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紫禁城营建材料源自哪里? 编者按 紫禁城,这座承载着明清两朝近五百年帝王历史的宏伟宫殿,堪称官式古建营造技艺的终极范本。从永乐四年(1406 年)的筹备到永乐十八年(1420 年)的竣工,紫禁城的每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故事与技术智慧。 无论是深山采伐的楠木、房山开采的汉白玉,还是苏州御窑烧制的金砖,它们的采集、制作与运输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毅力。例如,巨型楠木通过水运漂流千里而至,重达180 吨的汉白玉石材借助“旱船”与冰道缓缓拖行,而金砖则需经过严苛的工艺与漫长的漕运方能抵达京城。这些细节不仅让我们惊叹于古代工匠的巧思,也让我们对紫禁城的恢弘有了更深的理解。 明永乐年间,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南京夺取帝位后,决定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在北京中心兴建皇宫,将皇宫由南京迁往北京。这座在北京建成的皇宫,即为紫禁城。紫禁城的营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为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令升北平为北京,在此设立只有都城才能拥有的机构;第二阶段为永乐四年(1406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下令征用工匠民夫,并派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分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采木,泰宁侯陈珪等沿运河督造砖瓦,准备施工材料;第三阶段为永乐十五年(1417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经过三年的施工,完成紫禁城的营建。永乐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棣迁都北京,将紫禁城作为皇宫。自此近500年来,明清20余位皇帝在此执政和生活,直至1924年溥仪出宫。 紫禁城含房屋数量众多,主要营建材料为木材、石材、砖和瓦。那么,这些材料来自哪里呢? 木材:紫禁城古建筑的核心受力构件和装饰构件,均为木质。紫禁城营建初期,立柱、隔扇、斗拱、梁架、宝座等构件,均为楠木制作。尽管楠木的强度与其他木材相近,但是楠木有独特香味、不怕虫蚀、不怕糟朽、不易变形等优点,是营造宫殿建筑的绝佳材料。这些楠木主要源于四川、云南、湖南、湖北、贵州、浙江、山西等地的深山老林中。《明史》卷六亦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农历七月初五,永乐帝下令在第二年五月开始在北京营建宫殿,并安排大臣去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用于营建宫殿。紫禁城所用楠木尺寸硕大,最大直径可达2米。如此巨木,却生长在山地险要之处,伐且不易,而出山更难。那么,它们是如何从这些深山老林中被运送到紫禁城的呢? 当木料被运输到山沟时,工匠们将木材滚进山沟,编成木筏,待雨季山洪暴发时,再将木筏冲入江河,通过水运方式,顺流而划行,沿路有官员值守,以免木料丢失。水运漂来的木料一般被运至北京的通州张家湾漕运码头。张家湾镇位于通州城区东南5公里处,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永乐四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营建物资和粮食运输骤然繁忙。此时的通惠河水势浅涩,张家湾便成了运河水运的终点。随后,这些木材或直接被运往紫禁城工地,或存在神木厂和大木仓备用。 太和殿外立面(从下往上依次为:石质台基、木质柱架和斗拱、两侧的砖墙、琉璃瓦顶) 石材:紫禁城古建筑采用石材的建筑构件包括台基、地面、栏板、柱础、墙体等部位。这些石材多属于汉白玉,主要产地为北京房山大石窝村。 中型、小型的石材可用骡车运输,大型石材运输至紫禁城工地则较为困难,一般采用的是旱船。所谓旱船,就是用方木特制的一种木框架,专门用来承载特大石材。《两宫鼎建记》记载了明万历年间重修三大殿台基丹陛石运输过程,即:“中道阶级大石,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1尺为1丈的1/10,约0.333米),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船拽运,派同知、通判、县佐二督率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旱船、资渴饮,计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费总计银十一万两有余。”估计这块石料重达180吨,运输这样巨重的材料,既不能用车也不能就地滚,于是选在冬季运输,沿途每隔一里打一口井,路上泼水成冰,拽石在冰上滑行,摩擦阻力较小,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但用这种办法仍需要工匠2万余名,经过28天才拽运到北京。若按房山大石窝至北京距离以140里计,其运输时间花费近1个月,每天行程约4-5里,其运输之艰难可见一斑。不过这块石头的长度仅仅为原来御路石的60%,为符合原来的长度,用3块石料巧妙地拼接起来。拼接时,如果直缝对接,必定会露出接缝,非常丑陋。聪明的石匠们采用云纹凸起的曲线作为拼合线,使得石料之间的接触面高低起伏,凸凹交错,即使是3块石料拼合,也显得严丝合缝,如果不走近看,很难看出来。只不过由于历经时间长久,台阶石块产生变形错动,因而使得裂缝出现。 砖:紫禁城宫殿里的地面砖多为金砖。金砖,并非是用真的金子做的砖头,而是一种大型号的大方砖的“雅称”。这种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坚实,面平如砥,光滑似镜,就像一块乌金,而且“断之无孔,敲之有声”,其声铿锵,亦如金属。金砖产于苏州东北的御窑村。当地村民烧制砖瓦的传统工艺一直世代相袭,流传至今。据明代文献所载,明代烧造的砖称之为“方砖”,万历以后,多加“细料”二字,故又名“细料方砖”。清初烧造的砖,顺治时沿称“细料方砖”,顺治以后,才逐渐称为“金砖”,嘉庆时,称为“见方金砖”。因为苏州地区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加工制作的金砖颗粒细腻,质地致密坚硬,表面光滑如镜。金砖的规格主要分一尺七寸(一尺为十寸,一寸为3.33厘米)、二尺、二尺二寸三种。由于承办金砖属于“钦工物料”,因此质量要求极为严格。 由江南苏州府负责制作的金砖,运送到京城的方式主要为水运。(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载有:“金砖系奉部饬取办解,并无定额,所需工价,动支江苏、江宁、安徽三藩库正项银两烧造,由粮船搭解,通州砖厂收储备用。”易知,金砖制作为 工部规定,制作费用由江苏、江宁(南京)、安徽官府承担,运输也不会专门有船,而是与粮船一并运送至北京通州。根据《钦定工部则例》规定,金砖运送到北京后,需要经过验收,要求体质细腻,棱角完好。搭船进京的金砖并无运费,但是遇到工程紧急时,可雇用民船运输。《钦定工部则例》规定,金砖运输按金砖尺寸大小定价,且包括厂具、稻草、蒲包、草索银两在内,二尺金砖每块运价银两三钱七分,其他价格略有变动。 宫中墙体所用砖主要来自山东临清,也是通过水运的方式被运至北京。临清的砖所用土质优良,但质量不及金砖用土。临清砖烧制后,运送至北京极为方便。临清位于会通河与卫河汇合处,漕运咽喉之地,又距京师较近,江南各省漕船、贾舶均需经此地北上进京,还有卫河做天然航道,水源充足,不易干涸,所以在临清建窑烧砖运往京师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费用大大低于其他省份。临清砖窑依河而建,同样是出于运输方面的考虑。当然,临清贡砖的运送,会加重当地民夫的负担。硕大的青砖从临清运往京师,全靠运河中由南而北上京师的官民船只带运。 太和殿内金砖地面 瓦: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瓦为琉璃瓦,烧造地点起初是琉璃厂。琉璃厂位于今天的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的一条商业街。琉璃厂曾是元代为修建都城而建造的四窑之一。明代皇家的琉璃窑厂对建筑琉璃陶的烧造,有明确的管理机构。据明万历《工部厂库须知》卷五“琉璃黑窑厂”记载:“营缮司注选主事三年,有关防,有公署,一差兼管二窑”“每瓦料一万个片,用两火烧出,每一火用柴十五万斤,共用柴三十万斤可减二万斤,坩子土二十五万斤”。以上说明了明代琉璃瓦烧造的管理部门,以及烧制琉璃瓦所需的瓦、柴、坩子土的用量。琉璃渠琉璃制作工艺独特,先以高温烧制成坯,出窑冷却后再上釉,然后进行釉烧,为二次烧成;釉料以石英和氧化铅为主,是一种含铅的玻璃基釉料,具有明亮透底的特点,为传统琉璃的正宗;所用原料为本地特有的坩子土,选料精细,先采样试烧,达到标准方可使用。所以琉璃渠官窑的琉璃胎质月白而坚硬,不脱釉。 明嘉靖时期,将琉璃厂迁到了北京西部的琉璃渠村内(今北京琉璃文创产业园)。虽然琉璃厂迁走了,但其旧址并没有走向衰落,不仅保留了琉璃厂的名称,还成为文人、学者的聚集之所。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 第二问:紫禁城之名由何而来? 编者按 紫禁城的命名与设计,既是对天命的宣示,也是对秩序的追求。 古人观天象而定人事,将星空秩序投射于人间建筑,使紫禁城不仅是帝王居所,更成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物质象征。精妙的宇宙模拟,不仅体现在建筑布局上,更渗透于政治、礼仪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土木之功,更是哲学与信仰的凝结。 “紫禁城”名字的来源与北极星有着密切关系。紫禁城在建成之初被称为“皇城”,明万历年间才正式被称为“紫禁城”。那么,为什么明清帝王的居所会被称为“紫禁城”呢?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星象。三国魏时张揖撰《广雅·释天》记载:“天宫谓之紫宫。”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对天空的长期观测,认为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为天帝的居所,并称为“紫宫”。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古代帝王讲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都自比为“天子”。既然“天帝”住在天上的“紫宫”,那么他们在人间的住所也应该可以称为“紫禁城”。 紫禁城建筑的整体布局与天宫中“三垣”密切相关。“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垣”即围墙的意思,天宫中每个星区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围城墙的形状,故称“垣”。 图片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右至左) 紫微垣位于北斗七星的北方,是指以北天极为中心的一片天区,主要由十五颗星沿着东西向排列组成,相当于今天国际通用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等星座。由于它居于北天的中央位置,是三垣的中央,因而又被称为中宫或紫宫。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及后妃居住的地方。元代官员脱脱撰《宋史》卷四十九载有:“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相应的,紫禁城皇帝及后妃居住的区域采取类似布置方式,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外加其两侧的东西六宫,合计建筑十五座。 太微垣位于紫微垣的南方,相当于今天国际通用的室女座、后发座、狮子座等星座的一部分。《晋书》卷十一载有“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坐也”“一曰太微为衡,衡主平也;又为天庭,理法平辞”等内容,可说明太微垣是天宫所在场所,亦是天帝行政之处。在这里,五帝是指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相应的,紫禁城前朝建筑群的布置与太微垣相对应。《晋书》卷十一载太微垣中间有明堂三星,而紫禁城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与之对应。太微垣中有逐步上升的三组星官,即上台、中台、下台,寓意天帝上下天庭所用的天阶。相应的,紫禁城前朝三大殿也矗立于三层台基之上。太微垣南侧有端门星,端门星两侧有左掖门星(左执法星)、右掖门星(右执法星)。紫禁城对应南侧有端门,端门两侧分别为左掖门(东)、右掖门(西)。 紫微三垣平面示意图 天市垣位于紫微垣的东南方向,相当于今天国际通用的武仙座、巨蛇座、蛇夫座等星座的一部分。古人认为,天市垣是天上的市集,是天帝聚众贸易的场所。《宋史》卷四十九评价天市垣为“天子之市,天下所会”,因而天市垣的主要星官有市楼(管理市场的政府机构)、宗(执政的皇族)、列肆(宝玉及珍品市场)、斛(量固体的器具)等。相应的,紫禁城的布局也有“内市”,以区别皇城以外的市场。内市位于东华门以东500米左右的东安门区域,并向北一直延伸到玄(神)武门附近,而东安门附近最为热闹,开市时间一般为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内市多以拥有特殊身份的王公贵族、宦官宫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且商品精美丰富。清代官员宋起凤所撰《稗说》载:“金玉铜窑诸器,以至金玉珠宝犀象锦绣服用,无不毕具,列驰道两旁”,可反映出内市商品的琳琅满目。不难发现,紫禁城的内市位于内廷区域(对应于天庭中的紫微垣)的东南方向,与天宫中的星象布局完全对应。 第三问:紫禁城如何成为故宫? 编者按 紫禁城到故宫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的重要标志。 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禁的那一刻,不仅宣告了清王朝的彻底终结,更开启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纪元。这场看似简单的“搬家”事件,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从皇家禁苑到人民博物馆,故宫的身份转变见证了中国从封建走向现代的历程。 当紫禁城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出宫后,紫禁城开始被称为“故宫”,亦即“曾经的皇宫”。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但以末代皇帝溥仪为首的清室成员,仍然在紫禁城内廷区域生活。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为了防止溥仪复辟,并遏制溥仪盗卖宫中国宝,冯玉祥在征得内阁同意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溥仪皇帝尊号,派鹿钟麟、张璧驱赶溥仪出宫。 关于溥仪出宫的细节,李宗侗(1926—1933年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参与了故宫文物清理和接收)于1940年9月采访了张璧,并将其中的内容记载在《李宗侗自传》(中华书局,2010年版)中。本文对此归纳整理,如下所述。 查封乾清宫(1924年11月9日) 1924年11月4日晚,民国代理大总统黄郛组织召开内阁会议,制定《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内容如下: 第一条,大清宣统帝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利。 第二条,自本条件修改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量先收容旗籍贫民。 第三条,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 第四条,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卫。 第五条,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根据《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第三条,清室应即日移出宫禁。执行负责人为京师警察总监张璧、京师卫戍总司令鹿钟麟、国民代表李煜瀛,共3人。 11月5日一早,张璧下令:在神武门(故宫北门)外布置保安及军士多名。上午9点左右,张璧等3人率警察40余名、军士20余名,从神武门进入故宫,直奔溥仪居住的养心殿区域。在隆宗门时,他们遇到内务府大臣绍英、荣源、耆龄、宝熙4人。绍英说:“诸君之来,必有缘故,请入我们的他坦(办公室)座谈如何?”大家坐定后,张璧拿出了内阁令,要求溥仪出宫。绍英说需要回溥仪处商量一下,结果前后商量了4次。 第1次:半个小时后,绍英等回来说赞成出宫,但迁往颐和园,需提前对颐和园修理,因此希望三个月以后再搬。张璧不同意,说:“三个月太长了,实在说吧,这事的主动既非我们又非内阁,实因你们的皇上处现在的时势而享有特权,俨然在宫内做皇帝,颇为新潮流所不能容忍。教育界及军人皆不以你们为然,要求我们这样办理。我们实在是一番好意,请你们出宫以免发生意外之事。否则人情如此汹汹,我们不能担负保卫的责任。”绍英说回去再商量下。 第2次:若干时辰后,绍英等人出来,说三个月的搬家时间可以改成一个月。荣源说:“小户人家搬家尚且需几天,何况这种特别的局面。”张璧不同意,认为正是因为此事特别,非小户能比,因而必须立刻搬家。鹿钟麟亦发怒,说:“方才已经说过,外面情形甚为不稳。如果今天不搬家,我即将军队撤开,荣先生敢担保不发生意外的变故么?至于我,我则绝对不敢负责任。”绍英见状,又回去进行商量。 第3次:一段时间后,绍英等人又出来后,说收拾物件需要三天完毕,那时再搬家。李煜瀛认为:物品不必收拾,而且国宝不应归一人一姓,有关历史的文物,以不搬走为是;清室成员出宫后,只需将没有职守的太监开去,各宫殿仍由原管理人员管理,并加以封条,以专责成。这段话首次谈及文物,这对后来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有很大影响。张璧、鹿钟麟此时明白,要办的事不仅是令溥仪出宫,更关系着文物的处置,因而赞成李煜瀛的建议。 第4次:此时已到下午3点钟,而载沣因之前接到溥仪电话通知,也从摄政王府赶来。他从神武门(故宫北门)进宫时,看见许多军警围守故宫,担心对溥仪不利,沿路屡问溥仪是否安全,因而极力劝溥仪出宫。绍英等4人见载沣进宫,因而亦带他到溥仪处。大概一个小时后,绍英等人出来,说道:“立刻即出宫,往住北府(摄政王府)。” 故宫 摄影 朱天纯 于是,张璧、鹿钟麟、李煜瀛在神武门内,等候溥仪出宫。大约下午5时许,溥仪及他的后妃,后面跟随宫女太监多人,接着是内务府大臣绍英等4人,最后是摄政王载沣,步行由御花园而出。溥仪皇后及妃、宫女、太监等手中各拿一小包,有的用布包的,有的用手巾包的,大概皆是珠宝之属。鹿钟麟等与溥仪、载沣相见,各握手,然后各登车。鹿钟麟一车在最前,后为溥仪、绍英一车,皇后等人一车,载沣等人一车,张璧的车在最后。到了摄政王府,溥仪又同大家握手。载沣又慎重地问保护溥仪的问题。鹿钟麟说:“不成问题,警察已经派来,立刻就到。”张璧、绍英等人又回宫,巡视一番宫殿,并到交泰殿拿走“皇帝之玺”、“宣统之宝”宝玺。随后,张璧、鹿钟麟将这两颗宝玺交给黄郛封存,以表示已将清宫政权拿来。 到1924年11月5日下午5时,溥仪出宫的问题已解决。而溥仪出宫后,各宫殿亦被予以查封。至此,以溥仪为代表的清代皇室成员被驱逐出宫,紫禁城成为“曾经的”皇家宫殿,因而又被称“故宫”。 (更多内容敬请阅读《北京纪事》7月刊)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8 00:50 , Processed in 1.13087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