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摄影师的日常:在故宫,他们这样“对话”千年珍宝 2015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横空出世,镜头下故宫文物修复师们修复文物的日常,如同打开了一扇神秘的时空之门,让无数观众为文物修复事业着迷。那时的我,亦是被这光影背后的世界深深吸引。反复观看间,心底悄然种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渴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守护故宫珍宝的一员。未曾想,这份憧憬竟在两年后照进现实。2017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入职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修护信息采编组,正式踏上了与文物“对话”的奇妙旅程。 隐于幕后的守护者 在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科组依文物门类划分,钟表、书画、青铜器等修复科室声名远扬,而我们修护信息采编组,虽常隐于幕后,却是文物修复全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隐形守护者”。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这一经典论述,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文物全新的“生命力”。事实上,故宫文物修复的流程恰似人类的疾病诊疗:待修文物如同病患,首先要依据自身的材质、工艺类型进行“分诊”,划归对应的修复科组;随后,修复专家在点交中通过细致的勘验,诊断文物伤况,并联合多科室制定科技检测与修复方案,这堪比面对疑难病症时的专家会诊;修复过程中,需根据检测结果选择修复材料、调整修复方法;待文物修复完成,还要组织专家进行修后验收,评估修复效果是否符合预期。 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修复项目中的高清影像采集 故宫藏文物多为传世文物,材质复合、工艺繁复。这使得故宫早早便建立起覆盖书画、钟表、木器、漆器、镶嵌、青铜器、囊匣、陶瓷、唐卡、纺织品、书画临摹等全品类的修复科室矩阵,堪称文物修复界的“全科医院”。然而,如同医院缺少了专业的病历科,此前始终缺乏一个能系统记录文物修复全过程的科组。直到2016年,修护信息采编组应运而生。我们依托全媒体、信息化的技术手段,通过平面摄影、高清影像、三维数据、修复档案信息系统等方式,将文物修复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精心镌刻成数字档案,为修复理论研究与修复技艺传承筑牢数字化的根基。 好武艺的“利器”保障 自成立以来,平面摄影始终是我们科组最为高效的“先锋兵”。无论是文物修复前的伤况勘验、修复中的关键节点,还是修复后的评审验收,平面摄影记录始终如影随形。它不仅能精准定格文物在不同修复阶段的状态,还能通过特殊的光影魔法,完成科学检测任务。例如,切换至紫外光环境下拍摄,金属文物过往的修复痕迹会在荧光反应中显形;调整光源角度与强度为平面类文物拍摄透光照,可以获取其材料与工艺等信息。 葛聪在广州博物馆调试钟表文物 而高清影像记录,则是贯穿文物修复全程的“时光记录仪”。4K高清影像记录下,修复过程、修复的工具与材料被完整收录,更珍贵的是,修复师们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得以鲜活留存。故宫可移动文物修复领域的5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古代钟表修复技艺、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在以往多依赖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如今借助高清影像记录,老师傅们的“独门绝技”化作一帧帧生动画面,让非遗技艺传承突破时空限制。如今,随着高动态范围影像、8K超高清视频技术的普及,我们的影像记录工作正向着更立体、更细腻的维度迈进,未来将为故宫文物修复工作带来更多惊喜。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13 21:56 , Processed in 1.099709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