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号酱肘酱肉店是一个北京著名的老字号店铺,它以酱肘酱肉闻名于全国,其制作技艺已传六代,历经两百余年,近人崇彝(注:崇彝,姓巴鲁特,蒙族,字泉孙,号巽庵,别署选学斋主人。清末官户部文选司郎中)在他的笔记《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天福号酱肘铺的记载:“西单有酱肘铺名天福斋(即天福号)者,至精。其肉既烂而味醇,其他肉食类毕备,与其他诸肆不同,历年盖百余矣”。 在旧时的北京,该号与以酱制牛羊肉著称的“月盛斋”,以制售京味糕点闻名的“正明斋”及以自制糖葫芦和酸梅汤名扬的“九龙斋”,并称为京城食品制作、经营各具绝活的“四大斋”,声名可谓赫赫。天福号开业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已近300年历史。 据说,天福号酱肘子也是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而出名。当初,该店是由一个姓刘的山东人和一个山西人合开的,不久,山西人走了,由刘家单独经营。可刘家无甚资本,甚至连一块牌匾都置办不起,只好到破烂儿市上买了一块旧匾,上面是“天福号”三字,便将它挂在门额。 刘家有个儿子,有时也帮着看锅煮肘子。燉煮肘子是个“慢功”,一次看锅时,他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一看,肉已塌烂在锅里。孩子吓坏了,赶快瞒着大人,把已经软烂如泥的肘子放在凉处晾着。恰巧,附近清廷刑部的一个官员路过这里,把这些肘子买走了,回去吃后,觉得味道很好,第二天又派人来买。那些煮得过烂的肘子自然没有了,只有正常制做的肘子。他尝了以后,觉得味道远不如前,便指明要昨天买走的那一种。这时,那孩子看到自己不但没有闯祸,反而招来了生意,便说出了实话。店老板喜出望外,就按照孩子那个“失误”的做法,更加精心制做。成品不仅那位刑部官员满意,“天福号酱肘子”的名气也从此在官场中传开,招来众多达官贵人。 不久,消息传进了皇宫,宫廷便要求天福号按期给宫内送肘子,据天福号当年的老师傅盛灏春说,他已故去的师傅盛素海,生前就曾给清宫送过酱肘子,盛师傅还回忆说,1959年“末代皇帝”溥仪被特赦以后,还骑着自行车来天福号买过酱肘子……早年,该店位于西长安街西口北面拐角处(马路东),在它门前稍北一点,即是“瞻云坊牌楼”(即西单牌楼)。天福号酱肘铺过去只有一间门脸,据说里面的切肉墩子足有一人高。它制售的酱肘子、酱肉都非常好,之所以能为人称道,皆因其独创的烧制绝技,方可历经两百余年而不衰。他们选料严格,专门精选一百多斤重的京东黑毛猪的前后臂尖或五花肉,决不含糊,皮薄肉嫩,真是开锅烂。制做时把生猪肉、肘子等等收拾干净,先搁在锅里煮,再用文火焖,五六个小时后出锅,用钩子搭出来,放在大白瓷盘里,再浇上浓醇的酱汁,制成后清香熟烂,肥的不腻,瘦的不柴,颜色红里透紫,色、香、味俱佳,是极好的冷菜及佐餐下酒之佳品。该店的炉肉、大丸子旧时也很出名,是老北京冬季熬白菜、涮羊肉的佐品。 另外,天福号的酱鸡也很有名气,整只、半只都可以卖,味香、熟烂,任君选购品尝。该店还可以按猪的不同部位,将肉做出20多种特味酱肉。 “文化革命”完全打乱了我国人民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天福号”于1969年被迫停产停业。1979年才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恢复了老字号,其传统的制作技艺幸未失传,仍然是自产自销,产品名闻京城,受到群众的喜爱,一向供不应求。1988年3月,在由北京市食品工业协会、《中国消费者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北京食品老字号消费者评议”活动中,天福号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食品老字号”。1993年,国内贸易部向天福号颁发了“中华老字号”铜牌。 1994年,北京万方实业总公司盘活“老字号”这一无形资产,将天福号与西城区肉食加工厂合并,成立了北京市天福号食品厂,使天福号如虎添翼。短短几年后的今天,天福号便从一家“作坊”发展成为一家生产80多种各类中、西式产品的中型肉食加工厂,并发掘出一批传统秘方,恢复生产出该店曾生产过的炉肉、清酱鸡、清酱肉、熏鱼等系列传统产品。另外还在天福号门市部开发出天福号快餐系列,实现现吃现买、带走送礼均可的特色风味食品快餐。 上世纪90年代的天福号,就开始在全市各大中型商场建立自销专柜,1998年时就有经销专柜40个和350家经销店,产品还远销到香港和深圳。后来,天福号又在北京顺义天竺空港工业区购置了19亩工业用地,兴建了一座年产6000吨成品的大型肉类加工厂。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31 22:17 , Processed in 1.099515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