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话说老北京年间的租房

2025-8-19 09:4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赵珩|来自: 燕舍谭

摘要: 从民国初年一直到解放初期,房价基本上不是太高。一般来说好房子几千块钱,两三千块钱、三四千块钱一所。一个较大的院落要五六千、七八千,那就是很好的房子了。我家1956年买的那个跨院大概是三千多块钱,再早的时候 ...

      从民国初年一直到解放初期,房价基本上不是太高。一般来说好房子几千块钱,两三千块钱、三四千块钱一所。一个较大的院落要五六千、七八千,那就是很好的房子了。我家1956年买的那个跨院大概是三千多块钱,再早的时候可能还要低一点。1951年为什么取缔拉房纤儿的?拉房纤儿的本身不仅有一个挣“成三破二”中介费的问题,更有哄抬房价的问题,政府就取缔了拉房纤儿,后来设了房管局下属的房屋交易所。

  房子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这个矛盾当时并不是太突出,有钱买房,  没钱租房。那时候也有人是专门吃租金的。比方说这家的子女不在北京,就剩一老太太,住一个四合院太大,而且也没什么太多经济来源,于是就将一部分房子出租。也有些人像今天似的,有了闲钱就买房,买了几处的房,吃租金,拿了租金将来可能又买所小房,这在北京叫什么?叫“吃瓦片儿的”。“吃瓦片儿的”跟拉房纤儿的不一样,吃瓦片儿的是把闲房出租,以此作为生活补贴或生活主要来源。敌伪时期情况比较特殊,因为社会动荡不稳定,很多人不愿意置产,不愿意买房子,于是就租房。拉房纤儿的生意中,租房子比买房的比重增加了,这是敌伪时期的房屋状况。

  不过有钱人家也租房子住,当然那是少数。比如我的外祖父家就是这样。我的外祖父曾经做到财政部次长,就是副部长,可是他从来不置产,没买过房,一辈子租房,几处的房子都是租的,最早在汪芝麻胡同,就是魏家胡同旁边,后来搬到弘通观。我的外祖父觉得没必要买房,租的挺好。那时候人不像现在,没那么多新观念,也不是说拿这个生财,有房子住就行,也很稳定。他租的是北京政府总长周自奇的房,先是租住弘通观甲四号,后来周自奇死了,他的姨太太要卖甲四号,于是就移居四号院,那是个中西合璧的院落,与原来的甲四号只有一个花厅相同,但是后面有两座小楼,花园挺大,房租就归周自奇的姨太太。当时这种房租恐怕一年一付,大概不会每个月付。

  弘通观的房子也不是很标准的四合式,进来以后有一个大客厅,很大。后面前后有两座小楼,这边有一侧花园,也是民国建筑。后来外祖家与许宝骙(和我外祖父是连襟)两家合住,许宝骙的哥哥许宝驹和李济深他们都是民革的发起人之一,北平和平解放后,他也来京和许宝骙暂住一起。1949年的夏天,这个院子里很热闹,当时的北平(那时尚未改北京)副市长徐冰曾在此召开了两次重要的会议,可能与筹建政协有关,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等很多人都去过弘通观的房子,因为当时与会人多,小楼里坐不下,又是夏天,会议就在花园里的草坪上举行。

  对弘通观四号的这个房子我没有印象,因为我当时还小,只有一两岁。这个房子的西墙外就是原来的“国立艺专”,后来是新闻出版总署。再后来他们搬到东总布一号后门,我有印象。那个房子也很大,前院(实际上是后院)是我外祖父、外祖母他们住。前面还有一个很大的花园,里面还有西式的房子。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时民主人士费璐璐家,他们家有好多玩具。我小时候最大的兴趣是去费家看玩具展览,包括上了弦跑的小火车等等。这一部分后来政府收购,分配给永利资本家,也是化工部副部长李烛尘居住。所以,外祖父家在北京就从来没有买过房,一直是租房住的。

  “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北京应该说生活比较闲适、安静,整个居住是比较幽静的,而且也没有无限地扩大空间,像在院子里搭小棚、搭小厨房等。一般来说四合院是一家一户住。当然民国时也有一些杂院,住着不同的人家。比如说老舍的小说《离婚》里面也是一个大院落,里面分别住着几户人家,有小职员、教师、做买卖的不同人家。小四合一般都是一家人住,两口子,上有父母,下有孩子,五六口之家,可能就是一进的院落,没有外边的倒座儿,也蛮舒服的。那种房子往往没有廊子,如果有廊子,就是比较好的房子了。近五十年来,大的院落在消失,变成了杂院的形式。

  北京民国时期的好房子不会在外城,不是说绝对没有,但是基本上好房子是在内城的东西城。今天外国人到北京总会去两三个地儿,一个去后海,一个去三里屯Village,再有一个去南锣鼓巷。南锣鼓巷就像个“蜈蚣背儿”,就是说中间那一条锣鼓巷是蜈蚣的脊梁,左右延伸的八条胡同是蜈蚣的爪,几乎大房、好房全在那儿。比方说北兵马司、棉花胡同、炒豆胡同、板厂胡同、前圆恩寺、雨儿胡同都在那一带。齐白石纪念馆就在雨儿胡同,那是后来政府拨给齐白石的住房,但是他还是喜欢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的旧居,实际并没有怎么在雨儿胡同住过。圆恩寺原来是蒋介石行辕,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来北京都住在前圆恩寺,1949年以后曾是南斯拉夫驻中国大使馆。

  南锣鼓巷这个地方后来能热起来,主要原因是因为有“中戏”,没有中央戏剧学院就没有南锣鼓巷今天的状况。那一片现在变成了以小资情调著名的地方,可以前特别安静,只有民居。后来有些变成了首长住房,比如说粟裕就住那边;有的变成了一些机关宿舍,我太太她们家曾经住过福祥寺胡同,那是煤炭部机关大院;再有一些化整为零,一个大户人家的房子被分给若干人家住,各种情况都有,但是基本建筑格局都保留着,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8 05:00 , Processed in 1.10152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