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北三条为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中部与小绒线胡同相交,全长527米,均宽5米。1990年门牌为1—45号;2—56号。 西四北三条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和万历年间的《宛署杂记》均有“箔子胡同”的记载,即西四北三条的前身。清代时胡同名称有了变化,在《乾隆京城全图》和光绪年间的《京师坊巷志稿》《光绪顺天府志》有“豹子胡同”“雹子胡同”的记载。在《京师坊巷志稿》中并注有“雹或作报,井一,桥一。正红旗官学在北有圣祚隆长寺。明汉经厂,外厂也”。说明在清末时期还有“豹子胡同”“雹子胡同”“报子胡同”等不同称谓。民国时期沿用“报子胡同”的名称。因该胡同位于西四北侧自南向北数第三条胡同,1965年定名“西四北三条”。 “箔”的本意为用芦苇或秸秆编织成的帘子,还指用金属粉末或金属薄片裱在纸张上,被称为“金箔”“银箔”的物品。根据上面的解释,这“箔子”和作为“汉经厂外厂”的圣祚隆长寺之间或许有些联系。 汉经厂又有内外之分,沈进的《行国录》称:“汉经厂外厂圣祚隆长寺,是今之报子胡同,明代亦设汉经厂于其地。因地安门内有汉经厂,故此日外厂。”按照沈进的说法,汉经厂外厂为制作、印刷汉字佛经的场所,而箔可能是抄写经文的纸张。 圣祚隆长寺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敕建。《日下旧闻考》中称:“圣祚隆长寺在西四牌楼北报子胡同。明万历间初建,碑无存。本朝乾隆二十一年修,有御制诗。殿中匾二,一曰般若观空,一曰莲花净界。联曰:‘妙谛不多禅一指;善缘无量佛千身。’皆皇上御书。乾隆 二十一年御制隆长寺诗:‘燕都四百载,梵宇数盈千。自不无颓废,岂能尽弃捐。间因为葺筑,亦以近街鄽。重见金轮焕,成诗记岁年。’” 圣祚隆长寺坐北朝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千佛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共计殿房55间。山门石门额上刻有“圣祚隆长寺”。 1928年时,庙内有“铜像十尊,泥像三十八尊,锡五供五件,铁磬两口,另有乾隆御笔石碑一座,古槐树两棵”。1936年时,庙内有“佛像三十七尊,神像三十八尊,礼器五件,法器三件,其他两种。另有槐树两棵,柏树四棵,杂树十二棵,水井一眼”。1947年,北平市民政局第二次寺庙总登记时,该寺时任住持为慧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隆长寺的正殿和西配殿成为西四日杂商店的仓库,天王殿、大千佛殿等其他殿宇变成了民居。其旧址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西四北三条是历史文化遗存较多的胡同,除圣祚隆长寺外,还有三处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四北三条11号为一座四进院带东跨院的四合院建筑。广亮大门外的戗檐上刻有梅花纹饰。前院和二进院之间有座垂花门,垂花门两侧为带有影壁性质的隔断墙。前院西侧有一株高大的银杏树,在清风的拂动下,伞状的叶片发出沙沙的声响。二进院南侧各有一段连廊,内有北房、东房、西房各三间;三进和四进院建筑布局大致相同,院子中设有少量儿童活动器械。主院和东跨院之间的甬道被层层叠叠的藤蔓所覆盖,犹如一道绿色走廊。东跨院有假山、爬山走廊、凉亭等建筑。 民国时期,该院曾是国民政府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的住所。1929年,教育家张雪门先生曾在此院创建艺文幼稚园。 马福祥(1876—1932),字云亭,回族,甘肃省临夏县人。民国时期任甘肃、宁夏护军使,绥远都统,西北边防会办,善后会议议员,航空署督办,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青岛市市长,安徽省政府委员兼主席等职。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他与我国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院曾一度为西城区教育局办公地,现由西四北三条幼儿园使用。 西四北三条19号为两进小型四合院。门楼为如意院门,门上方及戗檐均为花卉纹饰。门前的石墩也由花卉图案组成,整座门楼就像一个花的世界。大门内迎面有一座影壁墙。前院与后院之间有座垂花门。后院有北房3间,两侧各带1间耳房,东、西各有厢房3间。 19号院外有几棵老槐,浓浓的树荫把这所院子遮挡得有些幽暗。望着这古朴的院门、斑驳的院墙、屋脊处的艾艾茅草,令行人肃然起敬。 西四北三条39号院为程砚秋先生故居。程砚秋(1904—1958),北京人,满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最初艺名叫程艳秋,字玉霜,后改为程砚秋,字御霜。自幼学习京剧艺术,11岁登台演出,主工青衣。程先生根据京剧传统艺术和自身唱腔特点,创造出新的京剧流派——“程派”。 故居为两进带东跨院的四合院建筑,面积390平方米。二进院3间北房为程先生题名的“御霜簃书斋”。 除此以外,西四北三条的5号、9号、13号、23号、25号等院落都为保存相对完好的四合院建筑。 5号院为三进带东、西跨院的中型四合院。走进院门,迎面是一道素面影壁墙。前院南侧有7间倒座房。在影壁墙西侧原有一座垂花门,为一进和二进院之间的二门。院门东侧为东跨院,有北房3间。二进院有带廊子的正房3间;东西各有3间厢房,东厢房南侧残存着1间耳房。正房东侧有一条与三进院相连的通道。三进院内有北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 前院西侧有一砖门,走过砖门为两进院落组成的西跨院。前院有倒座房和北房各9间;后院有北房7间,另有东厢房3间。西厢房已经被居民改建,当年的建筑格局已无法辨认。东厢房北侧有一道与正房相连的廊子。 23号在西四北三条较为显眼,这所院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城垣式门楼以及带有欧式风格的建筑。这所院子由南、北两个院子组成。走进院门,迎面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通道,通道东侧栽着几棵柏树。西侧为南院东厢房外墙,墙面上留有几处拱形窗户。南院由5间倒座房、3间正房和3间东厢房组成。在狭小的庭院中,一道阳光照射在窗棂上,几盆花草散发出鲜亮的色泽。由于北院的院门外安装了防盗装置,仅能看到屋脊上的灰瓦以及屋檐下用砖头垒成的几何形图案。 据附近的居民讲,这座门楼是北三条上镜率最高的门楼。由于这所院子建筑结构带有西洋风格,有些人猜测早年这所院子是某教会组织所置。 27号为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职工宿舍。它的独特之处是广亮大门里的那硕大的门墩。 西四北三条带有门墩的院落较为普遍,但多数在“文革”期间被毁坏,加上风吹雨淋,能够保存完好的并不多见。27号的门墩为“太狮少狮”纹饰,雕刻风格细腻,将数只憨态可掬的狮子刻画得出神入化。在门洞外侧及门洞内侧,雕有博古、几何纹饰,其线条细腻流畅,可能出自高人之手。 此院为两进四合院。前院南侧有3间倒座房,北侧为垂花门及影壁墙。这座垂花门保存相对完好,油漆彩绘俱全。垂花门两侧也有一对雕工不错的门墩。后院的3间正房西侧带两间耳房,另有东西厢房各3间。 33号为三进带西跨院的中型四合院,为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职工宿舍。据住在附近的居民介绍,解放初期在西安门筹建北大医院时,在四北三条“号”了3个院子。其他两个院子校小,这个院子规模最大。 这个院子为金柱大门,雀替上刻有花。门前两的门已经残破不堪,纹饰已难以辨认。走进院子,在许多老建筑上还残留看彩绘的痕迹。在垂花门东西两侧的隔断墙上,还残留着花窗样的装饰物。 由于居民们搭建房屋,原本宽敞的二进院仅留下一条通道。正房东侧有一条通向三进院的通道,墙壁上残留着一两处由梅花、翠竹纹饰构成的花窗。正房西侧有道可通向西跨院的小门。据住在西跨院的居民讲,在他的印象中,西跨院北侧有一道通向前、后院的连廊。现在仅剩下3间南房。 三进院由5间北房和3间东、西厢房组成。与二进院的房子相比,其建筑规制明显低了一些。 居民们讲,程砚秋故居东侧某处房屋的檐子上,有几块倒置的带有“喜”字的滴水。坊间亦有把“倒”谐音为“到”的习俗,倒置的“喜”字蕴含着“喜到”之意。 西四北三条南侧为小绒线胡同。胡同形成于清代,在《京师坊巷志稿》和《光绪顺天府志》都有“大、小绒线胡同”的记载。民国初年,两条绒线胡同合并统称为“小绒线胡同”。 小绒线胡同曾经有个马家大院,清末抗击倭寇著名将领马龙标曾在这里居住。 马龙标(?—1927),字锦门,回族,青州东关人士。早年投奔淮军将领丁汝昌帐下,1895年入新建陆军。1904年至1912年,历任陆军第二镇第三协统领、陆军第五镇第九协统领、陆军第五镇统制、陆军第二镇统制、山东护军使、正红旗蒙古副都统、京师军警督察长等职,并封一等男爵。1921年6月1日,北洋政府授予其“恒威将军”。马龙标在“小绒线”居住期间,曾个人出资修缮牛街礼拜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马龙标后人将6210册藏书分别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华东大学(即山东大学前身);向山东师范学院捐款140万元(旧币,折合小米1000斤);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捐款30万元(旧币)。 另外,上世纪80年代,文化部长王蒙先生曾在22号院居住。虽然22号院带有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由于建筑物偏高,故又称为“山西大院”。 28号院门前的门墩镌刻着龙的纹饰,这种纹饰在民房建筑中并不多见。院内正房窗户上有莲花纹饰的窗轴,上下各一个,其性能与现在的合页相似。 小绒线胡同地形较为复杂,它由南北曲折走向和东西曲折走向的两条胡同组合而成。胡同北口为西四北三条,胡同南口为西四北二条,胡同西口为赵登禹路。在东西曲折走向的那条胡同还有条南北走向的岔巷,岔巷南口为西四北二条。因此,小绒线胡同有两处南出口均通向西四北二条。 居民们说,也因为这条胡同复杂的地形地貌,在这里串来串去,才能找到串胡同的感觉。看似平淡无奇的“小绒线”,有时还能遇到意外之喜呢。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13 21:58 , Processed in 1.12189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