆续向南迁徙。 白浮泉,有历史、有文化,有山、有水、有鸟,值得一来。 ---------- 行走攻略 白浮泉遗址公园位于昌平城区东南,可乘地铁昌平线到沙河高教园站,B2(东)口出,换乘公交昌52路,化庄站下车。 公园位置比较偏僻,附近没有餐馆,建议自带食品,或者乘公交昌52路前往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1 21:29 , Processed in 1.13725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