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门 | 北京城内外胜景写真帖.1898年 邓云乡先生在其著作(尤其是《文化古城旧事》、《燕京乡土记》等)中反复提及的“文化古城时期”,比如“辅仁大学是在文化古城时期茁壮成长起来的”,“文化古城时期的北京大学的制度和学风,是继承了五四以来的传统,对学生是非常自由的”、“文化古城时期的清华大学每学年招生,报名数大约都有几千人左右,而录取只是四百名”、“在整个文化古城时期,协和医学院在文化古城中,声誉是极高的”、“文化古城时期谢老先生(国桢)中天津任公家教馆”、 很纳闷倒底是哪几年,于是去查了一下,是特指 1928年6月至1937年7月 这九年间不再是首都的北平(北京)。 北京从金中都开始算做首都将近八百年的时候突然不是首都了,政治中心转到了南京,直到1949年。 🛖 北师大奠基石| 1934年.黎锦熙题 *黎锦熙人称注音符号之父,所以他要把注音符号也写上 🏷️【刘半农.五年以来.1931.8】那时国立九校还没有合并,北平有九个国立大学校校长。私立大学也比现在多到一倍。却因国立大学的经费积欠至数年之多,私立大学本无固定经费,以致北平的大学教育,整个儿的陷于“不景气”的状态之中。 “那时”两字,是指北洋政府的最后阶段,在武力上,皖系失败,直系疲敝,奉系张作霖得势的时期,张学良任奉军第三军团长,张宗昌为第二军团长,直系王怀庆任京师卫戍总司令。 处决《京报》主笔邵飘萍、逮捕《世界日报》主笔成舍我、绞杀李大钊,都在此时期。 总之,这个“那时”是文化事业奄奄一息,十分恐怖的时期。那时的所谓“国立九校”,就是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工业大学、农业大学、法政大学、医科大学、女子大学、艺术专科学校。 🌆 正阳门 | 北京城内外胜景写真帖.1898年 1928年6月 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北京,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北京正式结束作为首都的历史。 1937年7月 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北平沦陷,文化黄金时代被迫终结。 🌆 城墙上 | 北京城内外胜景写真帖.1898年 为何称为“文化古城”黄金期? 这一时期北平的三大特质: 1. 政治边缘化 → 文化重心化 - 失去政治中心地位后,北平反而摆脱权力纷争,成为纯粹的学术文化圣地。 - 高校云集:清华、北大、燕京、辅仁、北师大等顶尖学府汇聚学者,陈寅恪、钱穆、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师在此深耕。 2. 传统与现代的熔炉 故宫文献馆整理明清档案,金石学、考古学蓬勃发展(如殷墟发掘); 新文化运动余波未熄,白话文运动、新文学创作(老舍《骆驼祥子》描写的就是这个时期)与传统文化研究并行不悖。 3. 生活化的文化生态 琉璃厂书肆、厂甸庙会、茶馆戏园构成独特的市井文化空间; 学者与平民共享古城慢生活,形成“京派文化”的鼎盛期。 🌆 江米巷 | 北京城内外胜景写真帖.1898年 邓云乡笔下文化古城的关键标志 学术自由:高校经费独立(如清华庚款),学者可潜心研究,产出《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等里程碑著作。 文化设施密集:北平图书馆(文津街)、地质调查所、静生生物调查所等机构成为学术灯塔。 生活美学:四合院槐荫、驼铃巷陌、秋日陶然亭芦花——邓云乡以怀旧笔触重构了“文化古城”的精神家园。 🌆 崇文门内 | 北京城内外胜景写真帖.1898年 其实文化古城时期的“余韵”甚至可以延伸至: 1937-1945年沦陷期:辅仁大学等教会高校坚持办学,陈垣校长以“不食周粟”精神守护文化火种; 1945-1949年:短暂的文化复苏,但内战阴影已笼罩古城。 但邓云乡所指的纯粹“文化古城”,始终聚焦 1928–1937这九年。 1912–1928 北洋政府首都: 政治动荡,新旧文化碰撞 1928–1937 文化古城:学术自由,传统深耕 1937–1945 日占沦陷区:文化高压,艰难存续 🌆 贡院 | 北京城内外胜景写真帖.1898年 邓云乡对这一时期的追忆,实则是对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缅怀——当政治退场,文化成为古城灵魂,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象牙塔时代”。此概念亦被侯仁之、赵珩等学者沿用,成为北平现代史研究的关键范畴。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3 22:04 , Processed in 1.121509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